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易

陰陽易,為一種病名。源頭出自東漢張仲景《傷寒論》,書中曰:傷寒,陰陽易之為病,用燒褌散主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陰陽易
  • 外文名:Yin and Yang yi
  • 出處:傷寒論
  • 命名:張仲景
  • 時間:東漢
  • 解釋:一種病
來源,含義,套用意義,差後勞復陰陽易病,

來源

陰陽易,病名。語出東漢張仲景《傷寒論》:“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里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花,一作眵)。膝脛拘急者,燒褌散主之。
燒褌散方:婦人中褌,近隱處,取燒作灰。
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此為愈矣。婦人病取男子褌燒服。”

含義

李經緯鄧鐵濤等主編《中醫大辭典》:“陰陽易 病名。指傷寒或溫疫等病後餘熱未淨,由房事傳之對方者。《傷寒論·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並治》:‘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里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醫學心悟·傷寒兼症》:‘男子病新瘥,與女子接,其病遂遺於女;女子病新瘥,與男子接,其病遂遺於男,名曰陰陽易。’有陰易、陽易之分。指陰位見陽脈,陽位見陰脈。《素問·至真要大論》:‘陰陽易者危。’《內經吳注》卷二十二:‘陰位見陽脈,陽位見陰脈,變易失常,故謂之危。’”

套用意義

《素問·至真要大論》所云之“故陽之動,始於溫,盛於暑;陰之動,始於清,盛於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陰陽易辨,很容易辨別陰陽,劃分很明確,所以陰陽易辨派的宗旨就是辨別陰陽,根據體質,辨證適治,解決陰陽不協調引起的各種疾病,陰陽易辨派創始人高煜翔深入研究《黃帝內經》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的陰陽理論知識,融合中醫學理論知識,提出的陰陽易辨和中醫體質辨證適治相結合,在中醫理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陰陽易辨派也顯得與中醫密不可分,是中醫研究的關鍵部分,值得深入研究。

差後勞復陰陽易病

大病差後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碁子大五六枚。
【 注 勞復,乃起居作勞復生餘熱之病。方注作女勞復,大謬。女勞復者,自犯傷寒後之大戒,多死少生,豈有反用上涌下泄之理耶?太陽中篇下後身熱,或汗吐下後虛煩無奈,用本湯之苦,以吐徹其邪,此非取吐法也,乃用苦以發其微汗,正《內經》火淫所勝以苦發之之義。觀方中用清漿水七升,空煮至四升,然後入藥同煮,全是欲其水之熟而趨下不致上涌耳。所以又雲復令微似汗。精絕。】
傷寒瘥已後,更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
【 注 瘥已後更發熱,乃餘熱在內,以熱召熱也。然餘熱要當辨其何在,不可泛然施治,以虛其虛。如在半表半里,則仍用小柴胡湯和解之法;如在表則仍用汗法;如在里則仍用下法。然汗下之法,即互上條汗用枳實、梔、豉微汗,下用枳實、梔、豉加大黃微下也。】
大病瘥後,從腰已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 注 腰以下有水氣者,水漬為腫也。《金匱》曰:腰以下腫,當利小便,此定法矣。乃大病後脾土告困,不能攝水,以致水氣泛溢,用牡蠣澤瀉散峻攻,何反不顧其虛耶?正因水勢未犯身半以上,急驅其水,所全甚大。設用輕劑,則陰水必襲入陽界,驅之無及矣。庸工遇大病後,悉用溫補,自以為善,孰知其為鹵莽滅裂哉!】
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當以圓藥溫之,宜理中丸。
【 注 身中津液,因胃寒凝結而成濁唾,久而不清,其人必消瘦索澤,故不用湯藥蕩滌,而用圓藥緩圖也。理中圓乃區分陰陽溫補脾胃之善藥,然仲景瘥後病,外邪已盡,纔用其方,在太陽邪熾之日,不得已合桂枝用之,即更其名曰桂枝人參湯。又云: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非其治也。於此見用法之權衡矣。】
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
【 注 身中津液,為熱邪所耗,餘熱不清,必致虛羸少氣,難於康復,若更氣逆欲吐,是余邪復挾津液滋擾,故用竹葉石膏湯,以益虛清熱散逆氣也。】
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瘥,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
【 注 脈已解者,陰陽和適,其無表里之邪可知也。日暮微煩者,日中衛氣行陽,其不煩可知也。乃因脾胃氣弱,不能消谷所致,損谷則脾胃漸趨於旺而自愈矣。注家牽扯日暮為陽明之王時,故以損谷為當小下。不知此論瘥後之證,非論六經轉陽明之證也。日暮即《內經》日西而陽氣已衰之意,所以不能消谷也。損谷當是減損穀食以休養脾胃,不可引前條宿食例,輕用大黃重傷脾胃也。合六條觀之,差後病凡用汗下和溫之法,但師其意,不泥其方,恐元氣津液久耗,不能勝藥耳。豈但不能勝藥,抑且不能勝谷。故損谷則病癒,而用藥當思減損,並可識矣。其腰已下有水氣峻攻其水,亦以病後體虛,膀胱氣化不行,若不一朝迅掃,則久困之脾土,必不能堤防水逆,不至滔天不止,所以仲景雲少陰負趺陽者為順。故亟奪少陰之水,以解趺陽之圍。夫豈尋常所能測識耶?】
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里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沖胷,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裩散主之。
【 注 陰陽易之病,注家不明言,乃致後人指為女勞復,大謬。若然,則婦人病新瘥,與男子交,為男勞復乎?蓋病傷寒之人,熱毒藏於氣血中者,漸從表里解散,惟熱毒藏於精髓之中者,無繇發泄,故瘥後與不病之體交接,男病傳不病之女,女病傳不病之男,所以名為陰陽易,即交易之義也。其證眼中生花,身重拘急,少腹痛引陰筋。暴受陰毒,又非姜、桂、附子辛熱所能驅,故燒裩襠為散,以其人平昔所出之敗濁,同氣相求。服之小便得利,陰頭微腫,陰毒仍從陰竅出耳。此條叔和匯於差後勞復之前,因起後人女勞復之疑。今移附勞復後,益見熱病之為大病,瘥後貽毒他人,其惡而可畏,有如此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