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民謠多流行於陝西八百里秦川的農村地區,一般是由長輩或者兒時夥伴間的口傳心授而來的,具有濃厚的地域性、時代性、教育性以及娛樂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中民謠
- 地區:陝西八百里秦川
- 屬性:民謠是歷史的符號
- 性質:文化跳動的音符
性質,套用,
性質
民謠是歷史的符號,是文化跳動的音符,其知識性、趣味性和傳播性都很強。然而,隨著網路、廣播、電視、手機微信等新媒介的普及,人們能夠聽到的民謠卻越來越少了,而孩子們對民謠的興趣也大不如從前。如今,關中民謠,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亟須得到保護和發展,亟須通過一種新的形式和媒介重新“活”起來,這樣,關中民謠才能夠在傳承、發展中繼續發揮其教化社會、娛樂百姓的。
套用
收集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流行於關中渭北鄉村的一些民謠,細細品味,妙趣橫生。
民風習俗類:
“薺薺菜,開白花,阿家(婆婆)死了你當家,磨白面,捏疙瘩(餃子),面面辣子油潑下,看你倆口咋吃呀?”在關中農村,一般是男主外,女主內。俗語道,“男人是筢筢,女人是匣匣。”一個家庭的日子過得怎么樣,考量著一個女主人治家、理財的水平。婆婆在世,通常都由婆婆當家,只有婆婆離世,家中大權才交由媳婦掌管。這首歌謠即反映了這一習俗。
親職教育類:
“花喜鵲,尾巴長,娶了媳婦忘爹娘。”
憧憬期望類:
“羅羅,面面。豬肉,扇扇。羊肉,串串。我娃是個福蛋蛋兒。福里生,福里長,跟著共產黨的領導把福享。”反映了土地承包責任制和改革開放的政策深得民心,廣大民眾對未來的好日子充滿期待和憧憬。
激勵信心類:
“竹板打,板朝上,我給虎兒找對象,瘸子跛子都沒向,就我家虎兒有希望。”在關中農村,有句口頭禪說得好,“別人家的莊稼、自家個的娃。”誰都看自己的娃娃親、娃娃乖。有個笑話,有人托路人捎糖果給自己的孩子,路人問,“哪個是你娃?”回答說,“村口最漂亮的那個。”路人來到村口,反覆來反覆去地瞅,結果就看自己的孩子漂亮可愛,於是把糖果全給了自己的孩子。人人都愛自己的孩子,當孩子信心低落、萎靡不振時,父母就會用這個民謠來為孩子打氣。
社會寫實類:
“遠看像個要飯的,近看像個挖炭的,一問才知道是農辦的。” “銅頭鐵嘴,貓娃兒肚子兔子腿。”這兩首民謠是過去農村鄉鎮幹部的真實寫照。初入行,老同志就告誡說,從事農村基層的行政工作一定要敢於碰硬,懂政策,出口如鐵,還要能受得了氣,跑得了路,只有這樣才能適應“上面千條線,下面一針穿”的工作環境。而農技幹部除了具備上麵條件,還要整天深入基層,深入田間地頭,風吹日頭曬,所以民眾才有了這么形象的民謠。
辛辣諷刺類:
“一二三,上城關,城關有個毛老漢,頓頓吃飯把門關。蠅子噙了一顆米,一下攆了十八里,過一橋,撿個桃。過一河,拾個騾,趕緊騎上得兒駕。”一個吝嗇、貪婪、愛占小便宜“葛朗台式”的鄉村小老頭形象躍然而出。不得不感嘆,民眾的語言尖酸辛辣,酣暢淋漓,入木三分,生動傳神。“見啥人,說啥話,溜溝子,不挨罵。”“吃我的飯,砸我的鍋,把我嚇得鑽雞窩……”而這些民謠則反映出廣大民眾對拍馬溜須、見利忘義、恩將仇報者是多么痛恨和不屑一顧。
樸素哲理類:
“咪咪貓,上高窯。金蹄蹄,銀爪爪,不逮老鼠逮雀雀,雀雀給娃納襖襖。叫娃穿,娃不穿。叫狗穿,狗在河裡撈韭菜。韭菜花兒漂上來,叫娃戴,娃不戴,別人戴上娃可(又)愛。雀雀飛了,把娃氣死了。”這首歌謠委婉動聽,朗朗上口。雖然是一個簡單、淺顯的故事,卻告訴人們一個生活生存的道理——如果好高騖遠,這山望著那山高,結果只能如猴子掰玉米,最後一無所獲。所以告誡人們,做人做事一定要珍惜當下,腳踏實地,切莫浮光掠影。
遊戲娛樂類:
“鎖子靈,叫馬城,馬城開,叫誰哩,叫我虎兒進城來。”“指指,窩窩,糜面,飥飥,你在我門兒鬧啥哩?歇涼哩。啥涼?槐涼。鴨子喝水,撲騰一嘴。”“數,數,數笸籮,笸籮南,笸籮北,笸籮地里拾乾麥,七斗,八擔,石榴花快轉,轉到耀州,金碗兒,銀碗兒,揭起,扣下。”這類民謠的遊戲成分較多,一般是手口並用,多人互動進行。它節奏感強,參與性廣,而且遊戲決勝負,主要鍛鍊孩子手腦的協調能力和反應能力,從而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自然經驗類:
“面面土,貼膏藥,不看先生就好了。”過去,農村的醫療保健水平相對較低,醫療設施和機構難以滿足民眾的需求,加之收入低,少有閒錢去看病買藥。在生產勞動過程中,偶爾遇到擦傷、劃破手指什麼的小病,往往會就地取一些陳年老土捻面敷上。逐漸地,也有人就地採集刺薊,搗爛取其汁液止血的。這類民謠從一個側面也印證了當時農村人們“小病抗,大病挨,實在不行醫院抬”的現實生活。
善意詛咒類:
“撂,撂,撂泥蛋兒,誰拾了,害紅眼。”“翻,翻,翻絞絞,翻不過去挨刀刀。”孩子們在摔泥窩遊戲結束後,還捨不得扔泥巴,但又怕其他孩子白撿了便宜,於是就會哼唱這類民謠,孩子天性中的“小心眼”從中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