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且動人的童書導讀,關於世界最經典的童書作家及童書;讀懂童書,才知道如何把世界介紹給孩子;送給小小孩的父母和所有的大小孩。
基本介紹
編輯推薦,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前言,
編輯推薦
1、深入且動人的童書導讀,關於世界最經典的童書作家童書
2、體會只屬於孩子的純粹感受,還原孩子看待世界的獨特視角
3、讀懂童書,讀懂繪本,讀懂孩子,才知道如何讓孩子與世界的相遇更美好
4、人的一輩子有三次讀童書的機會,第一次是自己是孩子的時候,第二次是自己撫養孩子的時候,第三次是生命即將落幕,面對衰老、疾苦、死亡的時候。如果第一次你沒有機會,第二次請不要再錯過,第三次希望你依然保有對世界的熱愛與好奇
5、獻給那些內心柔軟、深沉愛著這個世界和孩子們的人,你的感受我們都懂得,只等你來讀,其後的共鳴會讓你感動到熱淚盈眶
內容簡介
日本兒童文學家柳田邦男說:“人的一輩子有三次讀童書的機會,第一次是自己是孩子的時候,第二次是自己撫養孩子的時候,第三次是生命即將落幕,面對衰老、疾苦、死亡的時候。我們都會出乎意料地從童書中讀到許多可以稱之為新發現的深刻意義。”本書是作者陳賽幾年來就童書閱讀的經驗與體會寫就的集合本。
隔著二三十年的時光,和自己內心的那個孩子重聚
成長,或許是一個不斷失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失去天真,失去好奇心,失去想像力,失去人生的各種可能性。
但作者從童書閱讀中找到了一個重回新奇世界的入口,從《小王子》到《花生》,從《野獸國》到《長襪子皮皮》······童書保留著最簡單直白的眼光、最樸素真摯的道理,以及最細膩溫暖的情感。作者用優美的筆觸記錄了這一段旖旎的閱讀經歷,這些文字可以幫助讀者尋回童真與快樂,並提供心靈的滋養。
讀懂童書,才知道如何把世界介紹給孩子
每一本優秀的童書,每一個看似簡單的童話故事,其實都是作者在用更妥帖的方式向孩子介紹這個世界。父母們往往並不能明白箇中深意,也就無法將這些飽含深意的養分傳達給孩子。本書向父母們引介了最優秀的童書,還在父母與童書作者之間架起一個橋樑,幫助父母們看懂童書、讀懂故事,構建親子共讀第一步。
作者簡介
陳賽,1978年生,畢業於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自2005年加入《三聯生活周刊》至今,現任周刊主筆,《新知》雜誌編輯。
目錄
序置身時間之外
第一章世界上最經典的童書作家們
《小王子》:如何為一朵玫瑰負責?
波特小姐的秘密日記
花生屋:如何將一副人生爛牌打得風生水起?
在某個周日午後拜訪一座童話博物館——莉絲白·茨威格的童話繪本
嘗遍了世間所有糖果的滋味——羅爾德·達爾的童話世界
別逗我了,我滿眼都是淚水!——桑貝眼中的人生與世界
我們如此榮幸,曾被邀請進入他的世界——莫里斯·桑達克的童年、死亡與愛
謝謝你照亮陰鬱的童年——在六月坡“遇見”林格倫
第二章 關於人生,我所知道的一切都來自童書
“被愛著”是一種什麼感覺?——隱喻的魔力
給孩子一本書的寂靜
關於人生,我所知道的一切都來自童書
孩子,讓我們來談談這個世界最糟糕的一面
那些又好玩又憂傷的友誼變奏曲
親愛的大人,有點幽默感好不好?
世間最幸福的童年莫過於此
誰是那個教你如何看世界的人?
溫柔本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致世間一切不可思議的相遇
世界上最好的爸爸
致世上所有小小完美主義者
第三章 打開孩子的腦洞
都說漂亮的答案,誰來問一個漂亮的問題?——關於奶牛的屁、蝴蝶的舞姿、金魚的記憶
“看”世界的1 001 種方法——關於觀察的藝術
腦“洞”大開——每個孩子都不應該停止畫畫
世界如此奇妙,如何讓孩子找到入口?
小時候我們都曾問過,世界是什麼樣子的?
第四章 書單
50 度傷心——那些令成年人落淚的童書
喔,去他的,該死的大掃除!——給成年人的一份童書書單
為什麼孩子要讀經典?如何讀?—一位耶魯文學教授的童書清單
極客精神,從寶寶開始?——看《連線》雜誌的編輯老爹們如何為自己的孩子挑選童書
想要讀懂一篇童話,你得擁有99 歲的智慧
太空與南極——兩本讓你的孩子愛上科學的童書
十本關於父親的經典童書
附錄
獵人在奇境:童年閱讀開啟的異度空間
如何欣賞一場童書插畫展?——博洛尼亞童書插畫展側記
前言
序 置身時間之外
前不久,我看了一部叫《心靈病房》(Wit)的電影,講一位學識淵博、不近人情的英語文學教授維維安,窮其一生鑽研英國17 世紀玄學派詩人約翰·道恩關於死亡的詩詞。有一天她突然被診斷為末期卵巢癌,從此必須每天在病床上毫無尊嚴地接受各種檢查與治療,病痛和醫生的冷漠令她備受折磨。直到最後,她的老師愛弗斯教授來看她時,她像個脆弱的孩子一樣向教授傾訴自己的痛苦。教授將她抱在懷裡,想給她念一首道恩的詩,但她拒絕了。於是,老師又拿出一本《逃家小兔》,輕輕地念道:“從前有一隻小兔想逃家……”最後,維維安安靜下來,在老師的懷中沉沉睡去。
歸家、離家、歸家,是小兔子對生命的遐想,也是生命最真實的輪迴。在一位學者人生最後的時光里,面對死亡帶來的種種恐懼和憂傷,卻是這樣一本小小的繪本,給了她最純粹的平靜、安寧,以及撫慰。
日本兒童文學家柳田邦男說:“人的一輩子有三次讀童書的機會,第一次是自己是孩子的時候,第二次是自己撫養孩子的時候,第三次是生命即將落幕,面對衰老、疾苦、死亡的時候。我們都會出乎意料地從童書中讀到許多可以稱之為新發現的深刻意義。”
其實,人生這三次讀童書的機會,說起來都與時間有著莫大的關係—事關生命的開始與終結,喚醒的是我們生而為人最根本的生之困惑與死之焦慮,逼迫我們從日常瑣事的生存模式中跳出來,重新對生命中的輕重緩急進行排序。
我們常常意識不到時間在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美國心理學家津巴多寫過一本叫《時間心理學》的書,專門談一個人對時間的認識如何決定了他/她看待事物和生活的角度,也決定了他/她的生活。
從這個角度來說,一個孩子體驗時間的方式其實與成年人有很大的不同。對成年人來說,時間像一支箭,始終指向一個方向;孩子們的時間卻像一個圓圈,它哪兒也不去。所以,我們的時間高效卻貧乏,而孩子的時間雖然沒什麼效率可言,卻是開放的,充滿了可能性—萬物都是驚喜,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他們的世界每天都煥然一新,閃閃發亮。
我覺得真正優秀的童書作家對於這一點體會極深。比如一本叫《第一次上街買東西》的日本繪本,講一個5 歲的小姑娘第一次獨自上街買東西的故事。就在離家幾步路遠的一個街口小店,她一路走過去,卻是跌宕起伏,驚心動魄,不亞於一場輝煌的冒險,因為她所遭遇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每一個意外,都閃耀著新奇和初次體驗的光芒。人生所有的第一次不都是如此嗎?
作為一個成年人,如果你也被童書吸引,大概也與這種置身於時間之外的感覺有很大的關係。就像我自己,每次重讀《柳林風聲》或者《小熊維尼》時,都會覺得是從歲月那裡偷回了一點點時光。百畝林里從來不會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一次平凡的遠征,在森林裡四處串門,被莫須有的長鼻怪嚇得魂飛魄散……這樣的慢慢悠悠、磨磨蹭蹭、無所事事對成年人而言未免過於奢侈,但對孩子來說卻是再自然不過的生活態度。
以前,我總以為童年是一個階段,一段不成熟的時光,它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以後更重要的人生做準備。只要我足夠努力,就會變得睿智、強大,可以洞悉人生的意義。但現在我更傾向於認為,成長是一個不斷失去而不是不斷獲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失去天真,失去好奇心,失去想像力,失去人生的各種可能性。從這個角度來說,孩子也許比我們更能理解生命的意義,也更懂得生活的藝術,因為他們更有耐心,也更忠於自己的本心,做自己熱愛的事情。
前不久,我遇到瑞典的著名童書作家烏爾夫·尼爾松先生。他60 多歲了,跟弟弟一起來中國旅行,北京只是中轉站,他們真正的目的地是蒙古希拉穆仁草原,因為他們聽說那裡天大地大、白雲碧草、風景壯闊。
我問他:“通常這種旅行都是跟妻子一起,不是嗎?”
他若有所思地說:“當你60 多歲的時候,可能也會願意跟你的
弟弟一起去一個遙遠的國家走走,作為一種人生重聚的方式。”
我想,閱讀童書也可以作為一種人生重聚的方式吧。隔著二三十年的時光,和自己內心那個10 歲的孩子重聚,試著用他/她的時間重新度量人生,用他/她的時間眼睛重新打量世界——那種對世界尚且充滿溫柔、善意和期待的目光。
陳賽
2016 年1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