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清代《石門縣誌·卷十三·陵墓》記載:“奉天玉墓在夾山大路旁西坡,以奉天玉和尚即李自成敗後削髮為僧,似可確信。舊有紫石牌坊,製造壯麗,為當事者所撲碎,並欲暴其骸骨報官,未果。”
1992年8月22日,石門縣人民政府對闖王墓進行修復重建。
建築格局
闖王墓坐落在夾山寺西坡,座西朝東,由陵衛、大順橋、永昌池、紫石牌坊、神道、陵寢、野拂塔、明樓、百梅園、寶城、南朝房、北朝房和四周廊房等建築組成。
主要建築
山門
山門為上拱下方,山門正面是
劉重日教授題寫“闖王陵”的匾額,背面門額有“陵衛”二字。紅牆黃瓦,飛檐翹角。
大順橋
大順橋是以李自成所建國號“大順”命名,大順橋下半圓形水池,便是以李自成所用年號命名為“永昌池”。
紫石牌坊
紫石牌坊,4柱3門,高約10米,額為“奉天倡義”四字,聯曰:“搗碎乾坤驚日月,踏翻宇宙走雷霆”。
神道
100米長的神道,兩旁排列獅、象、羊、馬等石雕像。
墓碑
墓碑高約3米,寬1米,上刻“奉天玉大和尚之墓”八字,碑座為龍頭大石龜。
陵寢
陵寢上為一雙重檐大殿,飛檐翹角,蓋黃琉璃瓦,殿內外26根大柱,周有走廊,供奉李自成坐像,殿有石階達墓室,墓室長約10米,寬5米,另一坑三穴結構,條石砌成。考古發掘時,中穴有李自成骨灰罈,壇為明代瓷器,白地青花飾鳳凰等圖案,壇上有方在磚蓋,上刻“弘律奉天大和尚塔銘”約200字。壇內有骨灰。左穴有磚刻符篆碑,右穴有陶質褐釉缸,墓已盜掘,余物已無存。
禪師塔
野拂維禪師塔是一整塊灰砂石雕鑿而成,筆寶圓頂,塔身呈鼓型瓜狀,高163厘米,直徑90厘米。塔上印刻“傳臨濟正宗第三十三世野佛維禪師塔,康熙壬午年四月吉旦”。清中葉將塔摧毀,上塔埋於奉天玉和尚墓南側土中,1980年5月發現,1993年3月回歸原處。據明史專家考證,野佛就是李自成的侄子
李過。
明樓
明樓,重檐翹角,面積約50平方米。中立大石碑刻毛澤東致
李鼎銘書手跡“大順帝李自成將軍”8個大字。
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李自成(1606—1645),本名鴻基,陝西米脂人,幼年為地主牧羊,當過驛卒。明崇禎二年(1629年),參加農民起義,後為闖王
高迎祥部下猛將,聲望日高。高迎祥犧牲後,繼任闖王,明崇禎十三(1640年)年進入河南,當時中原災荒嚴重,他提出“均田免賦”口號,獲得人民擁護,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在西安建
大順政權,國號
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因驕傲輕敵,被吳三桂勾結清軍所戰敗,之後部隊散失在兩湖地區。
三百多年來,關於李自成的歸宿問題是一樁歷史懸案。史學界歷來眾說紛紜,著名的當數湖北“九宮山說”。經史學工作者和考古工作者的辛勤發掘,大量的文物、史料、有關闖王的傳說,提供了充分的佐證,使李自成兵敗禪隱夾山、化名奉天玉,並圓寂於夾山的說法已成定論。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主任、中國明史研究專家、中國明史學會會長、郭沫若的高足
劉重日教授親筆題寫了“闖王陵”的匾額,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吳立民所長題寫了“李自成禪隱夾山紀念館”牌匾。
價值意義
夾山大量出土文物及史料,佐證了李自成禪隱並圓寂夾山,是研究明清政治軍事的重大題材和進行廉政教育的基地。
保護措施
1996年1月4日,闖王墓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編號54-9。
2013年3月5日,包含闖王墓在內的
夾山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闖王墓位於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夾山國家森林公園管理處。
(5月1日至9月30日)8:00-17:30;(10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8:30-17:00
闖王墓的門票為3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