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印發<預防黃冠梨雞爪病的指導意見>的通知》是河北省林業局發布的檔案,發布日期是2009年06月01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於印發《預防黃冠梨雞爪病的指導意見》的通知
- 發文字號:冀林果字[2005]3號
- 發布單位:河北省林業局
- 發布日期:2009年06月01日
檔案全文
各市林業局:
近年來,特別是2004年以來我省黃冠梨主產區大面積發生 “雞爪病”的危害,嚴重的影響了黃冠梨的出口和銷售,給果農造成了極大的經濟損失,已成為我省黃冠梨生產的障礙因素。為有效減輕該病害的發生,正確指導生產,經組織有關專家研究、討論,提出了預防黃冠梨“雞爪病”的指導性意見,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實際情況貫徹落實。在執行過程中有何問題,請及時向省林業局果桑處反饋。
二ΟΟ五年三月十五日
主題詞:雞爪病 指導性意見 通知
河北省林業局辦公室 2005年3月15日印發
(共印20份)
預防黃冠梨雞爪病的指導性意見
黃冠梨是河北省農科院石家莊果樹所,以雪花梨與新世紀梨雜交培育而成的早中熟梨新品種,該品種果形端正、果面光潔、肉質細嫩、鬆脆多汁、抗黑星病,深受消費者歡迎,近年來發展迅速。我省現有栽培面積20多萬畝,已成為主栽品種之一。但是,近年來由於黃冠梨套袋後果面生理病害(果農俗稱“雞爪病”)的危害,給果農造成了嚴重損失,已成為黃冠梨生產的障礙因素。為有效減輕“雞爪病” 的危害,正確指導生產,經組織有關專家研究、討論,提出了預防黃冠梨“雞爪病”的指導性意見。
一、“雞爪病”症狀
該病為果實病害,發病於果實成熟及貯運期間,具有突發性強的特點,條件適宜時可在幾小時內迅速發病。病害主要影響果實的外觀和商品價值;果實發病後不腐爛,病斑基本不擴展。
該病圍繞果實氣孔周圍發病,開始在皮孔的周圍出現褐色斑點,然後沿皮孔周邊細胞向外迅速擴展,形成不規則彎曲褐色紋理,當圍繞氣孔一周時,便形成中心(即氣孔)顏色淺淡、四周濃重的不規則褐色斑;當多個病斑連在一起時,則形成較大的不規則斑塊。發病輕微或發病初期一般為不規則彎曲且類似雞爪形的褐色紋理。病斑隨時間推移,顏色由淺變深並伴隨輕微凹陷。“雞爪病”發病迅速,發病時幾乎是數個甚至數十個病斑同時在果實的不同部位發生,形成病斑大小不一、形狀不定、分布無規律的紋理、斑點和斑塊,各種紋理、斑塊只危害果皮,而果肉正常。
二、發病規律
該病最早發生在1998年前後,主要發生在黃冠梨採收後的貯運過程。此後在不同黃冠梨產區均有發生,但因病果率低而未被重視。2002年某公司運往深圳的黃冠梨,到達目的地後,發現了該病,但病果率很低。同年晉州市貯存的十幾箱黃冠梨禮品果,在當年10月出庫時,發現大部分果實患上了該病。
2003年8月初,在晉州市段莊等黃冠梨主產區,出售果品除袋時發現了“雞爪病”果,同時在其他縣(市)也有發生,但是病果率很低,一般不超過挑出的殘次果的10%,對生產沒有構成危害。貯運過程中“雞爪病”也沒有大的危害。
2004年是歷年來“雞爪病”危害最嚴重的一年,病果率一般達到15%左右,嚴重果園達到70%,給生產造成了巨大損失。
2004年最早發現“雞爪病”大約在6月底或7月初的陰雨過後,但不同地區存在較大差異。辛集市在7月1日~2日;晉州市和趙縣大約在6月底,深州市在7月10日左右,寧晉縣在7月10~15日,泊頭市在7月中旬。調查發現,該病高峰的到來因地區降雨程度的不同而有較大差異。辛集市、晉州市等7月8日~10日出現了歷史少有的連續陰雨低溫天氣,隨後的7月11日~12日前後出現了發病高峰;寧晉縣、深州市、泊頭市、辛集市、晉州市等約在7月27日~28日再次進入新的發病高峰。泊頭市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降雨量,自東向西依次減少,發病程度也隨之依次減輕,降雨量大的果園病果率可達30%,降雨量小的只有3%。
2004年發病高峰的到來,均伴隨著大的降雨過程,就全省而言,主要的發病時期集中在7月中、下旬的雨季,而且突發性強、病斑發展迅速。辛集市、晉州市、寧晉縣等地在採收除袋過程中,眼看著病斑如魔幻般迅速發生、擴展、形成,一箱好果,在數十分鐘後,發病率達到60%以上。
綜合分析認為,“雞爪病”的發病具有以下規律性。
1、套袋果實發病率較高,不套袋的果實不發病。
2、發病品種主要是黃冠梨品種,除黃冠梨外大果水晶、綠寶石等綠皮梨品種也發現了“雞爪病”,但病果率很低,未造成危害。
3、發病時期主要集中在7月中、下旬,且每次發病均伴有大的降雨、低溫過程。
4、成熟度高、單果重大的果實病果率高,成熟度低、單果重小的果實病果率低。
5、 “雞爪病”在樹上、樹下和貯運過程中,均可發病,而且突發性強,病斑擴展迅速,發病時間短。
三、可能影響發病的因子分析
根據各地發病規律綜合分析認為,“雞爪病”的發生可能與以下因子有關。
1、果皮結構或品種特性。“雞爪病”主要在黃冠梨品種上發病嚴重,另外在大果水晶、綠寶石等綠皮品種上也偶有發生,皮糙而厚的褐皮梨不發生。說明與果皮結構有關。黃冠梨果皮薄,保護性組織如角質層等發育晚,接近成熟時,果實膨大迅速,果肉細胞也貯存了較高濃度的可溶性糖等,如連續降雨等天氣,因水分充足而使果實細胞迅速膨脹時,當果皮承受不了快速膨脹,就會從皮孔處發生不規則破裂,並不斷擴展,形成不規則斑紋,內部細胞組織外露,酚類、單寧等物質被氧化,引起褐變,形成褐色的紋理。
在環境溫、濕度變化劇烈時,如冷藏變溫過程、除袋的過程等,同樣會因果皮不能及時適應環境變化,而發生從皮孔處產生破裂,引起褐變發病。
由於皮孔附近的破裂,是比較淺層的輕微傷害,一般不會引起果實生理的巨大變化,因此,發病果實不腐爛,也基本不影響食用價值和貯運性。
2、果袋。“雞爪病”主要危害套袋果,不套袋的果實沒有發現。因此認為“雞爪病”是伴隨套袋而產生的“繼發病害”,其發病原因可能是由於套袋創造的袋內環境,使果實“果皮”細胞壁的結構發生了變化,細胞壁變得薄而脆、角質層變薄、發育延緩,細胞間的結合力也相對降低等而導致果皮對劇烈環境變化的適應性降低,更容易引起果皮皮孔周圍細胞的傷害。
另據深州、趙縣調查結果認為,通透(透光、通氣)性好的蠟紙袋,“雞爪病”很少發生。
永年縣調查結果表明:推遲套袋時間可防止“雞爪病”的發生,5月下旬至6月上旬套袋的果實不發病,但果實的果點偏大,果色淺黃色。
3、氣象因子。發病開始時間及輕重與降雨有關;持續多雨高濕和劇烈的溫度變化可能是發病的主要外部因素。果實在樹上和採收除袋時發病,總是發生在連陰雨之後,如連續陰雨且雨後低溫,溫度變化劇烈則病害容易大發生。如7月8~10日的連陰雨和低溫,造成辛集市、晉州市等地“雞爪病”的大發生;7月26日的大雨後,造成全省範圍的集中發生。自然降雨造成的高濕可能是發病的重要誘發因素之一。
另外,除袋、分級、包裝及貯運等造成的環境變化也會誘發病害的發生,特別是貯運過程中容易發生“雞爪病”,溫度變化也是誘發“雞爪病”發生的重要因子。如河北農業大學試驗結果表明:在高溫和低溫交替及低溫處理條件下,病斑有擴展,變溫處理時有新病發生,高溫和高溫下高濕不影響病的發生和發展,認為低溫可能對“雞爪病”的發生有啟動作用。
4、成熟度。“雞爪病”主要在果實接近成熟前發生,即果實已充分發育,且果實基本達到固有大小後容易發病,在生產上表現為大果發病率偏高於小果。種種跡象表明,適宜的成熟度是果實發病的必要條件。
5、栽培措施。泊頭市的調查結果認為,多施有機肥且不追施純氮肥的果園,發病程度明顯輕於普通管理的果園。寧晉縣的調查結果認為,澆水次數多和澆水量大的果園發病重。
四、預防措施
1、平衡施肥、灌水,控制產量。多施有機肥、不用或少用氮肥,提高樹體抗性,並為果皮細胞的發育提供良好的栽培條件是減輕病害的有效途徑之一。由於目前生產上一般梨園單產都在3500公斤以上,甚至5000公斤,比標準的2500公斤高出40%以上。由於單產過高,生產者為保證果實生長需要,盲目超量追施無機化肥,造成氮肥為主的化肥使用超量,養分不平衡。
為此,單產應控制在2500公斤左右。秋季增施有機肥,每畝4~5方雞糞,並混入3~4公斤硫酸亞鐵、1~2公斤硼砂、50~80公斤的過磷酸鈣。6月10前可以追施1~2次磷酸二胺(每次30公斤左右)。進入6月中旬以後不再追施氮肥。採收前30天左右開始保持土壤水分平穩供應,實行小水勤灌;改全園漫灌為溝灌,防治土壤水分的劇烈變化,降雨後要及時排水。
2、適度推遲套袋時間。增加果皮在自然環境下的暴露時間,促進果皮發育及老化,增強果皮對不良環境的適應能力。套袋時間適度延後至5月底開始、6月12(麥收)前結束。套袋種類儘量採用通透性(透光、通氣)強,耐雨水沖刷的蠟質袋,如黃色蠟袋等。
3、實行分批選摘採收,相對提早採收期。由於“雞爪病”主要是在果實成熟前,遇連續降雨、低溫條件下發生,發病程度表現為成熟度高的大果發病率偏高。因此,實行分批採收,根據果實大小確定採收期,採收的果實重量標準為230克以上;在有客商收購的條件下,選摘達到該標準的果實出售。實行分批採收或提前採收的果園,必須增施有機肥,除秋季基肥外禁止追施純氮肥,採收前2~3周控制灌水量,採收前1周儘量不灌水。
4、減少貯存,實行鮮果銷售。黃冠梨是中早熟品種,其優勢是早上市滿足市場需求,如果貯存,就失去了早的優勢。在能夠銷售出去的情況下,儘量不貯存,以避免貯存期間可能發生“雞爪病”所造成的損失。
5、加強宣傳,減小盲目恐慌。“雞爪病”是黃冠梨在特殊陰雨天氣環境下,發生的特殊生理病害,沒有傳染性,而且在一般年份的正常天氣下不會造成大的危害,因此不必恐慌。目前為止,還沒有研製出防治“雞爪病”的特性藥物,生產者不要盲目購買有關防治“雞爪病”藥物,以免上當受騙。
各地要科學對待“雞爪病”的危害,加強宣傳並引導果農生產“黃綠型”果品,逐漸實現商品果由目前的“黃白型”向“黃綠型”或“綠色型”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