陳大慈

陳大慈(1904~1939)民國文學家、編輯,國立浙江大學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大慈
  • 出生日期:1904
  • 職業:文學家、編輯
  • 性別:男
文學家,醫學專家,

文學家

原名陳慈煦,筆名陳大慈,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北柵村人。 1904年,陳大慈出生於北柵西坊一個書香之家,父親陳敬壽是晚清秀才,村中塾師;舅父鄧紹勛乃清末舉人。大慈自幼聰穎敏捷,好奇思,文章尤顯天賦,深得父輩喜愛,舅父並為他補授新學。13歲那年,大慈天資過人,赴省應試,以文章第一名破格錄入廣州培英中學,為校中最年少者。在校期間,接受新潮思想,勤學好思,“五四”運動後考取上海大同大學專修國文。升大後,他追求個性解放,獨立性強,靠撰稿儉學,尚未畢業,便有多家報刊約稿,頗有才名。
陳大慈供職於杭州《民國日報》主編《沙發》副刊,並為《東南日報》等撰稿。他思想激進,常撰文針砭封建禮教、倫理綱常。
陳大慈供職報界時間較長,《沙發》副刊連編二千餘期,文聲大振,並應聘執教國立浙江大學,主講《修辭學》。三十年代初,抗戰事起,他主筆《黃鐘》副刊(《黃鐘》其名,取屈原“黃鐘毀棄,瓦釜雷鳴”之意),以愛國精神為主線,大量撰寫如屈原、文天祥、岳飛等歷史英雄,宏揚民族氣節,鼓舞國人抗日情緒。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杭州將陷,他隨浙江大學搬遷廣西宜山,當時環境惡劣,他身體不佳,又不服水土,加上宜山瘴氣,瘟疫流行,由於缺醫少藥,浙大師生多有病亡,陳大慈教授也在瘟疫中病故,草葬於宜山“浙江大學師生墳場”,時為1939年,年僅35歲。
陳大慈居杭十餘年,集講學、編務、寫作於一身,從文期間,與聞一多、郁達夫、老舍、陳望道、鐘敬文等友善,據說病亡後,聞一多先生聞知還撰辭致哀。陳大慈一生雖然短暫,但有大量文章講稿散落,陳大慈是常用筆名,還有“小可”等筆名署用過。可惜戰亂流離,未有及時蒐集整理。文革中,其二侄兒在武漢大學圖書館系畢業,偶從零碎資料中查悉他幾本文學著作,其中有雜文集《古玩》(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29年4月出版),小說集《紅葉》及散文集《西湖遊記》出版行世。可惜文革混亂,未得原書保存。另出版有《瘋了》(黎明書局1930年3月出版)、《花椒》(黎明書局1933年6月出版)、《新亭》(大眾出版社1935年7月出版)。
陳大慈一家均為革命家庭。胞弟陳慈照(陳超)抗戰前就讀中山大學、參加中共領導的地下學聯,1938年入黨,長期從事地下革命活動,建國後任廣州市公安學校校長,廣州市教育局副局長等職。其女陳秀懷,抗戰後參加粵贛湘邊縱隊征戰,離休前是《廣州日報》黨委副書記,大侄兒陳廣明,現任廣東省對台辦副主任、三侄兒陳紀萱正師級轉業,現任廣州市政協副主席。

醫學專家

陳大慈 1938年12月出生,廣西區玉林市人。1952年畢業於中南軍區通訊學校。現任職於玉林市玉州區仁東鎮開發區中醫益健診所。中國農村衛生協會會員,中國紅十字會會員,中國民間中醫藥開發協會會員。中華名醫協會理事,中國科技研究交流中心理事,香港科學院醫學顧問。擅長運用子午流注學說,創造多穴位注射療法與中醫辯證論方藥相結合來治療疑難病症。自1990年到現在,治療各種類型骨質增生病4000餘例,有效率達98%以上,顯著療效率90%以上,治癒率達70%以上;治療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百餘例,基本痊癒率90%;治癒中風后遺症50餘例,能恢復生活自理者達70%;治肩周炎、脊柱側彎、舞蹈病、癲痛,泌尿繫結石,婦兒科疾病等,均獲良好療效。1993年經市衛生局推薦,入錄《中國當代民間醫生薈萃》並獲榮譽證書。1998年8月以《苦參祛風湯治癒皮膚瘙癢症》等三篇學術論文入選《中國傳統醫藥絕技論文精選——臨床與實踐》,其中兩篇被評為優秀論文,並獲優秀論文證書和榮譽證書,醫藥先進工作者獎狀。入編《科學中國人·中國專家人才庫》、《中國人才世紀獻辭》、《中華英才大典》、《二十一世紀人才庫》(第二卷)、《新世紀中國城鄉名醫大典》、《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等書。2000年6月,論文《苦參祛風湯治癒皮膚瘙癢症》再次榮獲國際醫壇千禧名醫金獎和學術成果獎;2000年8月,論文《類風濕關節炎中期的治療經驗》榮獲第二次新世紀優秀特色專科名醫金獎和香港紫荊花優秀論文獎;1999年10月香港科學院聘為醫學顧問。2000年12月,論文《頸椎病論治》榮獲新世紀中醫藥學術創新獎,並刊載於《中國當代名醫論壇》一書中,2001年11月,榮獲北京名醫名方研究推廣中心與農村醫藥報社聯合授予《特色專病專家》榮譽稱號。2003年11月為世界教科文衛組織(WESCHO)吸收為專家成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