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座有豐厚文化積澱的歷史名城。距今約一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起,就有人類勞動、生息和繁衍在今天的阿什河流域。先秦時期,阿什河流域是肅慎人居住和活動的地帶。從西漢中期至兩晉,肅慎改稱為挹婁,隸屬夫余國。北魏太和十七年,夫餘人為勿吉人所逐。阿什河流域是安居骨部勿吉人活動的中心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城市巨源鎮第二中學
- 所屬地區:阿城市巨源鎮
- 所屬國家:中國
- 地點:黑龍江省
學校簡介,學校歷史,地理位置,
學校簡介
阿城市巨源鎮第二中學是黑龍江省的一所中學
學校歷史
唐中期阿什河流域為渤海王國屬境。後為契丹人所滅。從契丹族的興起到遼朝的建立,黑龍江各族大部分被遼征服,在動亂中各族有了分化,出現了女真族。遼朝耶律延禧天慶五年,阿骨打稱帝,國號大金,建元國,奠都會寧即今阿城市城南4里許。金都會寧,系金朝早期都城。初為州,太宗時升府,熙宗時定上京之號,領有會寧、曲江、宜春三縣。上京會寧府先後歷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等四帝。金朝政權在這裡雖歷四帝、凡38年,卻是阿城歷史發展的重要階段。貞元元年遷都於燕。元順帝時期,金上京會寧府故址為鎮寧州。明後期,金上京會寧府故址一帶為女真的一支居位。清初,稱金上京會寧府故址為翁鄂洛城。順治元年,清朝遷都北京後,為抵禦外來的侵略和加強對東北地區的開發和統治,雍正七年,協領衙門移駐新城即今阿城,新城名阿勒楚喀。
在長達一個世紀的阿勒楚喀副都統衙門時期,由於阿勒楚喀地理位置重要、自然條件得天獨厚以及關內移民的逐年增加,經過漢、滿及其他兄弟民族的共同開發,使阿勒楚喀的經濟、文化、教育等項事業都得以迅速的發展,並且在促進民族團結,抗擊帝俄入侵,墾荒屯田,鞏固邊陲等方面都起過重要作用,是阿城建治前,繼金代上京會寧府之後的又一重要歷史發展階段。宣統元年,裁撤副都統衙門,設阿城縣,縣名由阿勒楚喀城簡化阿城。1932年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1945年抗日勝利後,10月27日成立阿城縣民主政府。1948年1月5日,阿城縣民主政府改為阿城縣政府。
1987年2月,經國各院批准,撤縣建市,由省會哈爾濱市代管。2006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撤市設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