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索夫

阿巴索夫

阿巴索夫(1921-1949)全名阿不都克里木·阿巴索夫,維吾爾族,新疆烏什人。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迪化(今烏魯木齊)省立一中和新疆學院附中學習期間,受中國共產黨人的影響,接受馬列主義理論。

基本介紹

  • 本名:阿不都克里木·阿巴索夫
  • 民族族群維吾爾族
  • 出生地新疆烏什
  • 出生時間:1921
  • 去世時間:1949
  • 主要成就:1944-1949年新疆三區革命的領導人之一,忠誠的愛國主義者。
  • 國籍:中國
人物經歷,個人生活,

人物經歷

1944年4月在伊寧積極參與組建秘密進步組織—解放社。1944-1949年新疆三區革命的領導人之一,忠誠的愛國主義者。曾任三區革命政府實業部部長、三區革命臨時政府委員兼內務廳長、宣傳部長、民族軍政治部主任、新疆省聯合政府委員兼副秘書長、新盟中央委員會委員兼新聞處處長等職。還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翻譯馬克思主義的著作。1949年8月,在前往北平(今北京市)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途中,因飛機失事遇難。

個人生活

楊鳳儀的戀情
楊鳳儀(1923-1945年),漢族人,伊犁商會會長楊從之女。她在新疆省立女中求學時與省立一中的維族青年阿巴索夫相識,並受到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可謂志同道合。1940年代初,他們中學畢業後,相繼回到伊犁,並在伊犁女子中學任教,交往進一步增多。三區起事後的1944年冬季,作為三區主要領導人的阿巴索夫患了嚴重的傷寒,險些喪命。楊鳳儀守護在他身邊長達40天,請中醫為其醫治,並親自煎藥、餵藥,把阿巴索夫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在當時民族情緒嚴重對立的情況下,文武全才的維族青年領袖阿巴索夫與漢族女子楊鳳儀的戀情為伊斯蘭教教徒所不容;而楊鳳儀要嫁給一個維族小伙子,楊鳳儀的父親則是堅決不答應。楊父認為這是有傷風化的叛逆行為,再加上三區起事初期發生過民族仇殺,大量的伊犁漢人甚至婦女和兒童被殺害,楊從深受影響,經常惡語辱罵楊鳳儀。儘管處境艱難,楊鳳儀與阿巴索夫還是結合了。這種結合是需要巨大勇氣的,阿巴索夫稱楊為“毅然”,楊鳳儀稱阿巴索夫為“決然”。這是一種美女配英雄的志同道合的結合,也是楊鳳儀為保全身家性命而選擇的無奈的結合。
三區起事後,國民黨軍隊不斷向伊犁增兵,楊從得知這類訊息,往往坐立不安,經常拿楊鳳儀出氣。楊鳳儀每天都生活在愛情和親情的矛盾、信仰和理性的衝突、民族觀念與政治壓力的衝擊當中,可真是度日如年啊。而且這種日子一時看不到結尾。最終,楊鳳儀在活著不易的情況之下,選擇了勇敢地死去。
1945年4月的一天,楊鳳儀要求阿巴索夫把手槍留下,說她夜裡害怕,擔心壞人闖進屋來,阿巴索夫便把手槍交給了她。第二天,楊鳳儀到文裴然家,讓文12歲的兒子文應潮到她家取一封信交給阿巴索夫。阿巴索夫接到信後立即騎馬向楊家狂奔,剛進院門,阿巴索夫看到楊鳳儀正端坐在面對大門的窗前凝望著自己。楊鳳儀看見阿巴索夫來了,轉身走進廚房,用手槍對準自己的頭顱。等阿巴索夫衝進來時,楊鳳儀已經倒在血泊之中。阿巴索夫抱著楊鳳儀的身體泣不成聲。
楊鳳儀在給阿巴索夫的信中說:我本人是沒有什麼民族界限的,但是我沒有辦法再忍受這種對純潔愛情的凌辱。請你把手槍收回,我不願意傳出去是用你的手槍自殺的。請保全我的家人。我為你死去了,但我希望你為我、為革命、為新疆各族人民活下去--
此後,阿巴索夫成為三區領導人中禁止民族仇殺最為出力的人。半個世紀之後,鄧力群在談到三區起事的時候還說,新疆少數民族英雄人物,阿巴索夫是最好的一位,當時有一部分人主張脫離中國,阿巴索夫是與這些人作鬥爭的。
1949年8月27日,阿巴索夫等三區領導人乘蘇聯飛機到北京參加政協的途中,在外貝加爾湖附近機毀人亡,時年28歲。如果真有天堂,楊鳳儀在天堂並沒有等阿巴索夫太久。
呂素新的戀情
呂素新原籍是山東人,是阿巴索夫(1921-1949)的妻子,這張照片上的女子,名叫呂素新。男子就是“三區革命”中人稱悍將的維吾爾族將軍阿巴索夫。
呂素新是楊鳳儀(阿巴索夫的女友)的學生,容貌非常漂亮,當地的老百姓叫她“黑牡丹”。對阿巴索夫早年的愛情悲劇充滿同情,阿巴索夫與呂素新的愛情在當地流傳遠久,兩人的婚姻跨越宗教民族,遭到重重阻力,但始終不悔。阿巴索夫最終娶呂素新為妻。兩人通信中,阿巴索夫用的筆名是“毅然”,而呂素新用的筆名是“愛然”。“愛然”的筆名很有來歷,是阿巴索夫早年的親密戰友和戀人楊鳳儀的筆名,呂素新與阿巴索夫相愛後,毅然繼承老師的意志,所以用了這個筆名。
1949年,阿巴索夫與其他三區主要領導人在新疆和平解放時飛赴北京參加政協會議,不幸在伊爾庫茨克遭遇空難身亡後。呂素新十分悲痛,她不僅心地善良,而且十分眷戀三區革命是的那段非同尋常的愛情。在70年代中,她專程從北京到新疆祭掃丈夫的陵墓,也去紀念了自己的老師-----為阿巴索夫殉情的楊風儀。
呂素新和阿巴索夫所育的兩個兒子在阿巴索夫遇難後不久,也先後夭折。阿巴索夫的女兒哈吉婭,1950年出生,距阿巴索夫遇難時還不到1歲,給她起的名字叫哈吉婭,維語:紀念,之意。成年後,哈吉婭和媽媽一起生活。呂素新女士雖然已經上了年紀,但還是風度蓋人,風韻猶存。她把哈吉婭培養成人,看得出她對於故地、故人的深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