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亥,Y.,以色列詩人、作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米亥,Y.
- 職業:詩人、作家
- 國籍:以色列
- 主要作品:《現在和其他日子》
人物生平,主要作品,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生於德國一個正統派猶太教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加猶太軍隊到埃及服役,後來加入“帕爾馬赫”先鋒隊,走私武器,將移民非法運入巴勒斯坦。這時,他開始閱讀現代英語詩歌,W.H.奧登和T.S.艾略特的作品使之深受啟發,於是他開始探索用希伯來語進行創作。阿米亥早年曾在希伯來大學攻讀文學與聖經研究,後一邊寫詩一邊在中學任教,並在希伯來大學和紐約大學授課。1990年獲希伯來大學名譽博士學位。令阿米亥深受以色列讀者喜愛,並在世界文壇占據重要位置的首先是他的詩歌創作成就。
主要作品
50年來,他相繼發表《現在和其他日子》(1955)、《兩個希望之遙》(1958)、《鈴聲與火車》(1968)、《並非為了記憶》(1971)、《時間》(1977)、《巨大的寧靜》(1980)、《你本是人,當歸於人》(1985)、《睜開眼睛的土地》(1992)、《打開的關閉的打開的》(1998)等20餘部詩集。
人物評價
阿米亥自幼接受的是一種規範的宗教教育,到青少年時代,雖然不再恪守宗教儀式,但是宗教思想與精神卻滲透到他的靈魂與血脈之中,出自他之手的宗教類詩歌在形式上套用模仿希伯來古典文獻,而後融入自己的思想。愛情詩在阿米亥的詩歌中占據著重要位置,他將愛情置於戰爭、憶舊、宗教等不同的語境中,表現男女性愛、情愛等。他的許多詩作直接描寫女性身體,向著人的生命本真切近,表現出處於生存困境又囿於傳統束縛的以色列人在時時渴望精神與肉體、靈與肉的結合。
同時,阿米亥的詩歌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以色列新詩的代表,同以色列的歷史和政治進程具有鮮明的一致性。阿米亥始終關注戰爭主題,從人道主義立場出發,剖析戰爭的無情及對普通人命運的損害。阿米亥用樸直、簡易的語言,藉助猶太經典文獻中的意象,表達深邃而帶有普遍性的思想真諦與人生體驗。他的詩歌無論在創作技巧還是文學觀念上均具有別於傳統的創新之處,為以色列詩歌創作注入了新的聲音。他所創造的藝術信仰、陳述方式、反諷手段,數十年來被幾代希伯來詩人所模仿,“幾乎成為文學傳統”。迄今,他的詩歌已經被翻譯成包括中文在內的30餘種文字,國際影響廣泛。此外,阿米亥還有長、短篇小說、劇本和兒童文學作品。
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並非此時,並非此地》(1963)是以色列文學史上第一次打破現實主義規範的作品。小說採取兩條線索,將敘述背景在德國小城和耶路撒冷之間交替轉換。以主人公約珥從耶路撒冷返回德國故鄉尋找出生地和早期生活遺蹟為主線,再現大屠殺在人們心目中喚起的憤怒與恥辱,對民族的過去與集體體驗加以審視。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並非此時,並非此地》充滿現代小說的流動感,並運用了大量超現實主義與象徵主義的表現手法,在文學領域中具有開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