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計算有限公司未經用戶同意擅自將用戶留存的註冊信息泄露給第三方合作公司。
2021年8月23日,阿里雲官方微博回應稱系一名電銷員工違反公司紀律透露給分銷商員工,已嚴肅處理、積極整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里雲泄露事件
- 發生時間:台北時間 2021年8月23日
事件經過,事件回應,各方評論,
事件經過
阿里雲計算有限公司未經用戶同意擅自將用戶留存的註冊信息泄露給第三方合作公司。
事件回應
2021年8月23日,阿里雲官方微博回應稱系一名電銷員工違反公司紀律透露給分銷商員工,已嚴肅處理、積極整改。
各方評論
中紀委評論:個人信息保護“安全鎖”不容撬動
針對“阿里雲計算有限公司未經用戶同意擅自將用戶留存的註冊信息泄露給第三方合作公司”一事,浙江省通信管理局回應稱已介入,開展督促整改工作。
隨著信息化與經濟社會的深度融合,類似的個人信息泄露事件時有發生。我們一方面享受著網際網路、大數據等產業發展帶來的便利,另一方面也受其困擾。個人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變得“透明”,姓名、住址、工作單位、身份證號等基本信息遭泄露後被別有用心之人掌握,個人信息販賣黑灰產業鏈、APP過度索權、大數據殺熟等一系列問題由此衍生,電信詐欺等違法犯罪愈演愈烈,導致嚴重的財產損失,有的甚至引發命案。而新近曝光的阿里雲一事,再次戳中人們對於隱私保護的痛點。
近年來,我國已制定出台相關法律法規及條款,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此類情況發生。《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對網路運營者處理用戶個人信息的行為加以規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人格權編大篇幅擴容了個人信息保護的內容,彰顯了對個人信息保護的重視。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也都制定或補充了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條款。在此次阿里雲用戶信息泄露事件中,如若查實,執法機關必將依照相關法律,根據情節和嚴重程度對涉事企業或員工個人給予相應處罰,令其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相比分散在若干法律中的法條規定,一部系統、完整、專業的法律無疑帶給人們在權益保障、訴求表達方面更強大的底氣和信心。8月2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該法將於今年11月1日起施行。這部法律就自然人關於個人信息的權利、個人信息處理者對於個人信息的義務、相關部門對於個人信息的保護職責等方面作出了明確可操作的規定,給個人信息配上法律的“安全鎖”,形成對個人信息全面、徹底的保護。同時,也與目前施行的法律法規共同構築起個人信息保護的“金鐘罩”。
個人信息保護之路任重道遠。除立法規制外,還需多方聯手協同共治。能夠接觸到公民個人信息的主體多元而廣泛,從政府職能部門到企業,任一關口把不嚴、守不牢、管不住都會出現嚴重後果。就監管部門而言,仍需進一步加大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違法犯罪活動的打擊力度,持續形成高壓態勢。企業、網路主體等信息採集方要落實主體責任,強化內部監管和自律,藉助防竊密、防篡改等技術手段築牢“防火牆”,切實解決濫用個人信息、對個人信息數據管理不力等問題,打通梗阻,平衡好公民權益保護和數字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