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潼關金礦區環境地質問題專題調查

《陝西潼關金礦區環境地質問題專題調查》是由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擔任主要完成單位,徐友寧,張江華,何芳,柯海玲,劉瑞平,陳社斌,謝娟,趙阿寧,陳華清,李育敬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陝西潼關金礦區環境地質問題專題調查
  • 主要完成單位: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徐友寧,張江華,何芳,柯海玲,劉瑞平,陳社斌,謝娟,趙阿寧,陳華清,李育敬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110028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1-2-18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1.立項背景  由於歷史原因,我國礦產資源開發沿襲了“先開採、後治理”的開發模式,嚴重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危及礦業生產和人居生態環境安全。小秦嶺金礦區歷史上礦業秩序十分混亂,礦山土石流及水土環境重金屬污染問題嚴重而典型,曾兩次被央視“焦點訪談”欄目曝光。為此,2004年中國地質調查局首選陝西潼關金礦區開展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專題調查示範工作。   2.研究目標   通過1:5萬SPOT5衛星遙感及地面調查,查明潼關金礦區地質環境問題類型及其危害,評價礦山地質環境現狀,分析其發展趨勢,提出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整治的對策建議,為礦山地質環境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3.主要創新成果   (1)形成了我國典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的原創性成果。以8769項調查數據為支撐,首次全面、系統查明了500km2範圍內礦渣型土石流地質災害及其隱患,水土環境(河水及底泥、地下水、大氣、農田土壤)、食物鏈(糧食、蔬菜、水果、雞內臟)及人群頭髮中汞、鉛、鎘、鉻、砷、銅、鋅重金屬污染的現狀、時空分布特徵及發展趨勢,形成了綜合性的創新成果。   (2)開創了我國大比例尺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研究的先河。形成了以遙感解譯為先導,以面積性調查和重點地段解剖相結合、樣品採集和動態監測相結合、調查和科研相結合的1:5萬礦山地質環境調查方法,是1:5萬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的立典性工作;首次採用年輪化學方法重演了礦區環境重金屬污染歷史;開創性地編制了1:2.5萬、1:5萬、1:12.5萬礦山地質環境系列圖件及圖集。   (3)創新性構建了礦渣型土石流起動模式,建立了河流底泥及土壤重金屬累積污染的評判方法。首次提出了礦渣型土石流的概念,建立了定量評價土石流溝危險度的方法體系,構建了滑塌堵塞溝谷形成潰決型或山洪型土石流的起動模式。確定了河流底泥及土壤重金屬累積污染的評判方法。   4.套用情況   (1)項目成果得到了中央部委的認可和採納。調查揭示的礦渣型土石流地質災害及水土環境重金屬污染的嚴重性、防治的緊迫性,使潼關金礦區已被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納入防治規劃的重點區域。   (2)豐碩的成果已用於礦山地質環境防治工作。依據項目成果,項目組先後為渭南市、潼關縣,靈寶市人民政府編制了礦山地質環境及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同時被現有防治工程採納。   (3)工作方法已得到了套用,被《1:5萬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評價規範》採用。   5.社會經濟效益   (1)依據調查成果,編制的3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立項報告,全部通過中央財政批准,獲中央財政經費1.225億元支持,防災減災、環境修復的社會環境效益顯著。   (2)發表論文27篇,培養博士2名,碩士研究生8名;後續承擔了國土資源調查項目6項、國家及省級自然科學基金3項、國土資源部科研專項2項,總經費2300萬元,豐富和發展了礦山地質環境防治理論,形成了國內專門從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研究的知名團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