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莫尼惹

彝語意為“媽媽的女兒”,簡稱為“尼惹”(“女兒”之意)。

《阿莫尼惹》是一部在四川彝族地區廣泛流傳、影響很深的優美的抒情長詩。它通過一個彝族少女在舊時代的彝族社會裡,由父母包辦被迫出嫁關後的敘述和姑娘的自嘆,控訴了包辦婚姻制度給廣大彝族婦女帶來的深重災難。作品語言樸素生動, 比愉形象奇特、富有感染力,成為彝家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名詩,尤為青年男女所喜愛。“尼惹”從出生到童年、青年、婚後的生活經歷,分為序歌、出生、成長、議婚、訂婚、接親、出嫁、哀怨、懷親、明志等十章,1680行抒情詩組成。

簡介,內容介紹,

簡介

彝語意為“媽媽的女兒”,簡稱為“尼惹”(“女兒”之意)。

內容介紹

尼惹從“出生呱呱落地到二、三歲時,鍋莊當作伴;站時柱子當作伴,走時媽媽裙襟當作伴,長到四歲時,手拿竹條把豬趕;長到五歲時,父親常來打,母親常來誆;長到六歲時,屋檐下是女兒常坐的地方,院壩是女兒蹦跳的地方;七、八歲時,身穿一件爛蓑衣,頭戴一頂破斗笠,放羊時跟著羊群後面跑,收割時麥穗碰著頭;長到十二、三歲時,辛辛苦苦去放豬,天黑才能回到家;長到十七、八歲時,婚姻不自主,父母想把女兒嫁出去,哥哥想賺妹妹的彩禮錢”。
尼惹在父親身邊親眼見到包辦的殘酷現實,使“女兒”懂得“哥哥是主人,妹妹是客人;哥哥是家養的,妹妹是零花錢”;“女兒”就象“小雞欠了鷹的帳,躲在牆腳下也沒有用;魚兒欠了水獺的帳,躲在河底也無用”。 “女兒”呼告娘家的叔爺父兄們,“饞了吃狗肉, 狗肉止不了饞;渴了喝狗湯,狗湯解不了渴;冷了穿狗皮,狗皮不防寒;窮了賣女兒,賣女財產富不成”。“女兒”最終還是被包辦出嫁遠方。“女兒”哀訴道:“血已換成酒喝,肉已換成肉吃,骨已換成錢用,女兒不走不行了,冰凍三尺也得走,狂風頂天也得走”,受娘家兄妹尊重的姑娘被推向無邊無緣的婚姻苦海,遠離父母兄妹嫁到婆家後生活悽慘,思鄉心更切,嘆道:“霧起來送雨,霧已返回天上,雨卻落在黑土裡;弓起身來送箭,弓已回到弓房,箭卻插在土地上;針起來送線,針已返針筒,線卻睡在衣縫裡;哥起身來送妹妹,哥哥已回到父母身邊,妹妹卻丟在婆家,永遠不能回去了。”
“女兒”的痛苦無窮無盡: “思念父母團團滾,想念妹妹昏沉沉,想念哥哥弟弟淚長流”,“女兒”恨父母無情:“將馬拴在陰山角落裡,有草無草都不管;將女兒遠嫁偏僻的地方,過好過壞也不管。”連蟲兒、飛蛾都不如:“蟲兒沒有爹,泥土當作爹;飛蛾沒有媽,樹根當作媽,女兒真可憐啁”,一個在娘家受到父母兄妹尊重的愛女與自己的溫暖決別,到婆家承擔了一切的家務勞動,弄得不好還受到婆家兄妹、公公婆婆和眾人的譏諷,使得一個剛滿17、18歲的姑娘折磨得欲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女兒”吶喊出:“難道人間女兒最渺小?”“難道世上女兒最低賤?”的質問。“尼惹”喊出了廣大彝族婦女對男女不平等的抗議,喊出了千百萬彝族女子對包辦婚姻的強烈不滿、悲憤、怨恨的呼喊聲,十分感動人。
本古籍文獻對彝族遠古時期的婚姻形態和彝學研究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