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古老的藏族民間勞動舞蹈,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廣泛流傳在西藏山南地區。麗雅壟河谷中下游的昌珠一帶的阿諧舞更有其代表性。相傳很早以前昌珠一帶原是大湖,內有5頭怪龍作祟,為此松贊乾布變大鵬啄死了怪龍,又填湖建起了昌珠寺。為了紀念松贊乾布的大恩大德,當地民眾每逢藏曆三月或七月要對昌珠寺的地面進行一次清掃維修,同時跳阿諧舞,這種習俗一直沿襲至今。昌珠的阿諧舞,參加人數最多30人,最少15人,分別來自20戶人家。每當維修昌珠寺時,人們早早地聚集在昌珠寺的院子裡,邊唱邊跳,打起阿嘎,熱鬧非凡。阿諧舞動作有力,節奏性強。舞中的手勢動作全部用左手,而右手則始終握住“勃度”(將寬5厘米、厚2厘米的小圓形石板中間穿一個眼兒,再把約1.5米長的木棍插上即成),伴隨著歌聲夯地,主要動作有轉、跳、蹲、踢、點和撩、推、關、砸等。該舞無樂器伴奏。舞蹈動作從頭至尾是根據舞官領唱的內容、快慢速度而變化夯打的節奏。其隊形變化不大,一般男女各站一個橫排(男後女前),上前、退後數次,一直到把一個組合的歌詞全部唱完為止。阿諧舞一般都著生活服,跳舞時都打赤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