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話(2018年宋甲勛、史琰、雷艷執導的紀錄片)

陝北話(2018年宋甲勛、史琰、雷艷執導的紀錄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陝北話》是由陝西省檔案局、陝西廣播電視台聯合攝製,宋甲勛、史琰、雷艷聯合執導的6集人文歷史紀錄片。

該片以陝北語言的故事為中心線索,從點滴語言中尋找中國遠古的歷史,發現中華文化的發展脈絡。

該片於2018年3月12日在陝西衛視首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陝北話
  • 類型:人文、歷史
  • 導演:宋甲勛、史琰、雷艷
  • 集數:6 集
  • 線上播放平台央視網
  • 首播時間:2018年3月12日
劇情簡介,分集劇情,幕後製作,主創團隊,音樂原聲,獲獎記錄,發行信息,作品評價,

劇情簡介

該片主題分別為陝北話概述,陝北話與原始文明、遊牧文化的關係,社會變遷和陝北話,陝北話中各民族融合的遺蹟,陝北話語言特點中的歷史文化底蘊,陝北民歌中的陝北話。以小見大,從點滴語言中尋找中國遠古的歷史,揭示方言奧秘,展現中華文脈,傳遞文化鄉愁。

分集劇情

選集
第1集
陝北是什麼,陝北是一片片連綿起伏的黃褐色群山,是一朵朵縹緲的白雲;是一張詮釋生命圖騰的剪紙;是一曲嘹亮的嗩吶聲;是一陣狂飆似的安塞腰鼓;是一首首抒情的信天游。在陝北,無論站在溝溝峁峁,還是在彎曲的山道,在高高的崖畔,隨時隨地都可能聽到順風飄來的悠揚歌聲。
第2集
凌晨五點鐘,鄉村的第一聲雞鳴,晨曦尚未褪盡,泥瓦匠人老高就起身出門了。在農村的夏季,工地的上工時間都在6點鐘之前,陝北的窯洞是用石頭砌成的,所以泥瓦匠在陝北方言裡被稱為石匠,老高在村上當石匠,上一天工可以掙一百多元,這在農閒時節可是一個不小的收入。
第3集
這裡有個古老的傳說,黑龍潭是黑龍王的駐地。黑龍最大的神功是在大旱之年,能夠行雲布雨,造福百姓。過去的陝北十年九旱,老百姓靠天吃飯,黑龍王自然受到當地百姓的虔誠信奉。
第4集
農曆二月初二,秦嶺以南的陝西南部,油菜花已經吐露芬芳,從這兒向北五百多公里外,陝北的春天才剛要探頭,大地輪迴,四季更替,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春耕即將開始,農人們期待著一年農忙的到來,憧憬著這一年最美好的開端。
第5集
九月的陝北,進入到最為壯麗美好的季節,蒼茫的韻味才是黃土高原本來的模樣,土地上的耕種將要迎來收穫,箍窯蓋房之後也終於可以操辦喜事。早晨五點半,天還沒亮,鍋里的紅豆湯已經熬好,等新郎洗漱完畢之後可以立即來喝,熬一大鍋紅豆湯,是米脂結婚娶親必備的習俗,有榮華富貴的意思,不僅討彩,也用來招待一同去幫忙娶親的親戚。
繼續看6集
選集
關閉
分集劇情參考資料

幕後製作

拍攝過程
2016年12月,該片攝製團隊開始邊策劃邊採風邊拍攝,經過10個月的努力,攝製組共奔赴北京、內蒙、山西及陝西榆林延安兩市20多個縣區採訪拍攝, 其中,綏德、米脂等縣多次前往,拍攝素材量超過100小時。在拍攝期間,攝製組對以陝北方言的核心區域,綏德、米脂為中心的“綏米一線”進行分季節多次拍攝。拍攝過程中攝製團隊為了把陝北方言貫穿在人的生活場景和生活故事中,在綏德找到了兩個人物:雒勝軍和劉彥軍,通過這兩個人的故事,來展現了陝北民歌的美。在北京拍攝期間,攝製組找到了從陝北吳堡縣走出去的北京嗩吶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員牛建黨,對他的生活和心路歷程進行了記錄。

主創團隊

出品人:王建領、王福豹、明平英、胡勁濤
總製片人:徐小軍、趙延
總監製:趙萬吉、解華波、徐小軍
製片人:史睿
監製:胡釗、趙延
導演:宋甲勛、史琰、雷艷
總撰稿:王六
後期導演:康倩
撰稿:趙學智、宋甲勛、史琰、雷艷、康倩
後期剪輯:趙冬晴
總策劃:鄭惠姿
後期包裝:康倩、趙冬晴、張志紅
策劃:孫秀梅、趙學智
攝像:王毅、車小傑
主創團隊參考資料

音樂原聲

作品
歌曲
演唱
備註
《陝北話》
《鄉音陝北》
片尾曲

獲獎記錄

時間
獎項
作品
備註
2018年
國家廣電總局第二批優秀國產紀錄片
《陝北話》
獲獎
2019年
第十三屆中國紀錄片國際選片會創優評析人文類二等獎
獲獎

發行信息

播出信息
播出平台
播出時間
陝西衛視
2018年3月12日11:55首播
陝西廣播電視台生活頻道
2018年3月22日播出
央視網
2018年10月11日播出

作品評價

《陝北話》以陝北方言為載體,通過尋找和記錄與陝北方言有關的“陝北民諺”“陝北民歌”“陝北秧歌”“清澗道情”“府谷二人台”“榆林小曲”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解讀自成體系的陝北方言背後所蘊含的歷史、文化、民俗等多方面信息,展現陝北人的故事和他們喜怒哀樂的生活。通過陝北話尋找陝北文化的源頭,尋找中華文脈的基因密碼。該片把鏡頭直接對準各色各樣、普普通通的陝北人,真實地記錄他們日常的生活,記錄這塊高原上獨特的民風民俗。(《中國檔案報》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