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上世紀30年代
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後,德國海軍就立即恢復了大型軍艦的建造。但是他們一反常規,首先下水了3艘
德意志級裝甲艦,這種艦排水量和主尺度和重
巡洋艦差不多,但卻具備了比較強的火力和防護能力:它的283毫米主炮可以壓倒當時所有存在的重巡,而主炮塔正面卻不容易被敵艦擊穿。不久,德國將後續的2艘改型為
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它們具備更大的排水量以獲得比較好的適航性和防護能力。太平洋上的日本海軍則剛剛裝備了
最上級重巡洋艦,有情報表明,它們的155炮可以隨時更換為203毫米炮。
研製歷程
美國海軍據此認為,自己現有的重巡和正在設計的203主炮巡洋艦已經不能有效的對付潛在的威脅。1938年3月11日,根據羅斯福總統的建議,海軍部長理查森要求立即研製一種以1936年倫敦條約戰列艦下限為基礎,裝備6門254毫米炮專門獵殺敵重巡洋艦的袖珍戰列艦。4月底海軍部完成了對計畫的評估,他們認為203主炮方案火力太差,只有305主炮艦才具備發展潛力。海軍部隨後提出,未來的大型巡洋艦應至少能在9140-24200米距離內抵禦203毫米穿甲彈的射擊,水平防護則必須達到抗3000米高空投擲的454公斤穿甲炸彈的水平;排水量可以放寬到26400噸,安裝3座三聯裝305炮塔。
1939年11月,海軍部設計了一個完全不受任何條約限制的巡洋艦計畫,包括CA-1重巡洋艦、CA-2大型巡洋艦、CL萬噸級輕巡洋艦、CLD防空巡洋艦和過去還沒有過的航空巡洋艦。1940年1月23日A-D型4個初步設計完成,它們實際上是戰列艦的縮小型:全部裝備3聯裝炮塔;具備戰列艦式多重防魚雷隔艙,但防禦標準從抵抗320KGTNT降到227公斤;動力艙船底為雙重結構,主炮彈藥庫採用了更強的三重底。A/B/C/B四個方案在提交初期機背海軍高層認為排水量過大和造價太高而被否決,隨後的5個修正案——E-I型艦在經濟和技術承受能力上具有更現實可行性。
參數 | CA-1E | CA-1F | CA-1G | CA-1H | CA-1I |
---|
水線長 | 225.5米 | 228.6米 | 241米 | 241米 | 241米 |
---|
舷寬 | 25.6米 | 25.6米 | 25.2米 | 25.6米 | 25.2米 |
---|
吃水 | 8.84米 | 8.84米 | 9.1米 | 8.84米 | 8.84米 |
---|
標準排水量 | 24490噸 | 25200噸 | 27940噸 | 27940噸 | 27530噸 |
---|
軸功率 | 15萬馬力 | 15萬馬力 | 15萬馬力 | 10萬馬力 | 12萬馬力 |
---|
305/L50主炮 | 3×三聯裝 | 2×二連裝 1×三聯裝
| 2×三連裝 1×二聯裝
| 3×三聯裝 | 2×二連裝 1×三聯裝
|
---|
127/L38副炮 | 6×二連裝 | 6×二連裝 | 6×二連裝 | 6×二連裝 | 6×二連裝 |
---|
8毫米機關炮 | 4×四聯裝 | 4×四聯裝 | 4×四聯裝 | 4×四聯裝 | 4×四聯裝 |
---|
裝甲厚度 | |
---|
主甲板 | 51毫米 | 51毫米 | 51毫米 | 51毫米 | 51毫米 |
---|
主炮塔 | 360毫米 | 360/327毫米 | 360/327毫米 | 327毫米 | 360/327毫米 |
---|
彈藥庫 | 256/82毫米 | 256/82毫米 | 256/82毫米 | 256/82毫米 | 276/19毫米 |
---|
動力艙 | 195/19毫米 | 195/19毫米 | 195/19毫米 | 195/19毫米 | 195/19毫米 |
---|
設計定型
1940年德國海軍
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已經直接用於襲擊英國運輸隊作戰,並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戰果,皇家海軍不得不出動戰列艦為特別重要的運輸隊提供近距離護航,造成了艦隊主力的極大浪費。1940年6月8日,2艘沙恩霍斯特級甚至轟沉了英國的光榮號航空母艦。超重巡主義者們痛切的發現,如果自己理想的戰艦在未來的護航作戰中與沙恩霍斯特級艦遭遇,其裝甲將完全不能抵禦德艦283毫米穿甲彈的射擊。如果日本海軍重巡戰隊利用夜間高速奔襲美航母編隊,那么美護航艦艇很難確保航母的安全。於是變化了的戰場情況迫使海軍部不得不放棄超重巡計畫,重新選擇昂貴但卻更有效的大型巡洋艦。
1940年7月16日,美國海軍確定CA-2G為最佳方案,隨後的改進設計一帆風順。同年9月9日,紐約造船廠獲得了建造6艘艦型編號為CB的大型巡洋艦的意向契約。艦名是美國的6處海外領地:“
阿拉斯加”、“
關島”、“
夏威夷”、“
菲律賓”、“
波多黎各”和“
薩摩亞”。有意思的是,美國戰列艦和巡洋艦分別使用州和城市的名字命名,而界於兩者之間的大型巡洋艦採用了級別界於州和城市間的屬地命名,可謂相當的名副其實。
設計特點
總體設計
阿拉斯加級是戰列艦和重巡洋艦的混合體,採用了平甲板艦型和球鼻首,中甲板為強力甲板,具有戰列艦式的指揮塔,而水上飛機機庫位置卻還是巡洋艦式樣的。主要設計性能參數如下:標準排水量27940噸,試航排水量32106噸;全長246.3米、水線長240.8米,水線寬27.5米,型深14.3米,正常吃水9.1米;主機功率150000馬力,航速33.4節,續航力12000海里/15節。艦體方形係數為0.539,中橫剖面係數為0.919,說明阿拉斯加級艦體中橫剖面比較肥大,比較有利於增加穩性。“阿拉斯加”號設計艦員人數為軍官105人、士官58人和1797名水手。不過阿拉斯加建成服役時,由於缺少足夠數量的熟練水兵,艦上一共只有艦員1769人,其中軍官94人。
主炮設計
阿拉斯加級裝備了3座三聯裝305毫米MK8型主炮塔,前二後一呈背負裝布局。1939年11月美國海軍軍械局制定新的艦炮彈重標準,要求增加火炮威力。MK8型305毫米艦炮應運而生,它是衣阿華級裝備的著名的MK7型406毫米火炮的縮小型,兩者的炮身結構和身管倍徑完全一樣。筒緊炮身由內膛身管、等長增強層和後部的3層被筒組成,炮尾處有2道鎖緊環和液壓開關的螺式炮閂。穿甲彈重517公斤,在9140和18300米距離上分別可以擊穿463和323毫米厚的垂直裝甲板。每座炮塔重940噸,迴旋動力裝置是1台150馬力電動液壓泵;各炮高低機由1台35馬力電機驅動獨立俯仰。MK8型艦炮1942年1月拿出樣炮,經過短期試射和校正後匆匆定型投產。
阿拉斯加級的主炮塔在正式服役後因早期試驗不足暴露了很多問題。當然,艦船局並不是完全對此視而不見。只是當時阿拉斯加級的建造計畫已經遭到多方質疑,工程進度如果在主炮塔這一最關鍵系統上有所延遲的話,那么整個大型巡洋艦方案幾乎肯定會全部泡湯的。裝填過程簡述如下:彈藥庫內的40馬力水平首先將彈丸垂直轉移至炮彈容器筒節內,然後由50馬力揚彈機提升到炮塔戰鬥室,偏轉裝置將彈丸調整到水平7度方向,最後炮塔後部的40馬力鏈式推彈機推入炮膛;藥包存儲在彈丸室以下,通過一套二級提升機輸送至裝填機。藥包裝填完畢後,火炮俯仰機構和保險解鎖,炮身打到預定射角即可開火。
副炮設計
阿拉斯加級副炮是6座MK32M4型雙聯裝高平兩用炮塔,首尾2座被布置在上層建築02甲板上,以獲得更為廣闊的方向射界。火炮則是大名鼎鼎的127毫米MK12型。單獨的看MK12炮的初速、彈重等性能並不出眾,但是MK12和精心設計的雙聯裝炮塔和火控裝置組成的整體火力體系,卻是二戰中最優秀的標準化中口徑艦炮武器系統。自從1943年下半年裝備了無線電近炸引信後(VT引信),127毫米炮的防空效能得到了很大提高,由127毫米炮、40毫米博福斯和20毫米厄利孔機關炮組成的密集防空火網,是防禦日本飛機有效的手段。
1940年8月28日,美海軍軍械局獲得了從瑞典進口的氣冷型雙聯裝博福斯炮。後來,美國自己開發了四聯裝型炮,並廣泛裝備了大型水面艦艇。美國海軍的四聯博福斯炮採用了炮尾開式垂直輸彈,4發橋夾供彈具;炮管改用更有效的水冷式。40炮供彈動作極為簡易方便,水冷身管也保證了整座火炮具備了比較滿意的持續射速。 最後一道防空屏障是34門20毫米單管MK4厄利孔機關炮。和博福斯一樣,該炮的原始設計是從瑞士進口的舶來品。不過由於厄利孔的性能過於優秀,除了美國,連英國、德國和日本的20毫米機關炮都是購買厄利孔的專利生產的。太平洋戰爭中,這種炮表現極為出色。
船電設計
阿拉斯加級裝備了2座MK34型主炮射擊指揮儀、2座MK37副炮射擊指揮儀和8座MK57型40毫米高射炮射擊指揮儀。MK34指揮儀分別安裝在前後指揮塔的最高處,以獲得最好的觀察掃描視野。它的主要部分是1部MK13型短波對海雷達、1具MK36型8米光學測距儀及1台MK34型機電解算器。MK13雷達可以在37000米距離上發現戰列艦大小的水面目標。雷達的精確度很高,距離和方位誤差只有5米和2個密位,遠遠小於火炮齊射散布誤差,可以直接用於指揮射擊。1944年10月25日凌晨的蘇里高海戰中,裝備MK34的美軍戰列艦和巡洋艦在夜戰中占儘先機,在沒有任何損失的情況下,擊沉日本山城和扶桑號戰列艦。
MK37指揮儀為高平兩用,被認為是二戰期間最好的指揮裝置。指揮儀的主探測器是MK12雷達,對空對海有效搜尋跟蹤距離為41000米和37000米;距離方位誤差為8米和3密位。另有1具4.6米光學測距儀備用。阿拉斯加級裝備的是1944年剛剛研製成功的最新型號,主要區別是加裝了1部MK22小型雷達,它主要用來搜尋超低空目標,即使距水平面方位角只有0.8度的敵機也無法逃脫。 MK57型指揮儀是由約翰·霍普金斯公司於1944年3月開始研製的,到10月開發成功。剛剛建成的“阿拉斯加”號和姊妹艦關島號及密蘇里號戰列艦幸運地成為新系統的首批用戶。MK57有1部MK34型小型雷達、1個陀螺儀和彈道解算器。由於MK57預存射表容量大,解算能力好,它甚至可以用來指揮127毫米炮射擊。
動力系統
阿拉斯加的主動力裝置乾重3533噸,包括4台通用電氣公司生產的柯蒂斯復速級衝動式高溫高壓蒸汽輪機和8座B﹠W單煙道燃油鍋爐;工作參數很高,過熱蒸汽溫度和壓力達到了454℃和44.6kg/cm
2,超過同期日本艦用蒸汽輪機50%左右。為了提高軍艦的抗沉性,每座鍋爐和輪機都布置在獨立的水密隔艙內,且鍋爐艙和輪機艙交錯布局,進一步提高了動力系統的生命力。推進裝置4軸4槳、單平衡舵。在1944年11月的試航中,依靠主機發出173808馬力的強大功率,33678噸的阿拉斯加號達到了33.148節的最大航速。輔機是4台單台功率1250千瓦工作電壓450伏的三相交流汽輪發電機組,另有4台單台功率850千瓦的應急柴油發電機組。
| 滿載下
| 過載下
|
---|
排水量
| 33298噸
| 34800噸
|
---|
重油儲量
| 2884.6噸
| 3769.4噸
|
---|
柴油儲量
| 237.8噸
| 356.8噸
|
---|
汽油儲量
| 35.5噸
| 35.5噸
|
---|
生活用水
| 256.7噸
| 385.2噸
|
---|
吃水
| 9.36米
| 9.7米
|
---|
初穩性
| 2.44米
| 2.66米
|
---|
最大正回復力臂
| 1.21米
| 1.27米
|
---|
最大力矩復原角
| 33.6°
| 33.7°
|
---|
穩性消失角
| 67.8°
| 71.3°
|
---|
防護設計
阿拉斯加級的防護裝置全重4796噸,側舷主裝甲帶厚241毫米,並有10度傾角;露天甲板敷設有35毫米高強度鋼板,主水平裝甲厚82毫米,內側有1層25毫米防破片隔板;指揮塔側面和頂部分別厚228和102毫米。單從裝甲厚度來看,阿拉斯加級比
巴爾的摩級重巡洋艦強約50%。不過阿拉斯加的水下防禦只有1道防魚雷隔艙和雙重底,是地地道道的重巡洋艦式。同期的美國戰列艦都裝備了複雜的多重防魚雷隔艙和三重底。原本阿拉斯加也準備使用三重底結構。不過1941年4月的爆破試驗證明,三重底並不像人們預料的那么有效。因此在最終設計上還是選擇了既輕又便宜的雙重底。
基本數據
| 參考數據
|
---|
標準排水量
| 27000噸
|
---|
滿載排水量
| 34253噸
|
---|
全長
| 246.3米
|
---|
全寬
| 27.6米
|
---|
吃水
| 9.2米
|
---|
功率
| 150,000馬力
|
---|
續航距離
| 11350海里/15節
|
---|
乘員
| 1517人
|
---|
艦載機
| 無
|
---|
裝備
| 9門三聯裝12英寸/50倍口徑主炮 12門雙聯裝5英寸口徑高平兩用炮 40毫米高炮56門 20毫米高炮34門
|
---|
裝甲
| 舷側裝甲帶(最大)241毫米(傾斜角10度) 甲板(最大)122毫米 炮塔(正面)325毫米 炮座330毫米 司令塔(最大)269毫米
|
---|
本級艦
艦名
| 番號
| 開工
| 服役
| 退役
|
---|
阿拉斯加
| CB-1
| 1941年12月17日
| 1944年6月17日
| 1947年2月17日
|
---|
關島
| CB-2
| 1942年2月2日
| 1944年9月17日
| 1947年2月17日
|
---|
夏威夷
| CB-3
| 1943年12月20日
| 未完工,1958年6月9日拆解
|
---|
菲律賓
| CB-4
| 計畫取消
|
---|
波多黎各
| CB-5
| 計畫取消
|
---|
薩摩亞
| CB-6
| 計畫取消
|
---|
服役歷程
1945年1月
阿拉斯加號在切薩皮克灣進行了試航,之後駛往加勒比海的英屬
特立尼達島進行適航性和其他海上測試,然後返回
費城基地,為其5英寸副炮安裝了Mk57火炮指揮儀。隨後又重返
加勒比海,在古巴的關塔那摩附近進行了兩周的試航,經過巴拿馬運河來到太平洋。其時已經是1944年年底。阿拉斯加號在聖迭戈進行了艦炮射擊和防空訓練,於1945年1月13日抵達珍珠港,由K·M·諾貝爾接替費施勒擔任艦長一職。1月29日,阿拉斯加號啟航駛往西太平洋戰場。阿拉斯加號在
加羅林群島的
烏利西環礁,阿拉斯加號被編入赫赫有名的美國海軍
第58特混艦隊,在米切爾的指揮下,同艦隊中其他輕重巡洋艦一樣承擔起快速航母編隊的護航防空任務。
關島號建成之後,也在切薩皮克灣和特立尼達進行了航海測試,然後返回費城基地進行小規模改裝。1945年1月,關島號隨香格里拉號航母一起經由巴拿馬運河駛往太平洋。但是在航行途中,它的2號螺旋槳軸承在進行高速航行測試時被燒毀,關島號不得不在
關塔那摩進行緊急修理。
1945年2月
1945年2月10日,阿拉斯加號負責
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和
企業號航空母艦的防空掩護任務,參加了航母艦載機夜襲東京的行動。儘管艦上四分之三的乘員是沒有任何作戰經驗的新兵,但是阿拉斯加號還是圓滿地完成了這次任務。不久之後,阿拉斯加號又參加了攻占硫磺島的戰鬥。儘管它的主要任務是擔任防空警戒,但是在美國空軍
B-29轟炸機對日本空軍基地和飛機工廠狂轟濫炸下,日本本土的飛機疲於應命,很少能夠飛過來進行干擾登入艦隊。因此,阿拉斯加號得以利用巨大的12英寸主炮,和
北卡羅來納號戰列艦、
華盛頓號戰列艦、
西維吉尼亞號戰列艦等戰列艦一道,向登入部隊提供了猛烈的炮火支援。
1945年3月
1945年3月13日,關島號抵達烏利西。3月14日,關島號和香格里拉號航空母艦一同加入米切爾的第58特混艦隊。美軍制定占領
沖繩的計畫之後,考慮到日軍會集中大規模的兵力進行反撲。第58特混艦隊的約克城號、勇猛號、
獨立號、
蘭利號航母以及其他數艘航母奉命空襲九州、四國和本州西部的日軍機場,摧毀日軍殘存的空中戰鬥力量。阿拉斯加號偕同關島號再次擔任防空警戒任務。空襲編隊於3月15日離開烏利西環礁,於18日空襲了九州島北部宇佐、佐伯等地的日本航空基地,摧毀、擊落了184架飛機。
隨後日軍飛機反撲,由於天氣惡劣,美軍的雷達也沒能發揮作用。獨立號被一架自殺飛機擊中飛行甲板後部,
企業號和黃蜂號航母各挨了一枚炸彈,富蘭克林號航母被命中兩枚炸彈,燃起熊熊大火,艦體大角度側傾,人員死傷慘重。倖存的艦員奮力開展自救工作。阿拉斯加號、關島號,以及匹茲堡號重巡洋艦、聖菲號輕巡洋艦,還有3艘驅逐艦,則奉命留守在奮力自救的富蘭克林號旁邊,擔任防空警戒和保衛任務。在此期間,關島號擊落了4架前來補充戰果的日軍自殺飛機,阿拉斯加號則擊落了1架。
1945年4月
1945年4月7日,日本海軍執行天號作戰行動。氣勢洶洶準備對美國登入艦隊發動自殺攻擊的大和號戰列艦被送進了海底。原本設計用來打擊日本重巡洋艦的阿拉斯加,在海上已經沒有了可與其匹敵的相應對手,只得尷尬地繼續擔任艦隊防空這樣的“守門員職責”。在登入作戰開始前幾天,阿拉斯加號和關島號先對沖繩島附近的兩個小島——沖大東島和南大東島進行了狂轟濫炸。除此之外,在整個沖繩戰役期間,這兩艘大型巡洋艦的全部戰果,就是在防空警戒艦的哨位上,利用其猛烈的防空火力,擊落了數架來襲的日本自殺飛機。
1945年5月後
阿拉斯加號和關島號返回烏利西環礁,進行了短暫休整。5月24日,它們和衣阿華號戰列艦、香格里拉號和提康德羅加號航母一起加入了哈爾西將軍的第38特混艦隊,對九州島上的日本航空基地進行了空襲。隨後又一道炮擊了沖大東島上的日本雷達站。六月中旬,艦隊駛往菲律賓的雷伊泰灣,艦上官兵終於得到了三個月以來的第一次寶貴休假。7月13日,阿拉斯加、關島和其他四艘巡洋艦組成了第95巡洋艦隊,關島號擔任旗艦。隨後該艦隊駛往中國東海,執行殲滅日本殘餘海上力量的任務,為即將到來的“奧古斯塔行動”(進攻日本本土的登入作戰計畫)提供協助。整個艦隊以沖繩島為基地,在東海游弋了將近一個月,但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投降。
阿拉斯加號和關島號加入了第七艦隊,在海軍少將弗朗西斯·洛的指揮下結伴而行,在東海和
黃海上進行“武力展示”,先後訪問了青島、大連、
旅順、煙臺和
仁川等港口。在仁川,它們支援了美國駐韓占領軍的登入行動,一直駐紮到9月底,隨後又駛往青島,支援美國海軍陸戰隊第六師在中國港口的登入行動。
退役拆解
1945年11月中旬,阿拉斯加級兩艦返回美國本土。在舊金山逗留數日後,阿拉斯加號和關島號返回美國東海岸,駛往新澤西州的貝永海軍基地。在這裡,它們被轉入預備役狀態。1947年2月17日,阿拉斯加號和關島號退出現役1960年6月1日,封存許久的阿拉斯加號和關島號終於從美國海軍艦船序列中除名。隨後這兩條船就被賣給拆船公司,結束了其短暫而寂寞的海軍生涯。
阿拉斯加級未建成的姊妹艦夏威夷號則先走一步,在1958年就被美國海軍除名,賣給了巴爾的摩拆船公司。在後四艘阿拉斯加級的建造計畫被擱置期間,由於太平洋戰場大量需要航母,美國海軍曾經構想過在阿拉斯加級的艦體基礎上將其改建為航空母艦。排水量2萬噸,比埃塞克斯級稍小,裝備兩台飛機升降機和一座彈射器。但是到了1943年,隨著埃塞克斯級航母和各種規模的護航航母被規模巨大的美國造船廠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這個紙上談兵,權做應急的計畫也就被取消了。
總體評價
以其尺寸和火力看來,阿拉斯加級與
納粹德國的
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不相上下。而很多艦船手冊里,也一直將阿拉斯加級軍艦稱為戰列巡洋艦。按照阿拉斯加級的規模來看,它們對這樣的稱呼也當之無愧。但是美國海軍早已經用高速戰列艦和大型、高速的重巡洋艦取代了戰列巡洋艦的角色。阿拉斯加級在設計伊始,就注定不過是作為一種造艦理論的實驗產品、美日海軍軍備競賽的產物。從阿拉斯加級反艦、防空兩方面的設計用途來看,在二戰中,美國海軍對主力艦的使用方法進行了革命性的改進。打擊水面艦船的任務大多被交給了航母艦載機和潛艇;新建造的高速戰艦和快速驅逐艦擔任航母編隊的防空和護航任務;老式的低速戰列艦則擔任岸轟、登入支援的任務。
舊式海戰中戰列艦、巡洋艦排炮對轟,濃煙滾滾、炮彈橫飛的場面,在太平洋戰場上,從瓜島夜戰和
蘇里高海峽之戰後,已經成為過去。至於防空方面,從戰爭中的表現來看,阿拉斯加級表現出色,堪稱勝任;只是由於二戰中美國海軍“表現出色”的戰艦太多,阿拉斯加級完全被掩沒在衣阿華級戰列艦的巨大光環下,變得黯然失色。所以在削減軍費開支的衝擊下,耗費昂貴的阿拉斯加級首當其衝,如同落寞英雄,空有一身好武藝,卻無用武之地,成為“雞肋”,終被廢棄,成為美國海軍唯一的一級“大型巡洋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