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獨舞中國農村留守婦女》以大量的定量統計數據和豐富翔實的定性調查資料,從家庭經濟、家庭生產、家庭關係、社會網路、心理感受、閒暇娛樂和自我發展等多個方面全面而深入。地展示了留守婦女的生活世界,對留守婦女群體進行了多元性和多視角分析,並以行動者視角對她們的應對策略和應對行動進行了闡釋,希望藉此引起社會各界對留守婦女群體的關注和關心。自20世紀80年代,大量農村已婚男性勞動力外出到城市務工,農村留守婦女現象隨之出現。丈夫外出務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家庭收入水平,改善了家庭生活,但因為丈夫在家庭中的缺席,留守婦女獨自承擔起了農業生產、子女撫育、老人贍養等家庭責任,因而面臨勞動負擔和心理負擔同時加重的困境。此外,夫妻長期的空間分離不僅使婚姻的許多功能無法得以實現,也使他們的婚姻穩定面臨諸多挑戰。然而,作為積極的社會行動者,留守婦女正在以多元化的策略和行動應對著各種困難和挑戰,在有限的資源空間內經營著她們的留守生活。
基本介紹
- 書名:阡陌獨舞中國農村留守婦女
- 作者:葉敬忠 吳惠芳
- 出版日期:2008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9702763, 9787509702765
- 外文名:Dancing Solo:Women Left Behind in Rural China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頁數:458頁
- 開本:16
- 品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農村留守婦女研究”歷時一年半的時間,以大量的定量統計數據和豐富詳實的定性資料,從家庭經濟、家庭生產、家庭關係、社會網路、心理感受、閒暇娛樂和自我發展等多個方面全面而深入地展示了留守婦女的生活世界,同時對留守婦女群體進行了多元性分析,並從多種角色的視角審視了留守婦女現象,希望籍此引起社會各界對留守婦女問題的關注和關心。
作者簡介
《關愛留守兒童:行動與對策》、《關注留守兒童》、《農民視角的新農村建設》、《參與式發展規劃》、《發展項目教程》、《參與、組織、發展》、《農村發展研究(上、下)》、《國際發展項目的理論與實踐》、《國際發展合作的理論與創新》、《社區發展中的兒童參與》、《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China》、《Children's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Development》、《Processes of Enlightenment - Farmer Initiatives in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吳惠芳,中國農業大學管理學博士,社會學碩士,2004-2005年在德國多特蒙德大學區域發展規劃與管理研究生班學習,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社會學系講師。主要從事教學、發展實踐和科研工作。在科研方面,主要從事農村發展干預與社會變遷、發展規劃與發展管理、農村留守人口問題研究,發表學術論文《農村制度創新與農民利益研究》等。教學方面,為本科生講授社會心理學和發展社會學課程,參與編寫教材《性別與發展教程》、《社會心理學原理及其套用》、《社會心理學》、《組織行為學》等。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 研究介紹
1.研究設計
2.文獻綜述
第二部分 丈夫外出務工後留守婦女的現狀與所受影響
3.留守婦女的人口學特徵
4.留守婦女家庭的經濟、生產與決策
5.留守婦女的夫妻關係
6.留守婦女的家庭關係與社會網路
7.留守婦女的心理感受
8.留守婦女的閒暇娛樂與自我發展
第三部分 留守婦女的應對策略與社會支持
9.留守婦女的應對策略
10.留守婦女的社會支持
第四部分 留守婦女群體的多元性
11.不同地區留守婦女的差異
12.不同年齡段留守婦女的差異
13.不同文化程度留守婦女的差異
14.不同留守年限留守婦女的差異
15.有無外出務工經歷留守婦女的差異
16.丈夫不同務工情況留守婦女的差異
17.不同分 家及居住狀況留守婦女的差異
第五部分 不同角色視角的留守婦女
18.外出務工丈夫視角的留守婦女
19.留守兒童視角的留守婦女
20.留守老人視角的留守婦女
21.非留守婦女視角的留守婦女
22.其他角色視角的留守婦女
第六部分 專題討論
23.全球化技術與留守婦女
24.禮物:在留守婦女和丈夫之間
25.留守婦女與宗教信仰
26.留守婦女與新農村建設
27.哺乳期留守婦女
28.跨地區婚姻中的留守婦女
29.“破爛王”的留守妻子
30.留守婦女的互助與合作
31.留守婦女與非留守婦女的“圍城心理”
32.農村三大留守群體相依為命
附錄
參考文獻
文摘
1 研究設計
一 研究背景與意義
自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特別是在經濟快速發展和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的過程中,城鄉二元體制的壁壘逐漸被打破,農村勞動力開始大規模地向城市流動,進入城市的各行各業,他們通常被稱作“農民工”或“民工”。這種現象,不僅促進了城市繁榮和經濟發展,也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而且大大緩解了農村人多地少的矛盾。然而,由於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結構和體制還沒有完全被打破,城市並沒有給農民工提供可以實現“舉家遷移”的條件;而農民工也因為自身經濟條件的限制,無法突破體制的限制實現整個家庭人口的轉移,因此,在農民進城務工、實現勞動力轉移的同時,他們家庭的部分成員卻被留在了農村,造就了農村獨特的“留守人口群體”——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在這三個留守人口群體中,‘留守婦女可以說是負擔最重、對農村發展影響最大、但受到的關注卻最少的群體。
留守婦女通常是指由於丈夫長期在外務工而留守家庭中的農村婦女。她們肩負著本應由夫妻雙方共同承擔的生產勞動和家庭撫養、贍養責任,同時扮演著多種社會角色。據勞動與社會保障部2000年統計,有2/3的已婚農民工沒有與他們的配偶生活在一起。而據《中國經濟周刊》2006年報導,目前,中國1.3億農村外出勞動力中,已婚比例為81.7%。從已婚人數中減去舉家遷移的人口大約3900萬,則已婚流動人口中只一方外出務工的人數達6721萬,再以70%男性計算,則留守婦女人數已達到4700萬。儘管這可能是一個不準確的數字,但大量留守婦女在農村的存在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2005年6月,《半月談》發表文章,題為《農村留守婦女心頭有“三座山”》,描述了留守婦女“勞動強度高”、“精神負擔重”、“缺乏安全感”的生活特點,可以說是對留守婦女生活的一個真實寫照。沉重的勞動負擔和家庭負擔使留守婦女的身體不堪重負,身體健康受到影響,進而影響了婦女自身的發展。同時,由於丈夫外出務工,接觸了新的世界、擁有與留守在家的妻子完全不同的生活,因此夫妻二人在知識、信息、觀念、價值觀等方面的區別逐漸顯現;對於天各一方的夫妻來講,婚姻就無法實現一些應有的功能,這也使得他們的婚姻面臨很多潛在的問題。
留守婦女現象已經引起了一些地方政府尤其是地方婦聯組織的關注。在有些地方,針對留守婦女的一些技術培訓或創業項目已經開展,如重慶市璧山縣婦聯為了提高留守婦女素質,適應農業生產需要,她們和科協等部門通過街道、鎮鄉“巾幗素質學校”、村“女性素質學校”等形式,向留守婦女傳授種養殖技術。該縣還組織廣大留守婦女開展“學文化、學科技、比發展、比貢獻”的活動,引導她們“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多渠道為她們提供政策信息和技術服務。江蘇省徐州市婦聯為幫助農村留守婦女尋求新的發展空間,確立了三個領域和一系列以家庭創業為重點的致富工程——家庭加工業、現代種植養殖業和農產品流通業,帶領農村婦女不出家門實現增收致富。如今,該市各類婦女發展項目已達16890個,編織、串珠、繡花等適宜婦女家庭創業的項目,已成為全市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安徽省懷寧縣婦聯推廣了小額信貸項目,幫助留守婦女實現科技創業致富等。然而,這些措施遠不足以解決留守婦女所面臨的紛繁複雜的問題。
序言
我們對留守婦女問題的關注始於2004~2005年開展的“關注留守兒童”的研究。在該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留守兒童屬於單親監護類型,即父親外出務工、母親留守在家照顧兒童的情況。在探討留守兒童問題的過程中,我們也注意到他們的母親——留守婦女所承受的繁重的勞動負擔和沉重的心理負擔,這引起了我們對留守婦女的關注。從那時開始,我們一直關注媒體和學術界關於留守婦女的討論和研究。自2006年11月,我們組成“中國農村留守婦女研究”課題組,並開始對農村留守婦女展開全面的研究。
本研究在當前中國農村勞動力輸出最為集中的五個省份,即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和四川省,各選擇了1個縣,每個縣選取2個鄉(鎮),每個鄉(鎮)選取1個行政村,總計10個行政村作為研究社區。實地調研採用了問卷、個案深度訪談、半結構訪談、小組訪談法,完成了每個調查地點的社區概況、留守婦女和非留守婦女的問卷與案例、留守婦女不同相關群體的小組訪談以及縣、村幹部訪談等,獲得了豐富的一手數據和資料。另外,研究還設計了對在北京市的務工人員的調查,以考察外出務工丈夫視角的留守婦女問題。
本書所呈現的是該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6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研究介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研究過程以及文獻綜述;第二部分是丈夫外出務工後留守婦女的現狀以及丈夫外出務工對留守婦女的影響,從人口學特徵、其他基本特徵、家庭經濟、農業生產、家庭關係與社會網路、心理感受、閒暇娛樂與自我發展幾個方面全面展示了留守婦女的生活;第三部分是留守婦女的應對策略和社會支持,分別從留守婦女自身能動地應對面臨的各種問題和困難以及外部對留守婦女的支持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第四部分是留守婦女的多元性分析,從地區、年齡、文化程度、留守年限、務工經歷、丈夫務工情況、分家及居住狀況七個維度論述了留守婦女群體內部的異質性;第五部分從不同角色的視角對留守婦女問題進行了審視,包括外出務工丈夫、留守兒童、留守老人、非留守婦女及其他角色;第六部分是專題討論,對實地研究過程中發現的一些與留守婦女相關的議題進行了思考和分析。
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課題組成員歷時一年半的集體研究成果。在前期研究設計階段,課題組成員連續兩個月討論和修改調查問卷和訪談提綱等設計方案。實地調查中我們始終與農民生活在一起,與農民朋友的同吃同住使我們能夠更好地觀察、體驗和感悟留守婦女的生活現實。在承擔著巨大的調查研究任務的同時,課題組成員再一次經歷了農村生活的經驗與磨鍊。試調查期間,課題組有的成員不適應當地飲食而鬧起了胃病,有的被蚊蟲叮咬得滿身是包、瘙癢難耐;正式調查期間,調查地區都處於炎熱的農忙季節,留守婦女白天都在田間忙碌,課題組成員或中午頂著暴曬的烈日或起早貪黑到家中找人,很多時候則是蹲在田間地頭或與她們共同勞動中與她們進行交流。實地調研結束後,課題組立即開始了問卷整理核對、錄入、數據輸出、討論研究發現、數據分析、報告撰寫及討論與修改工作,在此過程中,課題組成員有爭論、有衝突,但最終使得我們對問題的認識和分析更加清晰、更加深入,並實現了達成共識的過程。正是課題組所有成員夜以繼日的辛勞才使得我們的研究成果得以及時出版,在此對課題組所有成員的工作表示感謝! 我們希望本書可以全面、深入地展示留守婦女的生活世界,並藉此引起社會各界對留守婦女問題的關注和關心。本研究在揭示農村丈夫外出務工對留守婦女影響的同時,也對相關的社會政策與可能的干預行動提出了建議。希望本書可以為從事農村留守人口研究、農村發展與婦女研究的機構和個人提供第一手資料和學術參考;為農村婦女工作者尤其是各級婦聯組織以及其他相關部門的婦女工作實踐者提供一定的借鑑;為政府和社會提供制定應對留守婦女問題政策的依據。本研究肯定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我們將繼續開展更為深入的研究。
“中國農村留守婦女研究”由葉敬忠教授主持,參加人員包括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的教授、副教授以及博士、碩士研究生,他們是吳惠芳、王伊歡、張克雲、楊照、饒靜、黃穎、劉娟、辛允星、劉鵬、張亞鵑、潘璐、賀聰志、李春艷、那鯤鵬、安苗、趙勇、趙康、王奕、范暘、孟祥丹、陳世棟、田坤、呼占平、梁振華、劉劍鵬、李偉軍。
本研究得到了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NCET-06-0118)、中國農業大學“985工程”中國農村政策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以及德國EED基金會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謝!我們還要特別感謝在調查過程中大力支持和配合我們的省、縣、鄉、村各級的幹部,尤其是不分白天黑夜、雨天晴天,帶領我們走鄉串戶訪問農民的村幹部們,也深深感謝盡己所能為我們提供飲食住宿條件的所有農戶!
我們真誠感謝接受我們調查的留守婦女、非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外出務工人員、地方幹部和村民!尤其要特別感謝和我們真誠面對的留守婦女!在訪談過程中,我們無數次面對留守婦女談到其留守生活時無法抑制的眼淚,我們的交流是為了了解更多的信息,卻因此觸動了她們生活的痛處,為此我們感到深深的內疚。她們在巨大的勞動負擔和心理壓力下,為了家庭的生計獨自忙碌且能積極應對多種困難與挑戰,在此,我們也向她們表示深深的敬意!
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丈夫外出務工後,留守婦女獨自在農村承擔起家庭的各種責任,因而背負著勞動的艱辛、心理的沉重和生活的無奈,但她們能以積極的能動性採取各種策略和行動來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與問題,堅強地支撐著留守的家庭。本書正是希望以《阡陌獨舞——中國農村留守婦女》這一書名來描繪和概括留守婦女的這種生活特徵和生活精神。
葉敬忠
2008年5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