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城市雕塑的調研與思考

關於中國城市雕塑的調研與思考

《關於中國城市雕塑的調研與思考》是王鶴創作的藝術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22年3月。

該書主要對中國城市雕塑的現實需求和發展難題進行研究。該書將解決矛盾作為推動中國城市雕塑持續健康發展的主要動力,立足中國國情,通過理論建構、決策支持、藝術教育和社會普及四方面提升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水平,超越縫縫補補的權宜之計,探求持續健康發展的經世遠略。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關於中國城市雕塑的調研與思考
  • 作者:王鶴
  • 類別:藝術學著作
  • 字數:361千字
  • 首版時間:2022年3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對中國城市雕塑現狀進行調研,汲取中國藝術傳統、國際成功案例、最新設計實踐經驗,分析城市雕塑合理尺度;對城市雕塑進行系統的類型學研究,探究由傳統城市雕塑到公共藝術的過渡;強調以規劃手段、設計創新解決中國城市雕塑發展中遇到的問題,融合公共藝術的現有基礎推進城市雕塑建設。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實事求是——關於中國城市雕塑的調研與訪談
第二章 植根大地——中國城市雕塑發展的民族傳統
第三章 他山之石——海外國家城市雕塑建設先進經驗
第四章 鑑古知今——世界範圍城市雕塑個案分析
第五章 尺度辯證——關於城市雕塑合理尺度的對比研究
第六章 充類至盡——對城市雕塑的類型學研究
第七章 規劃先行——藉助規劃手段提升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水平
第八章 敢為人先——利用設計創新提升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水平
第九章 融合之路——城市雕塑與公共藝術的協同發展
第十章 由表入里——對中國城市雕塑發展根本性問題的思考

創作背景

城市雕塑本就是中國獨有的稱謂,主要指室外開放空間中的較大型雕塑藝術,與國際公共雕塑、環境雕塑等相對應但又有區別。這一名詞的出現與普及,從側面說明中國城市雕塑與城市化進程的聯繫比其他國家更為緊密。中國獨特的歷史文化,中國超乎尋常的經濟發展與城市化速度等因素,都注定中國城市雕塑建設理論不能盲目依靠國際理論體系,而應立足中國國情深入開展調研,堅持從中國歷史中尋求依託,從國際經驗中尋求靈感,針對中國現狀進行理論建構,辯證思考尺度、規劃、技術等問題。基於此,《關於中國城市雕塑的調研與思考》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指出,一系列英倫大型公共藝術巔峰之作,在總體策劃、設計、施工上均體現了創新與傳承相結合的特點,特彆強調資本運營的高效化和透明化,注重與所在環境的功能屬性與空間尺度相協調,在材料工藝運用上堅持以實際效果為導向,為實現總體效果不惜放棄部分非必需要求(如表面的光滑平整度),從而控制項目成本、風險和進度。對這一系列成功經驗進行合理借鑑是有必要的。但是也要警惕過度以大為美,導致資金等資源的浪費,甚至引發輿論的爭議。成功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係,將有助於中國大型公共藝術建設走向更大成功。
反過來,日本的公共藝術看似“小”,但的確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國情的成功發展經驗,對同屬東方國家的中國有一定借鑑意義。在城市雕塑領域粗放式發展道路漸行漸窄的新形勢下,人們更要根據中國國情,積極地對日本公共藝術“小”這一表象背後重視集約式發展的有益經驗加以揚棄和改造,並將其套用到中國城市雕塑理論研究和實踐操作中,最終使中國城市雕塑發展更好地實現建設部要求的:“城市雕塑將作為重要的公共藝術進一步融入城市空間,順應人民對現代城市生活、文化和審美的需求,在豐富城市文化內涵、美化城市環境、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提升城市軟實力等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
該書系統論述了四種城市雕塑設計方法,這些方法有的基於材料,比如石材因為其來源、加工特性和色澤外觀等方面的一系列優點,在城市雕塑建設中得到廣泛套用。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由於石材來源的不可再生性,不可回收性以及開採、加工過程中對環境的破壞,必須通過包括設計方法創新在內的一系列措施提升其生態意義,以有助於城市雕塑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還有一些方法基於設計實例加以介紹,如河北省館陶縣公主湖景區主要景觀《時光隧道》。作品在主題上深入反映館陶縣及所處邯鄲地區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在設計思路上集中體現城市雕塑融入環境和鼓勵公眾參與的核心思想,在提升景區品位同時兼具文化傳承功能,真正起到繁榮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作用。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關於中國城市雕塑的調研與思考》
2022年3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9615-8

作者簡介

王鶴,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博士,“北洋學者·青年骨幹教師”,寶鋼優秀教師。主要從事設計學、藝術教育理論研究。出版專著教材19部,另合著11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