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膠芎歸湯

阿膠芎歸湯

阿膠芎歸湯是由熬制阿膠川芎歸的,有補血養氣之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膠芎歸湯
  • 主要原料:阿膠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適宜人群:老少皆宜
方劑用途,方劑介紹,病例,

方劑用途

妊娠間,小腹綿綿作痛,腰、脊痛而喜按,四肢酸痛,關節不利,耳聾心煩,意不樂,精神不振,不思飲食,握拳無力,舉步不前,喜熱惡涼,難眠,脈滑而細,胎兒少動,面色黑,阿膠芎歸湯主治。
沖為血海,任主胞胎,督司孕育。《素問·骨空論篇》云:“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沖脈者,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挾胳上行。督脈者,……絡腎。……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腎與肝同源,《靈樞·經脈》云:“肝足厥陰之脈,……抵小腹,挾胃。”氣為陽,氣虛則寒,陰為寒,故氣不但會被熱所傷,也會被寒所損。《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云:“氣傷痛。”故小腹綿綿作痛。腎與膀胱同居於小腹,二脈絡沖、任、督、帶等脈,腎氣虛,氣不能溫煦,而不能濡養,故小腹綿綿作痛,正如《素問·髒氣法時論篇》云:“腎病者,……小腹痛。”
腎合膀胱,《靈樞·經脈》云:“膀胱足太陰之脈,……其直者,挾脊抵腰中。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又云:“足少陰之別,……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
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脾腎之精只有相互補充,才能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素問·太陰陽明論篇》云:“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氣也。”又,心為陽中之太陽,《素問·逆調論篇》云:“四肢者,陽也。”腎主水,通於冬氣,因於腎陽不足而虛寒,既損其本身,又傷心脾陽氣。《素問·痹論篇》云:“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陽氣少,陰氣多,有寒故痛也。”
《素問·骨空論篇》、還說:“督脈者,與太陽起於目內眥,……挾背、抵腰中,……絡腎。”基於此,因腎氣虛,故其病變會發作腰脊痛,四肢酸痛。正如《靈樞·經脈》云:“足少陰之別,……虛則腰痛。”《素問·金匱真言論篇》云:“冬氣者,病在四肢。”沖、任、督、帶等奇經之脈失去了正經之脈的溫煦和滋養,其血氣就不能反饋回正經之脈,因此腰、脊、四肢都發作疼痛。動能生熱,熱可驅寒,故在發作疼痛時,用手按之,其痛就有減輕的跡象。正如《素問·舉痛論篇》云:“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踡,縮踡則脈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的炅則痛立止。”
《素問·痿論篇》云:“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腎與肝同源,肝主筋。《素問·五臟生成篇》云:“諸筋者,皆屬於節。”因腎氣已衰,作為水谷血氣之海之胄不能供養,宗筋少了血氣的滋養和溫煦,故關節不利。
《難經·四十七難》云:“人頭者,諸陽之會也。”目為肝之竅。《靈樞·口問》云:“目者,心使也。”《素問·骨空論篇》云:“任脈者,……人目。督脈者,……上系兩目之下中央。”因心腎已虛,任督兩脈失榮,陽氣不能灌注諸陽之會,故使之頭目眩暈。正如《靈樞· 口問》云:“上氣不足,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
《靈樞·脈度》云:“腎氣通於耳/腎主藏精^腎虛,其精亦乏,故其病變則如《靈樞·決氣》云:“精脫者,耳聾。”又《靈樞·經脈》云:“三焦手少陽之脈,……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靈樞·本髒》云:“腎合三焦、膀胱。”因肝腎兩虛,精血不能相互支配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故其病變則如《素問·髒氣法時論篇》云:“肝病者,……虛則……耳聾無聞。”又,心為陽中之太陽,為諸陽而主氣,《素問·金匱真言論篇》云:“人通於心,開竅於耳。”《素問·生氣通天論篇》云:“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因心陽不振,敵不過因虛而產生的陰寒之氣,故耳聾。
病因於氣虛,《素問·通評虛實論篇》云:“氣虛者,肺虛也。”本為人之陽之肺氣不足,故其病則如《素問·髒氣法時論篇》云:“肺病者,……虛則……耳聾。”
腎之支脈,從肺出絡心,督脈上貫於心,腎之別脈,並經上走於心包。心腎不足,寒氣上逆,故其病變則如《靈樞·經脈》云:“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腎足少陰之脈,……是主腎所生病者,……煩心。”又云:“足少陰之別,……其病氣逆則煩悶。”又水谷氣血之海不足,不能生旺肺金之氣,使之本來已不足之氣更虛,故其病變又如《靈樞·經脈》云:“肺手太陰之脈,……是主肺所生病者,……煩心。”
腎脈上走於心胞,《素問·靈蘭秘典論篇》云:“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腎之支脈,出肺絡心,《靈樞·邪客》云:“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心之包絡。”腎氣不足,不能貫通督脈,精氣不能上供於心,故其病變則如《素問·髒氣法時論篇》云:“腎病者,……意不樂。”
《素問·六節藏象論篇》云:“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腎者,……精之處也。”心腎衰弱,故精神不振。
本虛之腎不能供精於脾,先後天的關係失調,脾腎兩虛。《素問·太陰陽明論篇》云:“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脾虛,其病變則如《靈樞·海論》云:“胃者,水谷之海不足,則飢不受穀食。”腎虛,其病變則如《靈樞·經脈》云:“腎足少陰之脈,……是動則病飢不欲食。”氣虛則汗,其病變則如《素問·風論篇》云:“其寒也,則衰飲食。”肝主筋,主藏血,是“罷極之本,以生血氣。”《靈樞·海論》云:“夫子之所言,不離於營衛血氣。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素問·五臟生成篇》云:“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捤,指受血而能攝。”受病之詩不能供精於肝,以生血氣,其肝亦虛,無血可藏,故握拳無力,舉步不前。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云:“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又云:“水為陰,火為陽。”又云:“陽盛則熱,陰盛則寒。”因虛寒,傷其陽氣,則使之喜熱而惡涼。《素問·逆調論篇》云:“腎者水髒,主臥。”腎虧肝亦不足,血難歸所藏。《素問·五臟生成篇》云:“故人臥血歸肝。”血不歸肝,故使人睡眠不好。
脈見滑而細者,滑主孕育。《素問·脈要精微論篇》云:“細為氣少。”又云:“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則可知陰陽,血氣,營衛俱虛。督脈司孕育,因血氣不足,督脈不強,故胎兒在腹中少動。陰寒太過,上侮於面。《素問·六節藏象論篇》云:“心者,……其華在面。”腎陰有餘,心陽不及,故其面色如漆柴般黑。正如《靈樞·經脈》云:“腎足少陰之脈,……是動則面如漆柴。”究其治法,《素問·至真要大論篇》云:“寒者熱之,……淸者溫之,……衰者補之,……損者溫之。”以阿膠芎歸湯主治。

方劑介紹

【配伍】阿肢10克川芎10克 當歸10克白朮20克
女貞10克肉蓯蓉20克白芍藥20克
【煎服方法】上七味,用淸水三碗,煎至一碗,去渣納阿膠烊火煎溶,於晚上溫服。
【方歌】胎元失養血不足,阿膠川芎歸術人,肉蓉女貞加芍藥,補血養胎此方著。
【方解】本方是補血之方劑,此為妊娠間,沖、任、督、帶脈衰弱而致小腹綿綿作痛,腰、脊痛而喜按,四肢酸痛,關節不利,耳聾心煩,志意不樂,精神不振,不思飲食,握拳無力,舉步不前,喜熱惡涼,難眠,脈滑而細,胎兒少動,面色黑者所用。
心主身之血脈,腎為納氣之髒,血虛氣弱,運行不暢,胞脈因而受阻,心腎之血氣不能榮充於沖、任、督脈。《素問·調經論篇》云:“督脈生病治腎脈。”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先天之精必須是由後天水谷之氣才能供養,腎與肝同源,且絡脈相通,脾臟之強健,還的有賴於心陽正常的運作。心與腎既同繫於少陰,亦繫於胞脈,腎脈通過肺,才能絡於心,故處治斯病證仍是主於心腎,次及肝、肺、脾。
在藥味方面,《素問·髒氣法時論篇》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又云:“肝病者,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病者,心欲軟,……急食……甘以瀉之;……脾病者,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肺病者,肺欲收,急食……辛以泄之;腎病者,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難經·十四難》云:“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
故方中以阿膠為君。《神農本草經》云:“阿膠味甘平,主……腰腹痛,四肢酸疼。”憑其氣味,入通於脾、肝、心之中,補之以味:入於脾,強其脾氣,使其能輸精於腎中,且有助生旺胃脘之陽氣,其血氣致於經隧之中;入於肝,緩急而益以疏泄,使之能與脾相和,與腎同源,促進腎主津液,通衛氣的作用;入於心,益陽氣以生旺脾之土氣,益衛氣,故能治其主病。
《素問·調經論篇》云:“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故以川芎、當歸為臣。《神農本草經》云:“川芎味辛溫,主……婦人無子。當歸味甘溫,主……婦人絕子。”
憑其氣味,川芎入通於肺、肝、腎之中,溫之以氣。人於肝,散寒氣,補其虛,助這“罷極之本”、……“以生氣血”,並使血能歸之於肝;入於肺,逐其所惡之寒,益其陽氣,使之能司衛氣且與營氣並行;人於腎,滋津液以潤其所惡之燥,並致之於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及奇經之脈,且營養胎兒。
憑其氣味,當歸人通於脾、肝、心之中,溫之以氣,補之以味:入於脾,益其胃脘之陽氣。助以“腸胃受谷,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調和,變化赤為血,血和則孫脈滿溢,乃注絡脈,絡脈皆盈,乃注於經脈。”並時太陰能行氣於三陰,陽明能行氣於三陽;入於肝,緩急而使血歸之;入於心,益其心包之血氣,貫通於腎及胞脈。
此二味,助同阿膠,就能使之加強其治療孕婦小腹綿綿作痛,腰、脊痛而喜按,四肢酸痛,關節不利,耳聾心煩,意不樂,精神不振,不思飲食,握拳無力,舉步不前,喜熱惡涼,難眠,脈滑而細,胎兒少動,孕婦面色黑之功效。
氣虛則不能溫煦經脈而寒,寒既傷血,又傷形。精乃腎所藏之物,精虧者,應補之以味;形傷者,當溫之以氣。故以白朮、肉蓯蓉、女貞為佐。《神農本草經》云:“白朮味苦溫。肉蓯蓉味甘微溫,主五勞七傷,補中,養五臟,養精氣。女貞味苦平,主補中,安五臟,養精神,除百病。”
憑其氣味,白朮與女貞入通於心、脾、肺、腎之中,溫之以氣,補之以味:人於心,溫暖心陽,恢復其為“五臟之大主”的功能,益營氣而養精神,且生助胃脘之陽氣;人於脾,燥化其中本為陰寒之濕,助以胃中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上注肺脈,化而為血,以奉生身;入於肺,益肺陽之氣,使之能不失“髒之長”之雅稱,且生旺腎氣;入於腎,使其供精於肝而化生血、肝腎並補。
肉蓯蓉是溫補之品,憑其氣味,與阿膠一道,人通於脾、肝、心之中。它善益心陽,益胃氣,補肝之不足,對血、氣、精及津液虧損有獨特的作用,後者充沛才能保證母體及胎兒健康。
此三味協同阿膠,就能使之更好地發揮其補益五臟虧損的作用。
《素問·舉痛論篇》云:“百病生於氣也。……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氣收,血亦不行;氣行,血自通,故以白芍藥為使。《神農本草經》云:“芍藥味苦平,主邪氣腹痛,……止痛、……益氣。”憑其氣味,白芍藥領諸藥氣味入於心中,益其心陽之氣。《素問·生氣通天論篇》云:“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且能堅腎之脆,補腎之虛,充實於奇經之脈。

病例

於某25歲教師時間1995年12月
初診
【病因與證候】自幼至今常出現鼻齟。今孕巳六個月,兩個月前出現小腹綿綿作痛,腰、脊痛,喜按,四肢酸痛,關節不利,耳聾心煩,精神不振,不思飲食,握拳無力,舉步不前,喜熱惡涼,難眠,胎兒少動。面色黑,舌質淡,苔少而白。脈滑而細。
【證候分析】此為妊娠腹痛,胎氣弱之病變,是因於心腎之血氣不足,不能充盛胎兒之故。妊娠五月六月之間,是足太陰,陽明土氣養胎;出現症狀時已孕四個月,是手厥陰,少陽養胎。《靈樞·經脈》云:“足少陰之別,……其別者,並經上走心包,下外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虛則腰痛。”腎合三焦,《靈樞·經脈》云:“三焦手少陰之脈,……布腋中,……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是動則病耳聾。”作為供精於後天脾胃之腎,因於精血不足,不能供養胎兒正常第發育所需要的血氣,因而致胎兒少動。《靈樞·天年》云:“以母為基,以父為楣。”誠然’因於母體五臟血氣發生變化,不但母體會發生病變,胎兒亦因此而發生病理變化。該病的先因是鼻衄流血過多。《靈樞·營衛生會》云:“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又云:“陰之與陽也,異名同類。”婦人是陰性之體,以血為主,出血過多,不但損了血,也傷了氣。營為血,衛為氣。營由心所主,衛由腎所出。由於血氣已傷,營衛自不能相隨於上下,出人於內外,故發生如此病證。
【診斷】胎元失養(血虛)
【治法】補血安胎
【處方與醫囑】阿膠芎歸湯四副,每日一副,於臨睡前服。忌食生冷、辛酸、肥膩。
複診四日後複診。
【證候】胎動有所增加,其他症狀均已減退。面色趨紅潤,舌淡紅苔白。脈滑、趨大。
【療效分析】藥巳中病。《素問·移精變氣論篇》云:“色脈者,治之大則。”《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云:“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為睛,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因本方在益精陽氣之功能,故病情能獲效。與氣異名同類之血,也隨而新生。因精氣已回,故營衛也調和。
【醫囑】今病雖好轉,但未痊癒,還須調治。但不須服藥,根據《素問·髒氣法時論篇》云:“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而服之,以補精益”的方法。以飲食療法佐之。用鮮魚、大棗、生薑、豬骨煎湯飲。鮮魚、豬骨味鹹平,功能於補益心腎陽氣,大棗能療心腹之患,有安中、養脾,助十二經,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之能。生薑,既能通陽氣和調和營衛,又能通行血脈。以上湯水可常飲用至產後一段時間。
[1]以母為基,以父為楣:中醫學術語。是指人體胚胎的形成,全賴於父精母血的結合,母血為基礎,父精為衛護,陰陽相互作用,從而發育成人形。
[2]精陽氣:名詞。即陽氣之精華。
[3]彆氣走於耳而為聽:中醫學術語。即旁行之氣A兩側上行於耳,只有氣達耳竅才能聽到音省。彆氣,旁行之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