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誠

陳丹誠

陳丹誠名衷(以字行),號霜余,別署余叟,天曉樓主,1919年生。與張大千、于右任、黃君璧等為當今台灣十大書畫名家。台灣傳統中國花鳥畫的代表畫家之一2007年更榮獲第十四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卓越貢獻獎(終身成就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丹誠
  • 出生日期:1919年
  • 職業:書畫家
  • 主要成就:第十四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
  • 出生地:山東青島
  • 代表作品:《荷花》、《鴻雁來賓》、《家和萬事興》
  • 職稱:教授
人物簡介,個人成就,作品特點,社會評價,

人物簡介

陳丹誠名衷(以字行),號霜餘,別署餘叟,天曉樓主,1919年生。幼讀詩書,從趙古廠、袁光鑒、宮來儀先生習古文,尹耕莘先生習西畫、國畫,並私塾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三家,是台灣傳統中國花鳥畫的代表畫家之一。
陳丹誠
1970年蔣夫人邀請國畫名家官邸留影
陳氏論及自身學畫經歷時曾云:「對藝術的沉醉,帶來許多生活上的情趣;因為畫蟲的趣味濃厚,故而有關蟲畫的趣事也多。記得有一次作畫時,拿起一管大羊毫,剛剛著筆,不料這管大羊毫在我的手上,忽然嗡嗡的叫了起來,鳴個不停,使我大吃一驚,連忙放下,仔細檢查,原來是一隻土蜂銜了許多綠葉鑽進筆管,建造蜂巢,當時友人在旁笑著說:『你這管大筆真是要一鳴驚人了』。另外一次擔任台灣藝專夜校三年級的國畫課,當我第一次與全班同學見面時,談談有關畫課事項,正談到草蟲寫生時,無意中用手一指,恰巧一隻蜻蜓飛向指尖,落個正著,揮之不去,惹的全班同學哄然大笑,好像我用了什麼法術一般,將蟲拘來作示範,真是一次莫名奇妙的有趣巧合。在研究過程中,我的早期繪畫是無所不畫,也可以說是亂畫,但是對書法方面,頗得塾師重視,正楷寫過歐、柳、顏,小楷則多是抄寫古文等訂成本子再讀,漸至愛好篆、隸、魏碑、行書等,曾不停的練過工夫,因而也直接影響到繪畫的用筆。」
陳丹誠
于右任與陳丹誠中山堂畫展會場

個人成就

陳丹誠教授畢生投入美術教育近五十年,對台灣傳統中國書畫藝術影響重大,歷任文化大學、台灣藝專(現改制為台灣藝術大學)等美術系所教授兼主任,並榮獲中華學術院「院士」列入「當代名人錄」,「當代書畫家明鑑」。
1952年應于右任及賈景德之邀,參加為砥礪詩書畫研究而成立之「韜社」。一九六○年與馬紹文、王展如、林玉山、鄭月波、胡克敏、傅狷夫、季康先生等組成「八朋畫會」定期雅集,蔚為藝壇風範。1990年獲選為台灣藝專與法國巴黎高等美術學院交換教授,為我國第一位講學巴黎之書畫篆刻藝術家,曾於世界多國和之高等學府與藝術教育機構進行講學及上百次畫展,與張大千、于右任、黃君璧等更被公認為當今台灣十大書畫名家。2007年更榮獲第十四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卓越貢獻獎(終身成就獎)。

作品特點

其畫風近吳昌碩、齊白石之派,又與揚州八家息息相通,畫筆師法自然, 並集書法、繪畫、篆刻三絕於一身。其繪畫內容廣闊,人物、花鳥、魚蝦、蟲獸、山水等無不兼擅,所創蘆雁、雄雞、草蟲等大寫意法,尤為世人稱道。陳丹誠之畫,畫筆師法自然,兼取諸家之長,成一己之法。其書藝初臨漢魏,後及唐宋,筆筆著力頗見功夫。論篆刻,嘗見以刀鑿代筆,徑刻於印石上,線條勻暢,屈伸自如,盡情發揮書法筆意,合書刻於一體,洋溢金石之美,可與其繪畫風格輝映成趣。

社會評價

前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先生曾如此形容陳丹誠教授:「其作接踵白石一脈…得借山翁心傳…雖立基於齊氏,顧又回於齊氏,實為今日金石派之巨擘…」;前台北歷史博物館館長何浩天先生則說:「丹誠先生為學求新求變,曾獲中華民國書畫學會金爵獎,歷任全省美展…等審議委員,又膺選全國國畫、美術、書法、篆刻等學術團體理事、顧問等多重殊榮,是名副其實、眾望所歸的藝術家;其作品曾在歐、美、澳等諸國多個城市展出,聲譽鶴起;其畫為西德法蘭克福博物館、美國、日本等多家美術館所收藏,是弘揚我中華藝術于海外的一代大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