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嘴子村:參與式重建

陡嘴子村:參與式重建

《汶川地震災後貧困村恢復重建案例研究:陡嘴子村·參與式重建》內容簡介:貧困村災後重建與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扶貧政策的激勵和村莊本土參與。相對持續、穩定、統一的國家扶貧政策而言,不同貧困村的本土參與程度、內容、方式都不相同。陡嘴子村作為一個災後重建的樣本,其村莊本土參與方式體現了國家的政策與村莊內部參與相結合的特點。具體而言,陡嘴子村災後重建與可持續發展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第一,村莊恢復重建與發展的“參與式”過程貫穿始終。以村莊為單位、農戶為核心的“參與式”重建過程,完成了村莊災後重建與減貧項目計畫、實施、監督等過程,並體現出了農房重建資金運作、村莊基礎項目整合、能源與環境項目功能整合等特點。第二,政策下鄉與交流機制的有益探索。通過貧困村的劃定,確定國家級災後重建示範村,通過政策反饋與部門協調的方式,使得村莊重建直接與政策決策層面進行互動。避免了政策下鄉過程中的時間延遲等困境,同時提高政策實施效果。

基本介紹

  • 書名:陡嘴子村:參與式重建
  • 作者:黃承偉 王志丹
  •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0981390 
  • 品牌: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外文名:Douzuizi Village: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頁數:187頁
  • 開本:16
  • 定價:29.8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編輯推薦,目錄,

內容簡介

《汶川地震災後貧困村恢復重建案例研究:陡嘴子村·參與式重建》編輯推薦:本套叢書以案例研究方法為主,全面展示了汶川地震災後貧困村恢復重建的過程、做法、成效、經驗及模式,嘗試探索了防災減災、災後重建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的機制模式。希望以本叢書與國內外各界關注、關心中國減貧事業的研究者、實踐者共勉,繼續豐富我國社區災害風險管理與減貧的理論和實踐知識,繼續為將推動災害風險管理納入我國扶貧開發戰略和政策體系作出積極貢獻。

圖書目錄

導言1
一、研究目標與理論框架2
二、研究方法與研究過程4
三、樣本基本狀況6
第一章地震前的狀況:歷史與發展9
第一節陡嘴子村的基本情況9
一、綿陽市基本情況9
二、遊仙區及下轄白蟬鄉基本情況10
三、陡嘴子村基本情況10
第二節陡嘴子村的發展歷程14
一、1949—2000年的發展14
二、2002—2007年的發展14
三、震後的恢復建設15
第三節陡嘴子村發展的SWOT分析16
一、優勢與劣勢17
二、機遇和挑戰18
第二章5·12地震:災難與應對20
第一節救災與應急21
第二節村莊脆弱性分析23
一、村莊脆弱狀況23
二、村民脆弱狀況24
三、次生災害的影響27
第三章災後重建規劃:過程與參與30
第一節重建規劃的過程與做法31
一、確定重建內容31
二、制定重建方案34
目錄第二節重建規劃的內容38
一、村民生計恢復規劃39
二、村莊設施恢復建設規劃40
第三節重建規劃特點41
一、以村莊為單位41
二、以農戶為核心42
三、“參與式”過程42
四、外部經驗支持43
五、注重監測評估45
第四章災後重建過程:實踐與探索47
第一節農房修復與重建47
一、住房修復48
二、住房重建50
三、面臨的困難53
第二節基礎設施修復與建設55
一、村莊基礎設施修復與建設概況55
二、村莊基礎項目的整合運作57
第三節能源改造與環境保護建設60
一、生活設施改造項目61
二、“五改三建兩提高”62
三、清潔能源的使用62
第四節農戶生計發展65
一、生態產業發展項目65
二、互助資金67
三、技術培訓67
四、村民文化娛樂67
第五章災後兩周年:回顧與總結69
第一節村民日常生活恢復69
第二節村莊基礎設施得到完善71
一、村內道路72
二、灌溉設施72
三、人飲設施75
四、可再生能源76
五、基本農田恢復77
六、入戶供電設施78
第三節村莊環境與衛生狀況改善79
第四節災後重建信心增強81
一、生產恢復81
二、村級互助資金82
三、農業實用技術培訓83
第五節社區參與能力提高84
第六節村民風險意識提高87
第七節部分貧困村民脆弱性加深89
第六章災後早期恢復:經驗與啟示92
第一節參與式重建過程92
一、參與式重建過程發揮的積極功能92
二、專家指導和村民參與的統一95
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中村民監督和參與的統一97
四、外部援助與內部自主參與在資源上相互補充101
五、堅持關注弱勢群體的發展104
第二節政策下鄉與回饋機制探索105
一、災後重建政策下鄉模式與合作交流模式106
二、政策實踐與反饋模式108
三、普法下鄉:一個政策下鄉與回饋的案例109
第三節“綠色重建”與可持續發展111
一、“綠色重建”理念與災後重建政策111
二、災後重建與村莊發展在功能上有效整合112
第四節陡嘴子村災後重建經驗小結115
第七章災後可持續重建:挑戰與展望117
第一節災後可持續重建的基礎117
一、可持續生計框架118
二、政策下鄉帶來的可持續發展資本119
三、村莊發展環境與資本的改善120
第二節災後可持續重建的挑戰121
第三節災後可持續重建的發展122
一、巨觀層面上的對策122
二、中觀層面上的對策124
三、微觀層面上的對策125
第四節經驗與機制的推廣和複製126
一、參與式發展模式126
二、堅持可持續發展重建理念127
三、減貧減災政策的合作交流模式127
四、加強貧困村災害抵禦能力建設128
附錄129
一、個案信息與研究工具129
二、檔案與村莊規章制度152
三、村幹部交流工作心得162
四、陡嘴子村2011—2016年農村發展規劃167

文摘

著作權頁:



插圖:



第一節災後可持續重建的基礎
經過災後的重建努力和投入,村莊的災後發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並以此增強了村莊減貧與減災能力。但是對於村莊的持續發展而言,還需要長遠持續的投入和努力。總體而言,通過村莊內部積極重建與外部援助持續整合,陡嘴子村的災後重建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為今後村莊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一些挑戰仍然需要得到解決,例如經過災後重建恢復的投入,部分村民的脆弱性程度加深、對於村莊將會面臨不確定的災害威脅等。總之,災後可持續發展實踐為陡嘴子村奠定了村莊持續發展的基礎。
一、可持續生計框架
可持續生計框架是繼“可持續生計”這個具有整合性概念之後,由錢伯斯和康威對概念進行拓展,將諸如能力之類的緯度也納入了概念框架之中,並使之在英國政府的《國際發展白皮書》出版後,成為圍繞其進一步分析討論的主題。可持續分析框架包括能力、各類資本、生計活動等其他因素在內的有機系統。物質資本在家庭層面包括船隻、房屋、腳踏車等固定資產,在社區和城市層面包括基礎設施、學校等;金融資本包括儲蓄、借款、保險等;自然資本包括養殖業、耕地資源等;人力資本是指個人在勞動力、教育、知識等方面的能力;社會資本包括親屬網路、參與的組織等個人可以從中獲得幫助的團體。
但是,可持續生計發展框架內的各要素及其各種資源的重要相關程度與當地的社會系統相關。如:生計發展需要的資本,可持續生計框架列出了財政資本、人力資本、自然資本、物質資本、社會資本,這些資本在不同國家和不同地區的重要性不一樣,而且在有的地區還有一些其他的資本沒有被包含在內。比如政治資本,這裡包含著對村民的動員,民眾能否動員其有限的資產用於捍衛生計的能力;或是地方性知識也是一種可持續的生計資本。對於陡嘴子村而言,災後重建恢復建設給這個貧困村村民的生計持續發展積累了生計發展的資本:基礎設施建設、生計能力培養、物質資本、政策投入與產出對持續生計發展的影響等。其中基礎設施建設對於村莊災後重建以及持續生計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這些投入幾乎都是通過中央財政支持的投入,還有一部分來自UNDP的投入,可見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路徑依賴很大。村莊發展對於政策有較強的依賴性,陡嘴子村如何能夠通過災後重建的契機完善參與式發展,提高村民的參與意識和參與技能則是保證政策發揮持續功效的重要因素。

序言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中國汶川發生芮氏8.0級特大地震,數萬同胞在災害中不幸遇難,許多家庭失去世代生活的家園,經數十年辛勤勞動積累的財富毀於一旦。面對突如其來的巨大災難和恢復重建的巨大任務,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領導下,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眾志成城,災區廣大幹部民眾奮起自救和恢復重建,國內各界和國際社會積極施援,經過不到三年時間的共同努力,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取得重大勝利,創造了歷史性的奇蹟。
汶川特大地震發生以後,扶貧系統積極參與抗震救災,並根據國家的統一部署,及時組織編制了《汶川地震災後貧困村恢復重建總體規劃》,納入了國家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和農村建設專項規劃。隨後,國務院扶貧辦設立專門工作機構,分三批開展了100個貧困村災後恢復重建試點;按照三年重建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要求,指導、協調、幫助、督促四川、甘肅、陝西三省扶貧系統整合資源、有序有力地推進國家重建規劃區內4834個貧困村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全面套用參與式方法發動民眾主動重建家園,開發建立監測管理系統,加強各級幹部及社區能力培訓,開展國際合作,創新重建模式,不斷實踐和探索防災減災、災後重建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的機制,完成預定任務。
汶川地震災後貧困村恢復重建取得了顯著成效,主要集中體現在:激發了貧困村恢復重建的內部活力,增強了貧困人口重建與發展的信心;明顯改善了貧困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為其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改進了系列專題培訓交流活動的方式,有效提高了扶貧系統及村級領導組織恢復重建的能力;完善了參與式貧困村災後恢復重建規劃編制與實施管理體系,展示了扶貧系統的工作特點和能力;探索了災後貧困村的多部門參與重建機制,積累了初步的經驗;開展了相關專題總結和研究,促進了經驗的廣泛分享與交流;倡導了防災減災、災後重建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的理念和意識,創新性地實踐了具體結合的方式;貧困村恢復重建構成了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完成為總體重建目標的實現作出了積極貢獻。汶川地震災後貧困村恢復重建工作及其效果得到了國務院領導的充分肯定、有關部門和三省(四川、甘肅、陝西)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貧困災區廣大幹部民眾的由衷稱讚。
實踐證明,扶貧系統參與貧困村災後恢復重建,是黨中央、國務院交給的光榮任務,是貫徹落實中央領導同志“把災後重建與扶貧開發相結合”指示精神的具體行動,是受災貧困地區幹部民眾的迫切願望。它不僅展示了扶貧系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還拓展了扶貧工作的新領域,是扶貧系統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在汶川地震災後貧困村恢復重建進程中,四川、甘肅、陝西三省,以及4834個列入規劃的貧困村所在的各市(州)、縣(市、區)扶貧系統,立足本地實際,積極開拓創新,與鄉村幹部民眾一起,總結了一批效果明顯、得到各有關方面充分肯定和積極評價、對於開展相關經驗交流具有代表性的貧困村災後恢復重建典型案例。
總序為了更好地對這些典型案例進行深入總結研究,進一步探索汶川地震受災地區後重建時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經驗,有力有序地推動災害風險管理與減貧理論方法研究的工作,國務院扶貧辦貧困村災後重建工作辦公室與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根據雙方合作的“中國災後重建暨風險管理項目”2010年度項目計畫安排,於2010年8—12月設計和實施了“汶川地震災後貧困村恢復重建案例研究”項目。2010年9月11—12日,在成都召開的“災害風險管理與減貧理論方法研討會”上,專題討論了本項目方案。經國務院扶貧辦批准,本研究項目從2010年10月開始,到2011年底完成。北京師範大學、中央民族大學、華中師範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四川民族大學的50多位教授、研究生承擔了本研究項目。
本研究項目的主要內容是:從100個開展災後恢復重建的試點貧困村中選取37個村進行案例研究,其中,7個村作為研究型案例,進行深度研究,30個村作為總結型案例,對其做法、經驗、問題、挑戰、啟示等方面進行全面總結。
本套叢書就是由該研究項目的成果整理而成的。組成叢書的10種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7個研究型案例報告。這是在前期資料和數據積累的基礎上,綜合監測評估結果、恢復重建效果、代表性、經驗可借鑑性等多方面因素,選取7個試點村進行深度案例總結的成果。每位案例報告的作者按照案例研究的範式,通過深入訪談、問卷調查,並結合已有研究成果,採取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式,對村落地震前發展狀況、災害緊急應對、災後恢復重建等進行全過程記錄、描述、分析和總結;重點深入剖析案例村災後恢復重建的主要思路、成功要素以及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最終揭示其核心經驗價值。每個村突出了1~2個具有特色的做法和經驗,自成一體,形成完整的研究專著。第二個部分是包含30個總結型案例研究報告的《汶川地震災後貧困村恢復重建案例研究報告選集(上、下)》。這是對四川、甘肅、陝西三省扶貧系統確定的具有代表性的30個災後恢復重建貧困村(其中四川20個、甘肅6個、陝西4個)開展總結性案例研究的成果。第三個部分是在上述深度研究型案例和總結型案例的基礎上進行歸納和比較分析,並結合研究者親歷恢復重建工作過程中的思考和反思,最終形成的《汶川地震災後貧困村恢復重建案例研究概論》。
本套叢書以案例研究方法為主,全面展示了汶川地震災後貧困村恢復重建的過程、做法、成效、經驗及模式,嘗試探索了防災減災、災後重建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的機制模式。希望以本叢書與國內外各界關注、關心中國減貧事業的研究者、實踐者共勉,繼續豐富我國社區災害風險管理與減貧的理論和實踐知識,繼續為將推動災害風險管理納入我國扶貧開發戰略和政策體系作出積極貢獻。
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

編輯推薦

《汶川地震災後貧困村恢復重建案例研究:陡嘴子村·參與式重建》編輯推薦:本套叢書以案例研究方法為主,全面展示了汶川地震災後貧困村恢復重建的過程、做法、成效、經驗及模式,嘗試探索了防災減災、災後重建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的機制模式。希望以本叢書與國內外各界關注、關心中國減貧事業的研究者、實踐者共勉,繼續豐富我國社區災害風險管理與減貧的理論和實踐知識,繼續為將推動災害風險管理納入我國扶貧開發戰略和政策體系作出積極貢獻。

目錄

導言1
一、研究目標與理論框架2
二、研究方法與研究過程4
三、樣本基本狀況6
第一章地震前的狀況:歷史與發展9
第一節陡嘴子村的基本情況9
一、綿陽市基本情況9
二、遊仙區及下轄白蟬鄉基本情況10
三、陡嘴子村基本情況10
第二節陡嘴子村的發展歷程14
一、1949—2000年的發展14
二、2002—2007年的發展14
三、震後的恢復建設15
第三節陡嘴子村發展的SWOT分析16
一、優勢與劣勢17
二、機遇和挑戰18
第二章5·12地震:災難與應對20
第一節救災與應急21
第二節村莊脆弱性分析23
一、村莊脆弱狀況23
二、村民脆弱狀況24
三、次生災害的影響27
第三章災後重建規劃:過程與參與30
第一節重建規劃的過程與做法31
一、確定重建內容31
二、制定重建方案34
目錄第二節重建規劃的內容38
一、村民生計恢復規劃39
二、村莊設施恢復建設規劃40
第三節重建規劃特點41
一、以村莊為單位41
二、以農戶為核心42
三、“參與式”過程42
四、外部經驗支持43
五、注重監測評估45
第四章災後重建過程:實踐與探索47
第一節農房修復與重建47
一、住房修復48
二、住房重建50
三、面臨的困難53
第二節基礎設施修復與建設55
一、村莊基礎設施修復與建設概況55
二、村莊基礎項目的整合運作57
第三節能源改造與環境保護建設60
一、生活設施改造項目61
二、“五改三建兩提高”62
三、清潔能源的使用62
第四節農戶生計發展65
一、生態產業發展項目65
二、互助資金67
三、技術培訓67
四、村民文化娛樂67
第五章災後兩周年:回顧與總結69
第一節村民日常生活恢復69
第二節村莊基礎設施得到完善71
一、村內道路72
二、灌溉設施72
三、人飲設施75
四、可再生能源76
五、基本農田恢復77
六、入戶供電設施78
第三節村莊環境與衛生狀況改善79
第四節災後重建信心增強81
一、生產恢復81
二、村級互助資金82
三、農業實用技術培訓83
第五節社區參與能力提高84
第六節村民風險意識提高87
第七節部分貧困村民脆弱性加深89
第六章災後早期恢復:經驗與啟示92
第一節參與式重建過程92
一、參與式重建過程發揮的積極功能92
二、專家指導和村民參與的統一95
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中村民監督和參與的統一97
四、外部援助與內部自主參與在資源上相互補充101
五、堅持關注弱勢群體的發展104
第二節政策下鄉與回饋機制探索105
一、災後重建政策下鄉模式與合作交流模式106
二、政策實踐與反饋模式108
三、普法下鄉:一個政策下鄉與回饋的案例109
第三節“綠色重建”與可持續發展111
一、“綠色重建”理念與災後重建政策111
二、災後重建與村莊發展在功能上有效整合112
第四節陡嘴子村災後重建經驗小結115
第七章災後可持續重建:挑戰與展望117
第一節災後可持續重建的基礎117
一、可持續生計框架118
二、政策下鄉帶來的可持續發展資本119
三、村莊發展環境與資本的改善120
第二節災後可持續重建的挑戰121
第三節災後可持續重建的發展122
一、巨觀層面上的對策122
二、中觀層面上的對策124
三、微觀層面上的對策125
第四節經驗與機制的推廣和複製126
一、參與式發展模式126
二、堅持可持續發展重建理念127
三、減貧減災政策的合作交流模式127
四、加強貧困村災害抵禦能力建設128
附錄129
一、個案信息與研究工具129
二、檔案與村莊規章制度152
三、村幹部交流工作心得162
四、陡嘴子村2011—2016年農村發展規劃16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