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泰重要成礦帶成礦過程與靶區優選評價

《阿爾泰重要成礦帶成礦過程與靶區優選評價》是由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楊富全、丁汝福、董永觀、徐興旺、申茂德、郭正林、胡華斌、柴鳳梅、劉鋒、耿新霞、李強、吳玉峰、楊成棟、鄭佳浩、秦紀華、鄭開平、楊俊傑、姜麗萍、歐陽劉進、藏梅、呂書君、高文娟、張傳林、姚春彥、高衛華、樊獻科、郭旭吉、唐冬梅、周起鳳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爾泰重要成礦帶成礦過程與靶區優選評價
  • 第一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楊富全、丁汝福、董永觀、徐興旺、申茂德、郭正林、胡華斌、柴鳳梅、劉鋒、耿新霞、李強、吳玉峰、楊成棟、鄭佳浩、秦紀華、鄭開平、楊俊傑等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20170146
成果名稱
阿爾泰重要成礦帶成礦過程與靶區優選評價
第一完成單位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
楊富全、丁汝福、董永觀、徐興旺、申茂德、郭正林、胡華斌、柴鳳梅、劉鋒、耿新霞、李強、吳玉峰、楊成棟、鄭佳浩、秦紀華、鄭開平、楊俊傑、姜麗萍、歐陽劉進、藏梅、呂書君、高文娟、張傳林、姚春彥、高衛華、樊獻科、郭旭吉、唐冬梅、周起鳳
研究起始日期
2010-01-01
研究終止日期
2015-12-01
主題詞
阿爾泰、成礦過程、靶區優選評價

成果摘要

項目深入研究阿爾泰成礦帶的地質演化與成礦過程,指出阿爾泰多金屬成礦作用受古亞洲演化和基底屬性控制。進一步總結了山區-北蒙古成礦帶和礦區阿爾泰-南蒙古成礦帶的銅、鉛鋅、鐵、金和稀有金屬礦成礦規律,提出12個礦床系列組、22和成礦系列,成礦時代包括早泥盆世(409~387Ma)、中泥盆世(383~375Ma)和二疊-三疊紀(287~235Ma)3期。對比研究了境內外17個典型銅鋅、金、鐵等礦床,明確了不同盆地的主要成礦類型和勘查重點;提出阿舍勒銅鋅礦I號和II號礦化帶為單斜構造,深部脈狀礦體是淺部層狀礦體的補給通道的新認識。編制了1∶50萬和1∶20萬含礦建造及構造圖、成礦規律圖及成礦預測圖。開展植物地球化學、多光譜遙感等找礦方法套用試驗,建立了金礦、斑岩銅礦等找礦勘查技術方法組合,與企業緊密結合,對10個重要找礦靶區進行了鑽孔驗證,取得了重要找礦成果。圈定大型礦集區1處,提交找礦靶區21處。提交科研預測資源量:銅40萬噸、鉛鋅59萬噸、金18.5噸、銀6424噸、硫鐵礦石量1278萬噸、氧化鋰6.79萬噸、氧化鈹1.83萬噸、鉭鈮氧化物806噸。,項目深入研究阿爾泰成礦帶的地質演化與成礦過程,指出阿爾泰多金屬成礦作用受古亞洲演化和基底屬性控制。進一步總結了山區-北蒙古成礦帶和礦區阿爾泰-南蒙古成礦帶的銅、鉛鋅、鐵、金和稀有金屬礦成礦規律,提出12個礦床系列組、22和成礦系列,成礦時代包括早泥盆世(409~387Ma)、中泥盆世(383~375Ma)和二疊-三疊紀(287~235Ma)3期。對比研究了境內外17個典型銅鋅、金、鐵等礦床,明確了不同盆地的主要成礦類型和勘查重點;提出阿舍勒銅鋅礦I號和II號礦化帶為單斜構造,深部脈狀礦體是淺部層狀礦體的補給通道的新認識。編制了1∶50萬和1∶20萬含礦建造及構造圖、成礦規律圖及成礦預測圖。開展植物地球化學、多光譜遙感等找礦方法套用試驗,建立了金礦、斑岩銅礦等找礦勘查技術方法組合,與企業緊密結合,對10個重要找礦靶區進行了鑽孔驗證,取得了重要找礦成果。圈定大型礦集區1處,提交找礦靶區21處。提交科研預測資源量:銅40萬噸、鉛鋅59萬噸、金18.5噸、銀6424噸、硫鐵礦石量1278萬噸、氧化鋰6.79萬噸、氧化鈹1.83萬噸、鉭鈮氧化物806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