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達哲學隨筆叢書:宜園雜論

陳先達哲學隨筆叢書:宜園雜論

《陳先達哲學隨筆叢書:宜園雜論》收入陳先達先生近年的哲學隨筆。先生結合對中外文化經典的精心研讀,加上八十多年生活經驗的積累,融會和凝鍊為深邃的哲學智慧。當哲學智慧以生活語言表述時,讀起來的感覺是簡潔、切身、有共鳴和令人信服。這,就是先生哲學隨筆的魅力!

基本介紹

  • 書名:陳先達哲學隨筆叢書:宜園雜論
  • 出版社: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447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作者:陳先達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3160808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陳先達哲學隨筆叢書:宜園雜論》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陳先達,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30年12月30日生於江西鄱陽,1953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1956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研究班,並留校任教至今。從1991年獲政府特殊津貼。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系主任,第三屆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現任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哲學組組長,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名譽會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等職。主要著作收入《陳先達文集》。

圖書目錄

上篇
文化不能泛化
文化與文明
文化與文化形態
觀乎天文與觀乎人文
雙翼騰飛
搭台與唱戲
人不可無魂 國不可無文
文化承載與傳承
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文化與傳統
多元性與先進性
文化交流中的安全防範
坐下來對話
民族的衰頹與復興
精神需要安頓
精神家園需要構建
軟實力並不軟
社會問題分析的文化視角
不要尋找人性的“別針”
人性的深度發掘
再說人性的深度發掘
人道主義問題討論中的學術與政治
當代西方人道主義的雙刃劍作用
頭上的天空與心中的道德
人的外在世界和內在世界
知恥近乎勇
官德與民風
核心價值在社會中的主導作用
不只要赦免火雞
中篇
哲學難題之謎的破解
哲學發展的歷史與理論邏輯
哲學體系與腳手架
哲學的科學性與科學化
沒有世界觀的哲學可能嗎
世界與世界觀
科學世界觀應該是完整的
改造世界與掠奪世界
人化世界同樣具有客觀性
東籬無菊 南山難見
哲學智慧與科學原理
哲學智慧與客觀規律
中國哲學不能“塌天”
沒有私仇但最遭詆毀的馬克思
龍種與跳蚤
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的風格
問題研究與體系構建
學術評價與學風建設
辯證唯物主義不是合題
哲學不會終結
重視經典與本本主義
屠龍與解牛
可深可淺
不要定義式思維
向辯證法要智慧
下篇
實踐論·天才論·基因論
認識與前識
不能因情背理
衡量實踐標準的標準
熟知與真知
真理·無知·偏見
事實與思辨
藝術中的虛與實
生活·哲學·藝術
造物無言卻有情
禍福相依
複雜性·簡單性·辯證性
循名求實
事同·理同·心同
實事求是何其難也
重視人生觀
成人之學
個人主義者的人生是痛苦的
人生抉擇
人是傳統與現實的交匯
學會做人
人不應各築碉堡
相互理解
理想·胸懷·眼界
哲學家眼中的自由
信仰·理性·行動
哲學斷想
後記

後記

此書正當完篇,恰逢龍年春節。窗外的鞭炮聲不斷,把我的思緒引回那永遠消逝了的童年。我把這篇《頭白憶年》作為後記,追尋那難以忘卻的記憶。
我是江西鄱陽人,家住鄱陽鎮。鄱陽古名番邑,又稱饒州,可算古城。范仲淹就當過饒州知州。小城還算繁華,麻石街道,磚木瓦屋。商店集中在東門口街道兩邊,沿河有些商行。沾鄱陽湖的福,新中國成立前鄱陽號稱魚米之鄉。在農業社會,有米有魚是一大優勢。水路也方便。每逢過年,家家門上都端端正正貼上大紅對聯,大多是年關時賣字為生的人寫的,有點水平。尤其是商家門上的對聯更加氣派、工整。除夕整夜鞭炮聲不斷。小城是熟人社會,直到元宵節,路上來來往往的人,見面拱手,個個拜年,年味十足。
我家是開漁行的,算是小康之家。和所有小孩一樣,我最高興的事是過年。一入臘月,天天盼,天天算。臘月二十四是小年,從爆竹散發的硫磺味里聞到濃濃的年味。過年最累的是我媽,忙著做米酒、熬凍米糖,準備年夜飯。我滿屋跑來跑去,高興不已。最喜歡的是圍著熬糖鍋轉,等著吃起鍋後的鍋巴,又酥,又脆,又甜。我現在也算見過點世面,參加過大大小小的宴會,可再也沒有吃到過這么有滋有味的東西——鍋底。大概童年吃過的最喜歡的東西,那種味道此生不可再得,是永遠的夢。
除夕守歲,紅燭映照貼在門楣上的剪紙和房樑上的對聯,全家圍著炭火盆,我依偎在母親身邊,當時只道最平常,自己結婚生子特別年老後才品出其中的愛:
燭光搖曳炭火紅,鬥神窗花春意濃。
瑞雪欣喜漫天舞,爆竹聲聲家家同。
守歲最盼天亮早,包包多多磕頭蟲。
此情此景尚可憶,只是已成白頭翁。
初一最高興的是去外婆家拜年。外婆家在管驛前,離我家大約二里路。管驛前是古代鄱陽湖水道的一個驛站,戶不過百,都是靠捕魚為生的漁民。女孩從七八歲開始就削卡子,卡子是一種原始的捕魚工具。女孩陪嫁的東西,就是自己從小用削卡子刀賺的錢一點一點積攢起來的。我爺爺輩也是漁民,我家祖屋在管驛前。到外婆家拜年最忙,都連親帶故,家家要到。新年失禮,這可不是小事。我父親老教我說,“新春不拜年,平素無來往”。家家都用醪糟煮蛋、炸年糕招待。還都有個說法“蛋”是“元寶”,年糕是“高升”,寓意是升官發財。開始滿口生香,幾家下來肚子發脹。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外婆家的黃芽魚煮米粉和藕丸子。去年回鄉時寫過一首詩,其中頸聯是:“藕丸聊解思鄉渴,黃芽魚香憶親情。”指的就是這件事。不是鄱陽人,很難理解這兩種菜餚中包含的深深思鄉之情、思親之情、思年之情。
在外六十多年,很少回家過年。從1953年來北京,也已近六十年。過了這么多年,再也沒有小時的年味。人到老年,年味會淡。如今社會發展,生活富裕,大城市的孩子們對過年大魚大肉、新衣新帽,不太感興趣。他們天天過年。但對我來說,增加了另一種樂趣,這就是新年兒孫們回家團聚。當我把壓歲錢塞到外孫女手中時,我的疼愛之情比她的高興之情濃多了。送壓歲錢的比收壓歲錢的高興,和我們小時真的不同,社會變了。
確實,社會在變,年味在變,過年的方式也在變,但對中國人來說,多少年來有一點不變:這就是在外的孩子不論多遠都要想方設法回家過年,父母則千方百計要讓孩子們在過年時感受到家的親情溫暖。我自己也是這樣。看到兒子夫婦每年不管多忙都要回國;看到老伴為他們在廚房忙個不停,不禁想起當年我媽媽對我的情景:
蓮子有芯人有根,風雨何能阻歸程。
窗外星空天撒花,廚下慈母燴情深。
猶記當年圍爐夜,米酒飄香雪迎春。
不意此生京城老,臥聽鞭炮夢難成。
當代社會,空巢越來越多,子女難得在一起。過年,是子女對父母的情、父母對兒孫們的愛最集中的一次爆發。這些年,不再在家裡做年夜飯,都是在飯館中訂餐,總覺得缺了點什麼。不過,不管過年的方式如何變,親情與愛不會變。這就是中國人過年的真正的人文蘊涵。這也可稱為中國人的“年文化”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