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抗英戰爭(阿富汗戰爭(1839—1919年英國阿富汗戰爭))

阿富汗抗英戰爭(1839—1919年英國阿富汗戰爭)

阿富汗戰爭(1839—1919年英國阿富汗戰爭)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阿富汗抗英戰爭是指19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初,阿富汗人民抗擊英國殖民入侵的戰爭。亦稱三次英阿戰爭

基本介紹

  • 名稱:阿富汗抗英戰爭
  • 地點:阿富汗
  • 時間:19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初
  • 參戰方:阿富汗,英國
  • 結果:均以阿富汗勝利告終
  • 主要指揮官多斯特·穆罕默德汗
地理位置,第一次抗英戰爭,第二次抗英戰爭,第三次抗英戰爭,

地理位置

阿富汗地處伊朗印度及兩國與北中亞地區的交通要道上,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英國殖民主義者侵占印度大部分地區後,企圖控制阿富汗,以此作為阻止俄國向印度洋擴張而確保自己的印度領地安全的屏障。俄國則早就懷有通過阿富汗向印度洋擴張勢力的野心。阿富汗成為英俄兩國激烈爭奪的對象。

第一次抗英戰爭

1838~1842
1837年,伊朗在沙俄的慫恿和支持下圍攻阿富汗赫拉特,英國派A.伯恩斯出使喀布爾,企圖促使阿富汗統治者多斯特·穆罕默德汗同英國人建立反對伊朗及俄國的同盟,在談判過程中,阿富汗方面要求英國人幫助它收復被錫克人侵占的原杜蘭尼王朝領地白沙瓦,英國人予以拒絕,談判無結果。多斯特·穆罕默德汗乃轉向俄國,接見俄國特使維特凱維奇。英國遂以此為藉口發動戰爭。1838年11月,英國侵略軍開始向阿富汗推進,次年4月占領坎大哈,進逼喀布爾,多斯特·穆罕默德汗出走,越過興都庫什山後向英軍投降,但阿富汗人民反抗英國侵略者的鬥爭並未停止。1841年11月,被稱為“阿富汗之星”阿克巴爾領導喀布爾起義,英國侵略軍陷於絕境,不得不答應撤離阿富汗。1842年1月,英軍16500人開始撤退,沿途不斷遭到截擊,幾乎全軍覆沒,僅數人生還。不久,英軍重新集結力量,再度占領喀布爾,對和平居民進行血腥報復,但英軍怕重蹈覆轍,不久即撤出阿富汗。阿富汗人民第一次抗擊英國侵略者的鬥爭取得徹底勝利。

第二次抗英戰爭

1878~1880
19世紀70年代,帝國主義者加緊爭奪殖民地。沙俄相繼占領中亞布哈拉浩罕希瓦3汗國後(見俄國征服中亞),其勢力已直抵阿姆河畔,並對阿富汗虎視眈眈;英國在1874年保守黨執政後,又積極推行對阿富汗的侵略政策。當時英、俄在近東亦發生激烈對抗,俄國人為迫使英國人在近東作出讓步,調派軍隊到阿富汗邊境,並派以斯托萊伊托夫將軍為首的軍事代表團到喀布爾,企圖勸說阿富汗國王希爾·阿里汗(1863~1879在位)與俄國結成同盟。英國人聞訊後,要求希爾·阿里汗接待以N.張伯倫將軍為首的英國代表團,為希爾·阿里汗拒絕。英國遂以此為藉口,又發動第二次侵略阿富汗的戰爭。
1878年11月,英軍入侵阿富汗,親俄的希爾·阿里汗稍作抵抗後逃往北方,向俄國求援,被拒絕。希爾·阿里汗心力交瘁,於1879年初死去。其子雅庫布汗放棄抵抗,於同年5月與英國簽訂喪權辱國的岡達馬克條約,條約規定阿富汗的對外關係由英國人控制,英國人在喀布爾設駐紮官,阿富汗的一部分領土和幾個重要山口劃歸印度。這個屈辱性的條約激起阿富汗人民的極大憤慨。1879年9月,喀布爾爆發人民起義,英國駐紮官署被圍,英國侵略者再派大軍占領喀布爾,屠殺阿富汗人民。英軍的暴行更加激起阿富汗人民的無比義憤,起義遍及全國,希爾·阿里汗的次子阿尤布也在赫拉特掀起反英鬥爭。俄國人為給英國人製造麻煩,慫恿和支持希爾·阿里汗之侄阿卜杜·拉赫曼汗從中亞北部回到阿富汗,組織軍隊,向喀布爾推進。英國急於從阿富汗脫身,乃同阿卜杜·拉赫曼進行談判,同意承認他為國王,並答應給他大量金錢和軍火,阿卜杜·拉赫曼則承認岡達馬克條約的主要條款,即由英國控制阿富汗的對外關係。第二次抗英戰爭中,阿富汗人民英勇抗敵,給英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見彩圖)。只是由於統治者投降妥協,才使英國得以利用條約控制阿富汗的對外關係。
阿富汗阿富汗

第三次抗英戰爭

1919年,阿曼努拉汗繼任阿富汗國王。他即位時發表公告,宣布阿富汗在對內對外方面完全獨立,並寫信給英國印度總督,要求英國承認阿富汗的獨立,遭到無理拒絕。同年5月,戰爭爆發,阿富汗軍民在大部分戰線上取得勝利。1個月後雙方開始進行談判。當時,由於印度境內爆發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英國急於結束戰爭。6月雙方締結停戰協定。8月,雙方代表在拉瓦爾品第簽訂和約,英國正式承認阿富汗獨立。經過長期英勇的鬥爭,阿富汗最終擺脫英國的控制而獲得完全獨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