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白事

陝北白事是流傳於陝西省民間傳統習俗,主要流行於陝北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陝北白事
  • 類別:傳統民間習俗
  • 流行地區:陝北 
背景介紹,發展歷史,

背景介紹

區內有“人上60歲,夜夜防老(死),置辦壽木”之俗。壽木就是棺材,以柏、松為上,楊木、柳木、杜梨木為下,不能用枯木(死樹)做,必須用活木做。壽木規格有“四片瓦”“八廂”“全三”“三廂五蓋”等。再置壽衣(老衣),也得提前做好,一般五、七、九件。20世紀90年代前由老人的兒女做,必須用綢子做,不用緞子料;2000~2010年,老衣多在壽衣店購買。

發展歷史

寶塔區葬式有土葬、火化兩種,其中土葬者多,火葬者少。土葬葬俗也叫“白事”,對死者採取的葬俗,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程式。
  初終人死之後,要給逝者從內到外換上老衣。這一方面是怕死後屍體僵硬,不方便穿戴,另一方面出於習俗,認為沒來得及穿好衣服就咽氣,是“光著身子走了”,親屬感到十分遺憾和內疚。穿好衣服後,將死者抬於地下,放在鋪了乾草(谷稈)的木板上,腳朝門口,頭朝裡面,臉上蓋一張麻紙叫蓋臉紙,地上置一方桌,放獻飯、香、紙,點一盞燈。上面放一隻宰殺的雞,下面放一燒紙的器具。送終〓老人死後,兒女們拿一碗,黃裱、香等,在離家門不遠的路口,跪拜於地,燒紙,打香,叩頭後由長子說“爸媽你走好,走明路,不要走黑路”,其他子女要嚎啕大哭。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養老送終。然後剪好“歲數紙”(將白紙剪成長條,捆在一起)掛出大門外,向世人昭示此家有人去世了。
  打墳送終完畢,家長必須派一子請陰陽先生擇日埋人,並來看墳地。陰陽先生要根據死者的性別、年齡、生辰八字及死者死亡的時間定奪。如果死者死的時辰不祥,要“偷喪”(先將死者放入墓室,數天后正式辦喪事)。看墳地要看老墳(祖墳)空不空(根據羅盤上的字選定),如果不空就不能進老墳,就得單埋(單埋者無碑有墳丘)。死者是男人,死後如老墳空,可以直接進老墳,死者是女人必須等丈夫死後才能一起進老墳。墓地選好後,請土工打墳。墓穴一般是穴狀,和土窯洞相似,單墓穴高5尺左右、寬6尺左右、深8尺左右,合葬墓寬8尺左右、高5尺左右、深8尺至1丈左右。
  備棺、奔喪棺材一般選擇柏木為上,松木次之,槐木、楊木、柳木為下。奔喪時須子女及家中主要親屬告知親戚,朋友死者死亡時間、出殯日期。出門在外的子女“始聞親喪”時首先要盡哀而哭,望村要哭,望家更要哭,到家後,跪死者前哭悼,否則被世人認為不孝。
  制引魂幡2000年前,引魂幡只有一個,進入2010年,講究點的人家開始有三幡,即主幡(用五色紙制)、金幡(流金紙制)、銀幡(流金紙制),在寶塔區,引魂幡的製作特別講究,在木桿上撐起幡吊,頂端有一長弓,弓上置鶴頭,下垂“瓔珞”,“瓔珞”為各色紙花。幡越好看、越重,說明死者年歲大,威望高。
  搭靈棚20世紀90年代,農村人搭靈棚很簡單,栽幾根棍棒,上面蓋幾塊破席或塑膠。2000~2010年,有“專業人員”搭設靈棚,精緻、美觀,內有冰棺、彩燈,棺材前擺設“金童”、“玉女”、紙火。靈棚上方正中掛有死者的遺像,四周有長青松柏。靈棚入口處設一香案,並置一隻引魂雞,點一盞長命燈。子女及主要親屬白天、晚上輪換守靈。孝子在守靈期間要穿白衣、戴白帽(謂之戴號),手持哭喪棒,見人不論生熟均要磕頭,意為給死者免罪、積陰德。奔喪的親戚朋友進靈棚燒紙,上香弔孝。婦女們要唱哭,以示對死者孝順。
  裝殮裝殮前在棺材底部放7個錢(硬幣)及絲、錢、麻等。是說人死後,靈魂仍在,還要到另一個世界生活,要衣食住行。事後給死者口中含一枚硬幣(銀圓或銅錢)。此後,將死者放入棺材,叫“入函”(寶塔人叫“下函”),入函時子女及主要親屬要披麻戴孝,不但“孝”,還要戴“孝布”,孝子穿白衣、戴白帽,腰間系一根粗麻繩子拖在地上,俗稱號布。號布分重、中、普3種。長孫、長子最重,為重號;其他兒女、媳婦、女婿為中號;侄兒、外甥為普號;其次,小孩12歲前戴號帽,帽中用針線縫一小塊紅布,意即“魂”不全。意為死者再也不能和親人一起生活,要到另一個世界,永不能相見。
  領豬羊領豬羊一般事主(兒子)領豬,女兒、女婿領羊。將豬趕至靈棚前,兒子、兒媳跪於靈前燒紙畢說:“爸(或媽)兒子為你老人家獻上一口豬,你老人家就收下吧!”事後將冷水澆在豬身上,如豬嘴拱地,就說明死者樂於接受獻禮。將羊牽到靈前,女兒、女婿跪靈前燒紙畢後說“爸(或媽)女兒給你老人家獻上一隻羊”,後將冷水灌入羊耳朵里,澆於身上,若羊擺頭不算,全身抖擻才說明領了。豬羊 不領時,子女們再次跪於靈前燒紙啼哭,向死者祈禱,直至領了為止。
  迎幡(主幡)先迎三代,孝子在數百米處迎祖宗三代亡魂牌位,後將幡拿到離靈棚數百米處,所有孝子穿孝服,持哭喪棒,吹鼓手在前,扛幡人(由長孫或長子扛)居中,孝子在後嚎哭,驚天動地,路人皆悲。
  上祭俗稱“游食上祭”。一般在夜間,是整個喪事中最熱鬧且嚴肅的場面,由死者的兒女及侄兒、侄女、外甥做祭上供。迎祭前孝子們按輩分大小,依次跪在靈前,留開人行空隙。上祭時吹鼓手在前引導,端祭飯人在後邊,同時誰家上祭,誰家要在人行空隙處撒錢。端祭飯人用各種手段取空隙的錢,或用舌粘,或用眼皮夾,將錢一一取走,這叫給死者撒錢積德。整個上祭場面圍觀者甚眾,直至午夜方散。撒路燈,在出殯前一天晚上,孝子在吹鼓手引導下撒路燈。撒路燈前,在靈前擺上“燈山”,放一高桌,桌上扣一個斗,斗上扣一升子,桌子、斗、升子四周點燃蠟燭,吹鼓手引孝子在燈山前右轉三圈,左轉三圈,事後兩個人將事前滲好煤油的小塊玉米芯端在鐵杴上,一左一右,孝子走在哪裡,路燈撒在哪裡,舊時路燈要撒至墳地祭奠,現一般撒幾百米。此時吹鼓手奏樂,孝子啼哭,整個場面,星星點點,忽閃忽閃,由遠望去,如同火龍盤山。
  下話俗稱“抖虧欠”。就是娘家(死者不論是男是女,都是女方家裡的人俗稱娘家)給死者的子女訓話。一般在出殯前一天舉行,事前在一窯洞內娘家人坐於炕上,擺上酒菜,所有孝子跪於地上,如孝子多直至門外。由孝子主事人要向娘家人匯報死者得病時情況,死後穿戴情況,棺材是什麼料,及喪事的籌備情況等,若有不到之處要受到娘家人訓斥,有時故意刁難,孝子要長跪於此,得到娘家人諒解後才能站起。
  出殯俗稱埋人,時間一般在上祭後第二天清晨(太陽未出前)。出殯前,打開棺材,讓孝子見死者最後一面,並用酒將死者臉洗淨,再次放好“臨行”前的衣物。出殯由陰陽先生主持。先生一手拿一隻引路公雞,一手持刀,邊念咒語邊拍打公雞,此時,“人避一方,以防被陽”擊傷,雞叫之時,並用刀擊破靈前灰碗,大聲喝道“起升”(走)。8個土工抬起棺材立即出發,哭聲、樂聲此起彼伏,吹鼓手在前引魂幡居中(由長孫或長子扛),所有孝子身穿孝服,手拄喪棒嚎哭在後。行至百米之外,總管高喊收頭娘家收頭(兒媳婦的爹媽俗稱收頭娘家),此時,所有孝子跪於地中,收頭娘家給女兒、女婿把號布纏在頭上,並放一塊布料或一二百元現金,其他孝子自己將號布纏在頭上,事畢,全村人都出來為死者送行,家家戶戶在殮畔上都點燃篝火,為死者送光明。前進途中由孫子輩撒紙錢,送葬隊伍走出村口,相送的女眷燒紙返回。以度沿途鬼魂,以免前來攔劫。到了墓地,土工將棺材放入墓穴後,陰陽先生入穴,下羅盤,坐字定方位,安放“墓磚”(記死者生辰八字、死亡日期、占陰坐字)、“五雷瓦”(一塊瓦上畫五雷咒符,上寫動土、打吉、入土為安),打開棺蓋,擺正死者頭部,面朝上,一般以羅盤所座的字為準,並放入長明燈、祭食罐和一張三條腿的小飯桌,後請娘家人下葬(看有什麼不妥),陰陽先生用乾草把墓窟內腳印掃乾淨退出,陰陽先生出墓穴唱《招魂歌》封墓口,土工和孝子填土,堆墳堆。葬禮結束。
  送水送火埋人當晚,子、女要往墳上送水送火,第一夜送至村口,第二夜送至中途,第三夜送至墳上。次日,“復三”孝子在墳前壘飯桌後燒紙,婦女哭後揭號(白洋布抽幾根線燒了),子、女一般一年後揭號。
  百日喪葬後百日,親戚、村中晚輩均至,靈前哭祭,曰“燒百日紙”。2000年後,只有兒女墳前祭奠。
  此外,寶塔區葬俗,死者有配偶者必須合葬,且進入祖墳(老墳),這是人們常說的“父欠子一妻,子欠父一葬”。祖墳一般三輩或五輩為一座。如死者是男孩,12歲後在死前尚未娶妻就得別埋(另埋),家人要給他請女骨(未成年死去的女孩屍體),與其合葬,為他“完婚”。三四歲的幼兒或嬰兒死後不葬,拋之山上讓禽獸食之。
  人們十分重視祖墳的地理位置,認為好的祖墳會使後人財源茂盛,人口興旺。有的將祖宗的石碑雕刻得十分精美,有的從土墓穴改為磚墓穴,有的不惜高價請陰陽先生選擇地勢出高價(有的得好幾十萬元)買地,修建祖墳。祖墳一般三、五、七輩,墓前立碑祭祀。只有老祖先有請先碑,兒孫以下沒有碑。碑文刻有兒孫、重孫等輩、姓名(有兒媳無女兒名字),埋人也有講究,長子要埋在父母面前,曰“報血口”,其他兒、媳在左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