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阮郎歸1·耒陽2道中為張處父推官3賦
山前燈火欲黃昏,山頭來去雲。鷓鴣聲里數家村4,瀟湘5逢故人。
揮羽扇,整綸巾6,少年鞍馬塵7。如今憔悴8賦《招魂》,儒冠9多誤身10。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阮郎歸:詞牌名。此調名於《花草粹編》中注曰:“一名‘醉桃源’、‘碧桃春’。”雙調四十七字,前後片各四平韻。
耒(lěi)陽:縣名,即今湖南耒陽。
推官:州郡所屬的助理官員,常主軍事。
數家村:幾戶人家的村落。宋王安石《即事》:“縱橫一川水,高下數家村。”
瀟湘:湖南省的瀟水和湘江,這裡指湖南。
綸巾:有青絲帶的帽子。羽扇綸巾是魏晉時代“儒將”的服飾。
鞍馬塵:指馳騁戰馬。
憔悴:指衰老。
儒冠:讀書人戴的帽子,指代書生。
身:自己。
白話譯文
山前燈火閃爍,快到黃昏,山頭上飄來飄去的是朵朵浮雲。鷓鴣聲響起的地方住著數戶山村人家,我在冷清的瀟湘道上喜逢故人。
少年時也曾學諸葛亮手執羽扇,頭戴綸巾,風度瀟灑鎮定自若地指揮千軍萬馬與敵鏖戰。如今雖然憔悴落魄,但我要像宋玉那樣作《招魂》賦招回失去的靈魂,自古以來書生多是無用之輩,讀書多反而誤了自身。
創作背景
淳熙三年(1176年),詞人由江西調任京西轉運判官,第二年又調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撫使,輾轉一段時間後,他又被調任湖南,可見其調任之頻繁、身世之漂泊。這首詞大約作於淳熙六年(1179年)或淳熙七年(1180年),此時他正擔任湖南轉運副使和安撫使。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山前燈火欲黃昏,山頭來去雲。”開篇不俗,一個“欲”字意蘊深刻。“欲黃昏”描繪出黃昏將至未至、夜幕將降未降的瞬間景象。“山前燈火”表明此時天色已近昏暗,山頭的浮雲飄飄然然,好似作者飄忽不定、頻繁凋任的遭遇。這兩句既描繪出一幅黯然浮動的景象,也暗合詞人此刻無法安定的心理狀態。
“鷓鴣聲里數家村,瀟湘逢故人”在情感描寫上有極大的反差,一悲一喜問更現作者的功力。“鷓鶓聲”一向給人以悲涼之感。黃昏時分的山村,詞人聽到陣陣鷓鴣的叫聲,心中不禁頓生悲涼;聯想塑自己的前途未卜,更覺得淒涼萬分,此時的氣氛是沉悶和悽苦的。“瀟湘逢故人”,見到友人,詞人不禁心生喜悅,此時的氣氛是輕鬆和愉悅的。
承接上片,詞人在下片開始向友人傾述心事、回憶往事。“揮羽扇,整綸巾,少年鞍馬塵。”這三句既是作者的回憶,也包含歷史典故。“揮羽扇,整綸巾”,詞人借用三國時諸葛亮手揮羽扇、頭戴綸巾指揮三軍的典故,來比喻當年自己抗金時的英雄形象和瀟灑風度。“少年鞍馬塵”中,“少年”代指作者自己,在塵土飛揚的戰場上揮斥方遒,這是何等的瀟灑和氣概。可如今,南歸後卻屢遭排擠,自己的抗金主張得不到採納,又屢屢調任,生活飄忽不定。在今昔強烈的對比下,詞人不禁心潮澎湃,感慨萬千。
“如今憔悴賦招魂,儒冠多誤身。”結尾處,作者發出疑問,這看似沒有答案的疑問,實際上是詞人在用自己充滿血和淚的筆觸,向軟弱無能的南宋朝廷發出強烈的抗議,並控訴主和派對愛國主戰派志士的迫害,表達其強烈的愛國情懷和對朝廷的不滿。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有“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辛棄疾在此即化用他的詩句,表達自己的不幸遭遇。
辛棄疾運用典故巧妙而自然,將對自然的描寫與自己的心理狀態密切結合起來,特別是結尾處的兩句,更顯作者感情的淒涼和悲愴。
名家點評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陸永品:最後兩句,語調低沉,感情悽愴,讀之令人垂淚,引起對詞人的無限同情。(《辛棄疾詞鑑賞辭典》)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年),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其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現存詞600多首。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