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兆禧(1899年—1970年),本名陳騫,又名陳亞島。大革命時期陸豐蘇維埃政權領導人之一,曾任陸豐縣蘇維埃政府常委兼任裁判委員會主任。1970年春病逝,享年71歲,鄉政府為其舉行了追悼會。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
陳兆禧本名陳騫,又名陳亞島。出生在陸豐縣城郊上陳村(現廣東省汕尾市陸豐市城東鎮上陳村)一戶普通農民家庭,家中兄弟六人,排行最小,雖然家境清貧,但父母還是供他讀了好幾年書。
1923年初,在彭湃的影響下,陳兆禧毅然投身革命,由於其敢作敢為,不懼強權,組織能力強,成為本村乃至附近鄉村最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人,並與彭湃成為革命摯友;經常一起商討成立農會,進行革命活動。
據陳兆禧親人回憶,當年彭湃頭戴斗笠,身穿蓑衣,一副農民打扮,傍晚時分悄悄進入上陳村陳兆禧位於四巷頭大池邊一座“三間過”居所,與其交談。陳兆禧母親雖不明白他們所乾何事,但默默地支持兒子,相信兒子會作出一件轟轟轟烈烈的大事,也不免為兒子的人身安全擔憂。當陳兆禧跟隨彭湃一起去縣城時,其母淚流滿面,彭湃見狀上前安慰老人家:“大娘,革命終會成功的,到時我們窮苦百姓將會過上好日子的。”
發起農運時,彭湃和李勞工經常一起來指導工作。1923年6月,陸豐縣總農會在東海鎮六板橋“林氏祖祠”成立,彭湃當選為總農會會長(一說為林藴川),鄭重為副會長;陳兆禧、莊夢祥等人當選為委員。
1925年夏,陸豐縣農民代表在東海鎮六板橋“林氏祖祠”開會成立一區農會,陳兆禧當選為一區農會會長;許國良、黃依儂、韓石球等當選一區農會執委,同年10月下旬國民革命軍第二次東征時,陳兆禧帶領農軍和東征軍並肩作戰,擊潰軍閥陳炯明殘部。
省港大罷工爆發後,陸豐縣農會接受黨的指示,在全縣農民中開展募捐活動,支援省港工人的罷工鬥爭,陳兆禧帶頭深入鄉村,發動農友捐獻,組織農軍封鎖港口,抵制英國貨;此時適逢上埔村大土豪林桃從香港偷運一批英國貨返抵陸豐,陳兆禧和許國良(農會執委)獲悉後,帶領農軍跑步趕到海邊,把船上的私貨全部沒收;計有煤油五百罐,牛油,白硝,硫磺等一批,並將沒收的貨款匯給省港罷工委員會,受到省港罷工委員會蘇兆征委員長的讚揚。
1927年4月15日,蔣介石叛變革命,國家一時陷入白色恐怖之中。4月30日晚,陸豐縣農民自衛軍包圍了鹽警、“游擊隊” 等反動據點,解除了他們的武裝,起義取得成功。各區政權均在中共領導下的農會手中。5月1日,陸豐縣臨時政府宣告成立,李秀藩(原縣長)、張威、陳谷蓀、林鐵史、陳兆禧等15人被任命為執委。由於國民黨右派的瘋狂反撲,陸豐縣臨時政府被迫於5月10日退出陸豐縣城。
在彭湃的堅強領導下,海陸豐舉行了三次武裝起義,11月13日,陸豐縣工農兵代表大會勝利召開,到會的有各區和縣機關的代表300多人。彭湃參加了大會。大會選舉產生了陸豐縣蘇維埃政府。林鐵史、彭元章、吳鑒良、陳谷蓀、陳蔭南、黃依儂、陳兆禧等為執行委員。陳兆禧當選為常委兼任裁判委員會主任。接著海豐縣也於18日召開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海豐縣蘇維埃政府。海、陸兩縣的蘇維埃府史稱“海、陸豐蘇維埃”。當時,對土匪、惡霸、地主劣紳的懲處,都需經過裁判委員會核准判決。
1928年3月,革命陷入低潮,敵人對共產黨員和革命志士進行秋後算賬,瘋狂反撲,重兵圍剿上陳村,燒厝、抓人。當時陳兆禧的侄子陳翠良僅12歲,是村的兒童團員,有壞人指認“這就是陳兆禧的孫子!(海陸方言稱侄子為孫子)”敵人當場將他槍殺。稱:“殺陳兆禧的孫子免問供。”
當時,陳兆禧藏正在村外的荊棘叢中,村內有白軍挨家挨戶搜捕,槍聲四起,燒屋的濃煙滾滾,村外各個路口有重兵把守,陳兆禧是插翅難飛了!剛好鄰村東莞圍有一個農民朱丙在附近地里種番薯,他機智地揮兩鋤頭,把培好的“番薯廂”墾開,控深一點,再用隨身攜帶的格刀砍下園邊的一條青竹,截取一段竹管。然後叫陳兆禧側身躺在“番薯廂”中,用竹管呼吸,再將田土覆在陳兆禧身上,培成與整坵田一樣的番薯廂,廂上種上番薯苗,種完帶著農具到另一片田園耕作,遠遠望著埋陳兆禧的那個地方。等到敵人走了才趕緊去把陳兆禧挖出來。朱丙冒著風險,勇救陳兆禧。
後陳兆禧逃藏在陳文興的“草間”中,有一日黃昏,陳文興去“作塭”,一路走著心緒特別焦慮,想到時下革命低潮了,一些立場不堅定的人防不勝防,若是壞人作歹告密,後果不堪構想!於是塭不去作了,趕緊回來,叫陳兆禧快走,到村外樹下躲一夜。果然,陳兆禧剛離開,敵人就來搜“草間”。可謂命懸一線。
後來,經黨組織的安排,陳兆禧帶著妻子、女兒前往馬來西亞從事地下黨工作。兇殘的敵人還不放過陳兆禧一家,追蹤至馬來西亞,將其妻子、女兒暗殺。天幸陳兆禧再逃一劫。
新中國成立後,黨組織安排陳兆禧在海南島某農場工作,後來由於身體欠佳,經黨組織同意,於1963年春離休,回家鄉療養,享受處級待遇。1970年春病逝,享年71歲,鄉政府為其舉行了追悼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