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森華

闕森華

闕森華 (1916.08~1985.11.25) ,福建省上杭縣通賢鄉東里村人。1930年任才溪區東里鄉兒童團長,少先隊隊長。1932年6月參加共青團,11月參加紅軍,分配到福建軍區製藥廠工作,不久任製藥廠加工班班長。1933年1月轉為中共黨員,後任黨支部青年委員。1934年1月到瑞金紅軍衛生學校第九期培訓。10月隨軍委直屬隊長征,任中央領導王稼祥護士,二個月後調財政部四局當練習生,後任鄧小平警衛員。1935年10月,到達陝北後,歷任軍委衛生部第一後方醫院三所護士長、二所副所長、副指導員。指導員等職。抗日戰爭初期,任延安縣衛戍司令部指導員、中央軍委警衛營一連連長、營部黨總支書記。1940年5月入中央黨校學習一年。畢業後歷任新兵政治處組織股股長、陝甘寧邊區征糧工作團綏德分團團員、陝甘寧邊區留守兵團考察團團員、醫科大學學生隊隊長、附屬醫院政治協理員、醫科大學政治處主任兼附屬醫院政委等職。1945年11月任醫科大學副政委兼政治處主任、副校長。新中國成立後,歷任醫科大學副校長、代校長、黨委書記等職。在“反右傾”鬥爭中,被打成“反黨分子”, 受到開除黨籍、行政撤職的處分。1960年10月調任遼寧大學總務處總務長。1978年9月後,任遼寧大學副校長,校長。1981年12月重新回到醫科大學擔任黨委書記。1984年7月, 退居二線,任醫科大學顧問。1985年11月在瀋陽逝世。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闕森華
  • 國籍中國
  • 籍貫:福建省上杭縣
  • 出生日期:1916年8月
  • 逝世日期:1985年11月25日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 主要成就:幫助中國醫科大學、遼寧大學建立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闕森華, 1916年8月出生於福建省上杭縣通賢鄉東里村。其父闕永章忠厚為本,勤勞務農。闕森華自幼以放牛為主,稍有空閒也到本鄉私塾旁聽。古聖先賢的教誨為啟蒙,忠厚家風的因襲好刪姜笑修身。其自幼性格內向,明是非辨善惡。
1929年3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的紅四軍解放了闕森華的家鄉,小小的闕森華喜迎紅軍進村後,隨即加入了兒童團,逐步當上了兒童團長。組織發動兒童團員打土豪、分田地以及站崗放哨等活動。1932年11月初,剛滿16歲的闕森華,便自告奮勇地到才溪鄉(今東賢鄉)蘇維埃政府報名參加了紅軍。區政府分配他到福建軍區榕樹鄉辦事處報到,隨即被分配到福建軍區所屬製藥廠工作。製藥廠是針對國民黨封鎖和蘇區特別是紅軍醫藥匱遷囑台乏才借用民居建立的。製藥廠“共分採藥班、加工班和製藥班”。闕森華先是做炊事員,不久,便被分配到加工班工作。他每天要晾曬採回來的中草藥,切碎、炒乾,再加工成碎面。由於闕森華對黨忠誠,工作踏實,任勞任怨,於1933年,經藥廠黨支部書記劉滿喜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由於闕森華工作踏實上進,1934年1月,製藥廠廠長找其談話,告知他組織上決定保送他到瑞金紅軍衛生學校學習。聽到這個決定,闕森華頓感高興,但轉而一想又產生疑惑,他想,“我識字不多,沒有文化能去學習嗎?”廠長耐心地鼓勵他說:“要用戰士在戰場殺敵的精神去刻苦學習。”闕森華消除了疑惑,愉快地接受了學習任務。同去學習的還有藥廠的林金亮、四都紅軍醫院的黃隆仁。他們3人從四都出發,徒步50里,在長汀住了一宿,第二天又走了40里,經瑞金才到了位於朱坊的衛生學校。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在江西瑞金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也稱蘇維埃代表大會),由賀誠主持的中央軍委總軍醫處向中央軍委提出創辦軍醫學校的建議獲得批准。1931年11月20日,在瑞金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創辦的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學校。第一任校長賀誠。當時的衛校,按文化程度把學員分成兩個隊,第1大隊是本科學醫的,照兆采第2大隊是預科學文化,住在距校部較遠的朱坊。闕森華來到衛校後,被編在二大隊。學員的學習生活極為艱苦,住宿多在祠堂廟宇,搭起木板鋪上稻草即成睡鋪。更為困難的是由於國民黨的封鎖,蘇區無鹽,學員們利用舊土牆熬硝鹽以代食鹽。闕森華在新環境裡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儘管學習生活艱苦,但是紅軍衛校這個朝氣蓬勃的集體給他注人了飽滿的革命熱情。闕森華以苦為榮,繼續在艱苦的條件下以革命樂觀主義的精神磨礪自己。.
闕森華在紅軍衛校學習近8個月,到1934年10月,衛校作為軍委直屬隊的一部分,從瑞金隨軍出發,開始了戰略大轉移——二萬五千里長征。第三任校長陳義厚、政委王立中奉命留在江西堅持鬥爭。衛校由總衛生部醫政局局長陳志方帶領隨總衛生部一起踏上征程。長征前,校長在動員會上只是講:為了粉碎敵人享墊葛記第五次“圍剿",我們必須隨部隊轉移!並且說轉移中還要堅持學習。於是學員們在出發時,把能帶的東西幾乎全帶了。闕森華和其他學員一樣背著書籍、行李、器材、槍枝彈藥等20多斤重的物品,每天走80~90里路。行軍路上,有些學員還把老師布置的學習內容抄在紙上掛在背包後面,讓跟在後面的同學瀏覽。
過敵人封鎖的湘江後,由於敵人尾追甚緊,戰事頻繁。當進行到貴州省黎平時進行一次整編,衛校除了幾位老師外,大部分學員都分散到部隊中去,做衛生救護工作。為了教員的安全,闕森華等5名學員被調出任練習生,和教師相伴共同前進。途中上有敵機轟炸,下有敵軍堵截。
1931年1月上旬,闕森華隨部隊進了遵義城。總衛生部長賀誠興致勃勃地向全體人員傳達了剛剛結束的遵義會議精神。闕森華聽了傳達,如同撥開雲霧,重見了陽光。遵義會議後,衛校召回分散在各部隊的學員,就行軍中的衛生勤務和有關急救知識進行了總結、學習。隨即開始了新的行軍,學員們又回到各自的部隊中去了。1月下旬,在赤水河畔,紅軍擊潰了土城守敵貴州軍閥侯之垣部隊,闕森華隨軍進城。當天,領導找到了闕森華說:中央一位首長需要一名護士,決定讓你去。闕森華服從分配去了。到了中央領導的住處,闕森華才知道這位領導是王稼祥。早在江西作戰紙祖蒸婆時,王稼祥腰部中彈負傷,長征開始後,一路上坐擔架。這時已有一名陳醫生在王稼祥身邊,闕森華是在陳醫生指導下,按時給王稼祥注射止痛針劑,並為其患處換藥。1月末,紅軍第一次勝利櫻贈渡過赤水河。紅軍在扎西地區休整,2月中旬從扎西掉頭東進,在太平渡、二刪櫻遙郎灘等渡口第二次過赤水重新進入貴州。闕森華為王稼祥當了不到兩個月的看護員後,又調到財政部四局在李醫生指導下做練習生。1935年3月,闕森華又被調至中央首長駐地,給鄧小平當了3個月的警衛員。
毛澤東率領的紅軍部隊中的衛校師生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吳起鎮。隨左路軍行軍的衛校師生經過艱苦跋涉,經甘肅哈達鋪於1936年10月才抵達陝北。衛校師生開始聚攏。這一期間,衛生學校輾轉於陝北的瓦窯堡—康家溝—台兒灣—閻店子—張村驛,直至延安柳樹店辦學。到達陝北後的1935年至1936年10月,闕森華被調到軍委衛生部第一後方醫院,先後任護士長、副所長、政治指導員。1937年10月至1938年3月又被調至軍委警衛營任1連連長。每逢給戰士講課,闕森華都能認真備課並聯繫實際。一次在講革命理想時,他結合長征偉大創舉說:“蔣介石以占絕對優勢的兵力和槍炮包圍紅軍,紅軍北上抗日邊走邊打,鬥爭環境十分艱苦。是什麼力量鼓舞我們爬雪山、過草地?是實現共產主義的理想,這就是我們戰無不勝的精神力量。”其後闕森華又任軍委警衛營營部總支書記。1940年5月到中央黨校學習1年,學習結業後歷任新兵團政治處組織股長、陝甘寧邊區征糧工作團綏德分團團員、陝甘寧邊區留守兵團考察團團員。1940年紅軍衛生學校更名為中國醫科大學。闕森華調入中國醫科大學,任學生隊隊長、附屬醫院政治協理員、政治處主任兼附屬醫院政治委員等職。
闕森華擔任學生隊隊長,經常深入學員中去,和學員同吃同住同勞動,以其平易近人的作風廣泛聯繫學員,以其面和心慈的寬容團結同學,出色地完成了管理工作。
在延安辦學是中國醫大發展史上一個輝煌時期。闕森華經過長征洗禮後,在履行思想政治工作職責中,也逐步領悟了醫生是以人的生命為工作對象的,因此為培養每一名學員都成為合格的醫生,所付出的辛勞是值得的。同時,也進一步認識到:一名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否合格,則在於他是否以心度人,以政策度人和以德度人。闕森華開擴了眼界,提高了文化素養,更掌握了工作方法。闕森華在中國醫科大學的發展中,也在逐步完善自己。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根據黨中央建立鞏固的東北革命根據地的指示精神,同年11月,中國醫科大學從延安出發,經晉北、張家口北上到達佳木斯以北的興山(今鶴崗市),合併了東北軍醫大學和東北大學醫學院,1946年8月15日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以王斌校長為核心的校領導,制訂了在短期內培養出“政治堅定,技術優良”的衛生幹部的辦學方針,學校對教學內容和學製作了調整和改革。即重點突出外科教學,學制縮短為一年,實施專科重點制和形象教學法。中國醫科大學遷至興山後,闕森華被任命為政治處主任兼政治委員。他忠實執行黨委決定,為保證辦學方針的貫徹實施,創造性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針對東北青年當時存在的模糊認識,在開展政治思想教育中著重解決學員對“美國和蘇聯問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問題"、“土改問題”、“人生觀問題”的認識。教育形式以宣講為主,討論為輔,其間,結合學員提出的問題穿插輔導報告。
在政治學習中,政治處選派得力教師認真備課,針對性極強地使學員自覺聯繫思想實際,動搖舊思想,萌生新觀念。闕森華經常深入班組參加討論,用親身體驗與學員交流思想,從而掌握第一手資料,不斷完善學習形式和內容。經過政治學習,學員大都洗心革面。有的學員說:“改正糊塗思想,離開混沌世界,過一場清白人生。”有的說:“批判了錯誤思想,才得以轉變立場,不拋棄舊我,就難以重新做人。”
闕森華在工作和生活中發揚老紅軍、老八路的作風,密切聯繫民眾,除和延安來的老領導、老戰友合作共事外,也善於團結投奔中國醫大,有志獻身革命醫學教育事業的閻德潤、王一介、崔秀漢、靳士信、畢涉、何維為、趙乃才等一大批老專家和中青年教師,鼓勵他們珍愛三尺講壇,為他們提供相應的工作、生活環境。
1948年10月底,按東北行政委員會暨東北軍區司令部“接收、合併原瀋陽醫學院和遼寧醫科大學”的指示,校長王斌和闕森華等分兩批南下瀋陽,於瀋陽解放當日,先後進駐原瀋陽醫學院。中國醫科大學從根據地進入城市,開始為和平建設服務。闕森華在接管沈醫後的百廢待興之中,首當其衝地具體領導抓了兩件大事。一是緊張而有序地組織全院3255名教職員工進行為期3個月的政治學習。經過開展《社會發展史》、《國際問題》、《國共問題》、《土地改革問題》、《革命人生觀》等幾個專題學習和討論,使他們初步學到馬列主義和中國革命的基本知識,劃清了政治上大是大非的界線,明確了政治方向,促進了人生觀的轉變,奠定了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基礎。第二件大事是組織全院人員開展建校勞動,清除爐灰垃圾1.6萬噸;植樹2.68萬棵;整修了大操場....校容校貌煥然一新。在整頓思想,清理環境之後,經過在校生的重組與編班,進城後的中國醫科大學於1949年6月6日舉行了開學典禮。
闕森華的知人善任和遠見,大大超出一般工農幹部視野。中國醫大進城伊始,闕森華力主基礎部藥理教研室主任,崔秀漢教授任圖書館主任。他建立了科學的管理制度、開創了良好的館風,為其後圖書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闕森華還決定從學生隊中調出一大批各年級的在校生充任學生輔導員或黨群機關的工作人員。1951年2~3月間,又從41期、42期學員中調人充實馬列主義教研室和行政各部門。從而,開始轉變各級管理幹部的知識結構。闕森華平素很少張揚,而更多的是一步一個腳窩地為辦好新型正規化的醫科大學而積聚力量。
1949年5月,東北行政委員會和東北軍區司令部下達命令:學校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劃歸東北行政委員會領導,任命東北行政委員會衛生部長王斌兼校長,闕森華等為副校長。為貫徹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精神,闕森華主持召開了校政治工作會議,把學校工作重點從為革命戰爭服務,轉變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培養高級衛生人才服務。與此相適應,撤銷政治委員制度和政治部機構,組建黨委和群團組織,迅速完成了體制轉變。1950年6月,中共中國醫科大學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闕森華作《為更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而努力》的工作報告。他首先指出:“全校黨政工青都要一致地圍繞一切為了學員學好,一切為了傷病員恢復健康而積極工作。”又指出:“團結全體人員特別是高級技術人員,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開展教學、醫療和科研工作。”他也參照東北軍區衛生部部長賀誠的一次講話,寄希望於全校人員:“要相互幫助,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做到上下級之間、彼此間、單位間的親密團結。不應區分國籍、種族、門戶、派別....要防止或克服互相排擠的現象發生。在人們思想中殘留的英美派、德日派;興山來的,瀋陽就地的;遼醫的、沈醫的等等,都是我們接受世界先進醫學的障礙,應該克服。在我們人民醫務工作者內部應該是無派的。如果硬要加上一個‘派’字的話,那我們只有一派,即老老實實地做為人民服務派。一切願為人民服務的科學家、醫務工作者,我們都要爭取團結,一切有利於人民衛生事業的新技術,我們都要吸收和利用。”這段話極具說服力,有利於形成合力,消除內耗。這次黨代會選舉產生了中國醫科大學第一屆黨委會,闕森華任黨委書記。
進城後的闕森華,開會講話仍然很少用他人事先擬好的講稿。偶爾用了,他也要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因此,他講話少官話,多實話,聽之人耳,耐人尋味。
闕森華經常在開會之餘深入到各基層單位去。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他走遍了醫大各個角落,上至醫大各級領導、專家教授;下至司機、鍋爐工,“認識醫大人人,醫大人人也認識他”(民眾贊語)。一次,事先未打招呼,他走進了基礎部生理教研主任閻德潤教授的辦公室,他和閻是老相識了,見了面便直言說:“聽學生們講,都愛聽你講的課么。”“哪裡,哪裡,我也是現發現賣罷了!”閻德潤故作謙虛地說。“從課堂上看,學生學習還要注意什麼問題呢?":閻德潤稍事思索後脫口而出:“只學會不行,關鍵是得會——學”。“你是說這裡有個學習方法問題?"“是的!”“看來該老老實實地抓一抓學習了!”闕森華像是悟出此中道理地說。事隔不久,教務長王一介在一次會上提出“設立一個輔助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的研究室"的構想時,闕森華首先表示支持。
一天,闕森華從基礎一樓出來,徑直朝北走去。臨近汽車隊休息室,只聽室內聲聲鼓譟,進屋一看,原來是司機們急著收拾棋盤,地面上還散著紅兵黑炮。闕森華先是彎腰拾起棋子,接著便是衝著驚魂未定的司機們說:“來啊!誰和我來一盤?大個子姜師傅果真和他對奕了。闕森華一邊下棋一邊說:“作為司機,不出車休息時間,下棋是可以的。問題是出車時,要老打老實地、全神貫注地開車。”
1950年10月,美帝國主義發動了侵朝戰爭,威脅東北安全,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迅速開展。校務會議決定把學校大部人員和設備疏散到黑龍江省北安縣城,校部設在北安縣。基礎一院、二院合併為北安基礎學院承擔基礎醫學課教學,並成立北安醫院,承擔抗美援朝傷病員的搶救任務。留在瀋陽的部分師生組成擔架隊、手術隊,參加救護傷員工作。開往北安的疏散列車在江北平原上賓士。隨車同行的闕森華漫步到裝著儀器設備車廂,恰好遇見押運員、法醫研究室助教賈靜濤等幾個人,正若有所思地眺望窗外。闕森華走進車廂席地而坐後和他們拉起家常,並提議玩撲克以解旅途睏倦。玩牌中,闕森華不時地念道說:“美帝打到家門口,實質是砍刀就要架在我們脖子上,你說打不打?我看得一打!” 闕森華隨後甩出一張草花K,然後哈哈大笑。闕森華的平易近人和老紅軍的知人知心,一下子把車廂里的困惑趕跑了。
1952年底,王斌調去國家衛生部工作,闕森華任代理校長。這一期間,他主持實施了《新校章》,向蘇聯學習辦好新型正規化醫科大學工作。根據《新校章》進一步修改教育計畫,制定施行《中國醫科大學生產實習條件》,並責成副校長任國祥在各附屬醫院開展向蘇聯學習實行醫療保護制。同時制訂下發了《開展科研工作的要求》和《培養師資三年規劃》......學校工作在健康穩步地向前發展中迎來了“向科學進軍"的到來。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開知識分子工作會議,周恩來總理作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校內廣大知識分子精神振奮,歡欣鼓舞,紛紛為提高業務和政治水平而一顯身手。為適應這一形勢,闕森華因勢利導,經討論撤銷校務委員會,成立在校長領導下的學術會議。在原有校務委員會成員基礎上,增加部分專家教授共44人組成,闕森華任主席。知名專家教授李佩琳、高文翰、閻德潤、吳執中等盡在其中。3月,學術會議為研究《學校工作全面規劃》組成7個專題小組進行《規劃》的修訂工作。全校上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爭做學校主人,積極參與治校的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
1956年3月,中國醫科大學歷史上首次從全國招生的、具有高中畢業程度的第42期685名學生,經過5年學習學成畢業。從畢業前教育、制定分配方案以至分配談話、直至到車站送別最後一批學生,闕森華自始至終都參加了。他事必躬親,既掌握原則,又不負學員期望的長者風範,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畢業分配方案制定前,發給學生人手一份《調查表》,匯總後發現第一志願欄目中,大都填寫了“堅決服從組織分配”,或“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志願”。而在校期間處了朋友或已有海誓山盟之約的男女同學以及有其他要求者,也在《調查表》上坦誠地寫到:“我與某班女同學某某相識已4年,願結連理之好,盼分配到一起,懇請組織上照顧。”組織上根據學生們要求及需要與可能大多滿足了學員的要求。闕森華做分配動員報告,他講道:“根據國內各地區醫療衛生院所、機關的需要,可能有成批的同學去一個單位,但也有可能某一邊陲地區只要一個人。你去也不去?應當去!去乾什麼?去創業!好男兒志在四方,就靠你是中國醫大第42期畢業生!相信你們每一個同學都不負母校的期望、老師的教誨和人民的重託。”分配談話,闕森華或坐在一旁或參與談話。遇有和對象分到一處的女同學,闕森華還會慢條斯理地說:“將來你們要建立家庭,要共同分擔家務,和美相處,百年合好。”他的殷切和愛護,使得這位女同學走出輔導員辦公室,一眼望見面前的對象時,便趕忙說:“老校長,老校長....“老校長怎么了?”“老校長像個老媽媽似的,還叫我們兩個....”說著說著抑制不住的喜淚奪眶而出。
闕森華思賢如渴,知人善任。為開英語課,經請示市委教育部力主從本市一重點中學中聘來兩名資深的英語教師,實踐證明:這兩名教師雖然在爭議中調進,但他倆卓而不群,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說明:闕森華堅持“重在表現”的用人觀點是正確的。
在辦學實踐中,闕森華深感沒有知識、沒有知識分子、沒有對知識分子的正確政策,一個大學就難以取得發展,社會也難以求得繁榮,歷史更難以走向光明和輝煌。因此,闕森華在工作中以其沉著自信和政治魄力於1956年召開了人事工作會議,中心議題是在校院間施行“權利下放”,教研室主任、科主任“有職有權”。同時,制訂了《關於發揮老教師、老技術人員作用的方案》、《培養青年教師的方案》並下發實施。工作在教學、醫療、科研第一線的廣大知識分子,從闕森華身上體驗到了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的溫暖,全身心地投入各項工作中去。為更有效地調動知識分子的積極性,闕森華還提出:學校領導幹部要與老教師交朋友,要求中層幹部每人也要交上兩個朋友,並要求經常串門、走訪,溝通情況,上情下達,以利當好知識分子的好後勤。
1956年9月1日,中國醫科大學更名為瀋陽醫學院。1957年,按中共中央指示,學院黨委於5月10日、11日召開黨委擴大會議,討論黨內開展整風運動,決定立即開展整風。闕森華在反右鬥爭前後的狀態是:他認為沈醫不同於其他綜合院校,鑽技術和搞社會科學的不一樣。因此,闕森華當著有關領導的面說,沈醫不會有那么多右派,按比例要求抓右派,難以完成任務。於是那位領導親自坐陣沈醫,雖然也抓了一些“右派",但他仍認為闕森華太右了。
1959年10月5日,闕森華率領中層以上幹部20多人參加中共瀋陽市委擴大會議。這次會上,把瀋陽醫學院黨委於1956年確定的“依靠知識分子辦學”、“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等正確論斷和實踐,斥之為“徹頭徹尾的投降主義路線。”對闕森華及一批中層幹部進行了殘酷的鬥爭,並被極端錯誤地定性為“以闕森華為首的反黨反社會主義集團。”鬥爭會上用捏造的“事實”,誣陷闕森華包庇其兄、反革命分子闕志英和收留兩個反革命侄子安排工作。緊接著又把一批社會關係、工作關係經歷複雜的某些教師的受聘來校,統統說成“闕森華踐踏階級路線”。並把闕森華安排一些有專長、有聲望的人士任領導職務斥之為“拱手把領導權交給資產階級",加以鞭答和批判。在鬥爭會上,闕森華面對無端的指責,面不改色,理直氣壯地慷慨陳詞:“依靠知識分子辦學,這是中央的精神,是醫學院黨委正式討論通過的,又是遼寧省委《黨的生活》刊登過的,是正確的。”在無數次的鬥爭會上他也不諉過於人。在逼問之下,總是:“這是我定的!”“那是我定的!”“這是我點頭同意的!”等等。他這樣把“錯誤”攬於自身,無非是意欲解脫學院的一批老幹部和周邊的工作人員,人們無不為闕森華的無私無畏和高風亮節而感佩不已。
一場“反右傾”鬥爭把瀋陽醫學院於1956年確定的“依靠知識分子辦學”的正確路線,說成是“徹頭徹尾的投降主義路線”,把醫學院描繪為“白旗飄飄"的“小台灣"。把闕森華和一批中層幹部,極其錯誤地定性為“以闕林華為首的反黨反社會主義集團。”闕森華則被定性為“反黨分子”,受到“開除黨籍、撤銷瀋陽醫學副院長職務”,由行政9級降至14級的處分。
1960年10月,中共瀋陽市委決定調闕森華任遼寧大學總務處總務長。闕森華對瀋陽醫學院黨委給予的“處分”,持組織上服從、思想上保留的態度。仍以一名共產黨員應有的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態度去了遼大。闕森華擔起擔子投人既陌生又熟悉的為知識分子當好後勤的實踐中去。在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和《高教六十條》工作中,按校黨委和校部的意見,為加強後勤工作,減輕各系的事務負擔,把困難時期分到各系辦的食堂,收回總務處統一管理;把儀器設備管理和印刷廠劃歸總務處領導。並據《高教六十條》規定,明確了總務處的任務是為教學與科研服務,為教職工的生活服務。闕森華不改老紅軍、老幹部本色,滿腔熱情地帶領總務處的幹部和工人,克服人力、物力上的困難,較好地完成了校內校外的後勤保證工作。1962年還完成了,1060平方米的生物實驗室建設任務。當幹部工人和闕森華一起工作或勞動時,仍然看到其毫不吝惜精力,用心對待人和事。
闕森華在新環境裡,敞開胸膛,坦蕩度日,珍惜分秒地經營著這塊屬於他自己的天地。日子長了,工人們熟知這位老紅軍並把他當作隊伍中的一員。從那時開始,大家都親切地叫他“老闕頭”。就是這個老闕頭,被開除黨籍,由國家行政9級降至14級,一家8口擠在不足40平方米的兩間小屋裡,照樣情緒飽滿地一心撲在工作上。
在我國國民經濟出現暫時困難時期,遼大黨委和校部決定辦農場,為教職工提供糧食和蔬菜。闕森華負責制定生產計畫,並不定期地帶領有關人員到5處農場檢查工作。行色匆匆,起居從簡,為保證農場興旺,把汗水灑遍瀋陽郊區大地。
提起闕森華的恩澤,原副校長張恩桐任職數學系黨總支書記時,被打成右派,1962年從凌源勞政農場回遼大戶口落不上,派出所非得讓遼大出據不可。在求助無門時,去找闕森華,他問明原由後,當即寫出證明:“此人,學校有重用。請予落戶。”下署遼寧大學。落戶後,還給張安排工作。
闕森華把沉冤埋在心底,依然故我地以一個平常心態,勤懇地對待工作。惟其如此他也越發急於把心裡話向黨傾訴。苦不講,累不說,就一件事非說不可,這就是他要回到黨里來。他曾幾次向省、市委有關部門和遼大黨委提出要求,期盼黨組織敞開大門,讓他重新回到溫暖的家。1978年3月,他接過校務機關黨支部交給他的入黨自願書。當他重新履行入黨手續時,這位有著40多年黨齡、被錯誤地開除黨籍的老黨員也忍不住高興地對家人和鄰居們說:“讓我填表入黨了!” 1978年4月,經支部大會討論,全體黨員一致認為闕森華符合黨員的條件,同意其加入中國共產黨。經過20年的工作實踐,事實已經替闕森華翻了案。他常講:“生我者父母,讓我認知社會、並教我改造社會者是黨。”
20世紀70年代,一批下鄉知識青年返城和一部分工農兵學員畢業留校,職工住宅(房)驟然緊張。面對這突來的房荒,闕森華果斷地拍板,決定建臨時住房。鑒於建房資金短缺,他提出“自家出工,學校備料,輔以工人師傅指導”的原則,組織動員返城戶共同完成建房任務。這個辦法很快得到認可,返城戶老少齊動員,在很短時間內一排排整齊劃一的自建公助帶有廚房的簡易住宅建成了。40餘戶人家喜氣洋洋地搬進了新居。當年的受益者,現任遼大老幹部處副處長的林建國撫今追昔,感觸頗深地說:“這是老校長的創舉。急民眾之所急,想民眾之所想。我深深感受到老紅軍、老八路作風的溫暖。”
當簡易住宅里的人們對學校和闕森華關心民眾生活而讚不絕口時,在闕森華家裡卻發生了女兒抱怨老爸的事:闕森華的二女兒連秋原本想結婚後仍然和父母住一起,但仔細一想,父親到遼大後,原本有3間房可住,但其中一間被父親給了一無房的教師,而且兩個妹妹還在家住。無奈,只好暫住公婆家中。好心的左鄰右舍都不解地對連秋說:“老校長也太‘正統'了,只要一句話,在哪還擠不出一間房子?”也有的為連秋支招:“九舍還有半間空房一直閒著,你何不....”連秋果真和父親說了借住半間房的打算。“不行!落實政策的教師還都沒有解決,我們不能搞特殊。”這恰好說明闕森華在處理親情和民眾的關係上,表現出的是公私分明的一派正氣。
從1960年至1979年近20年間,闕森華遭受了長期的不公正待遇,這是段被扭曲了的歷史。闕森華個人的經歷不是孤立的。長時期以來,他多次想找組織說明問題,但在黨的指導思想發生失誤的情況下,他的需求未能實現。只有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黨的指導思想重新回到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上來以後,在胡耀邦親自過問下,近20年的沉冤,才得以徹底平反。
1978年3月1日,瀋陽醫學院恢復中國醫科大學校名。1979年8月27日,中國醫科大學黨委做出<關 於對闕森華為首的反黨集團的平反決定》,恢復了闕森華的黨籍和工資級別。
1978年9月闕森華任遼寧大學副長,1981年任校長。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全黨開展了落實幹部政策,平反冤假錯案的工作。闕森華在主持遼大的平反冤假錯案、落實政策中,組織精幹班子,經過審慎細緻的工作,使152名錯劃右派和105名有各種歷史遺留問題的教職員工、特別是因冤假錯案而身受其害的同志及其家屬的精神枷鎖得以解脫。就在這時,因在“文化大革命”運動中參加指揮大型武鬥,死傷40多名民眾,而被中級人民法院判刑獲釋的、原哲經系學生張祥久也登門來找闕森華平反。要求繁多,糾纏不斷,長達一年之久。而闕森華嚴格執行政策,堅持原則,不為其平反。但事多蹊蹺,就在落實政策期間,校內一位具有相當身份的幹部,上告闕森華說:“闕森華在平反冤假錯案中,執行政策又右了,不該平反的也平反了....”省委有關部門派人來校查對,沒發現任何問題,所告情況純屬子虛烏有。
1984年,闕森華因患肺癌住進北京中日友好醫院治療時,聽說誣告他的這位幹部也來京求醫。闕森華主動幫其住進中日友好醫院乾診病房,並為其請專家會診。無獨有偶。就在闕森華治療告一段落,返沈休養期間,一名在“文化大革命”中帶領“革命民眾”抄了闕森華家的人,因病到家求助。孩子們余怒未消地紛紛勸阻老爸不要管這個人的事,但闕森華還是帶這個人到醫院找專家為其診治。當得知其家屬買不起特效藥時,闕森華拖著病體到各醫院四處求索。孩子們仍然激憤不已,而闕森華只是抿嘴一笑說:“運動中的事,不是哪一個人的錯。凡事要容人,別人有困難,就要幫助。”
闕森華在遼寧大學工作近20年,他忠於黨的教育事業,忘我工作的精神和極富感染力的人格魅力,從上到下,有口皆碑。遼寧大學資深的老校長、省政協副主席唐鐸的俄羅斯籍夫人由哈爾濱來沈,闕森華特地撥專款,修一獨樓,敦請這一對老人入住;原副院長張立吾患胃癌後,闕森華和金鐵群共同囑其放下思想包袱,並聯繫醫大一院為其手術,特重託副校長艾鴻銘專門照應。張病故後,對其子女做了妥善安排。闕森華對同級幹部如此,對普通教師,也依然坦誠相待。教師佟雨順落實政策後寄居親戚家。某日晨練遇上闕森華,佟雨順直言居無.定所寄人籬下的苦衷。闕森華耐心地聽完佟的訴說後說:我知道了,讓我想想看。佟雨順帶著沒有結果的悵惘離去。待到第二天一早,又是同一個地方,闕森華走到佟雨順跟前說:“房源短缺,只好先騰出一間教室供你居住。今天就有人去為你安排。”問題解決之快,大大超出佟的預想。
1981年12月,經中共中央組織部批覆,同意闕森華任中國醫科大學黨委書記。闕森華重新回到他魂牽夢繞的醫大校園。回歸伊始,闕森華廣泛接觸教職工。他思賢如渴,就在這一期間,他挽留了多位因各種原因意欲離開醫大的老教師、老科技人員,使他們解除疑慮,堅定信心,為共同建設醫大而重新各就崗位。
當他得知原法醫教研室賈靜濤教授意想離開醫大而另謀“高就”時,特地帶領有關人員到賈家訪談,等賈靜濤訴說完生活和工作遇到的波折,想離開醫大時,闕森華便直言不諱地說:“怎么,我回來了,你就走么?”這一句貼心話,使賈靜濤面紅耳赤,面對這位長者,剎時間,他聯想到他所仰慕的闕森華。幾十年來和醫大血肉相連,他曾敲著戰鼓,把大批白衣戰士輸送到解放戰爭的第一線,他也曾拍案決策,誓把醫大建成發揮知識分子作用的樂園。曾幾何時,“反右傾”的鳥雲從天際滾來,醫大迷失了方向,他也被迫離開了辛勤耕耘的地方。粉碎“四人幫”後,遍體鱗傷的醫大發出呼喚,才使他有機會重整受盡折磨的校園。老書記聲聲細語,句句都是為了醫大的發展。事後,有人問賈靜濤:還走不走?賈靜濤斷言說:不走了。
原衛生學系教授萬伯健,於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攻讀衛生毒理學博士學位。在美期間,湖南一大學欲聘萬到該校執教,並著手與中國醫科大學商調。萬伯健學成歸國,轉道北京。闕森華指派原衛生學系主任朱紹鑫進京專程迎接,此時在北京參加會議的闕森華也藉機到萬下榻處看望。闕森華說:“你是醫大一手培養的畢業生,為母校做貢獻是你的心愿,你所學的毒理學在湖南能發揮,在瀋陽也能發揮。沒有設備給你添設備,沒場地給你換房間。辦好醫大需要你!”闕森華語重心長的一席話,擲地有聲。萬伯健豁然開朗,決心不去湖南了。
闕森華返回醫大工作不久,獨自一人到校圖書館邊走邊看。他深知圖書館對一所大學發展至關重要。他從第一閱覽室走到書庫,又從期刊閱覽室走到學生閱覽室。這一路他遇見了資深的兒科教授項全申、神經內科教授孫世驥等多名老教師,他們無不為闕森華的重返醫大而歡欣鼓舞。就在闕森華“落難”的20年中,許多醫大的教師、職工,都曾踏進他在遼大的兩間小屋。就在闕森華行將返回醫大前夕,費聲重、樓介治等42期畢業生60餘人到遼大看望闕森華。令人驚喜的是對這60餘人中的大多數人,闕森華能直呼其名。
幾十年的實踐證明,闕森華並不因為文化程度低而影響他的領導才能的發揮,相反,在學校建設的實踐中,他出色的工作和務實的作風,逐步得到了師生員工的信賴和擁戴。闕森華返校適值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代表大會召開前。改革開放的春風已徐徐吹來,開創學校工作新局面勢在必行。此時此刻,他想到了受“反右傾"運動影響,而棄官出走哈爾濱的原教務長王一介。他認為:王一介經驗豐富,第42期畢業生在校內外享有盛譽,王一介功不可沒。他尤其認為:王一介有能力更進一步密切與日本醫學科技界的關係,起用他有利於辦學與國際接軌。於是經黨委討論,派專人專程赴哈敦請王一介“出山”。因各種原因,王一介未能如願應聘。但闕森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依靠知識分子辦學的痴迷不改。他深感時間的緊迫,在振興醫大的時間表上,必須調用第一批5年制、即第42期畢業生充任校內各部門的領導骨幹。於是啟用孫開來等多名42期畢業生出任校院(系)領導。
1983年初,瀋陽市有關部門就中國醫科大學離休人員多提出質疑,其實質是學校本身的軍隊屬性不被有關領導機關所理解。這件事涉及幾千名早期畢業生的離休待遇。闕森華於同年3月帶領校辦主任李蔭德,校史資料徵集辦主任劉民安晉京,解決學校的軍籍證明。此行住在中組部招待所,闕森華拒絕住高間,和兩名工作人員住進4床一室的普通客房。洗漱間在簡子樓盡頭,就餐在大食堂,出門辦事擠公共汽車。中央軍委組織部門告訴闕森華:“中國醫科大學的軍籍,下限到1953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如果沒有中國醫大,那么軍隊的衛生史就無從寫起了。”闕森華帶著一紙完美的結論返沈。
嚴以律己的事,在闕森華身上真是太多了:他在遼大主持平反冤假錯案落實政策期間,某日一位衣著襤褸、手拎一個大兜的人到他家要求落實政策,還為他帶了香油和酒。闕森華說:你還是把東西帶回去,這樣做很不好,你要相信黨組織是會實事求是地落實你的問題的。來訪者只好拎著香油、酒走了。又一天早上,在中國醫大工作的三兒子闕連才上班前,只見爸爸拎著兩個空油桶和手拿40元錢站在他面前說:你把這桶和錢交給在基礎二樓工作的XX X。他是落實政策回來的,由於是老同志不好當面拒絕。我們不能白拿人家的東西,只好按議價油錢交給他吧!當年在遼大任“工宜隊”,隊長的XXX,通過闕森華成功地做了角膜移植手術。他帶著厚禮登門向闕森華致謝,一進門便撲通一聲跪在地上,感謝闕森華不計前嫌,幫他重見光明,並執意要闕森華留下禮品。闕森華趕忙扶他起來,熱情地請到裡屋敘談。結果,該人原封不動地帶著禮品離去。
侯連玉是為闕森華開專車的司機。一接一送的機緣,使他更多地體驗了闕森華聯繫民眾、關心民眾以德度人的風範。在接送闕森華上下班過程中,老侯曾3次受有的教師和職工之託,轉信給闕森華。當老侯交上第三封信後,終於開口說:我接二連三地乾起郵差勾當,不合適吧?可闕森華卻說老侯做得:對,並且由衷地說道:找我的都是有事的,找不著我,說明我還是浮在上面多,接觸民眾少啊!聽老校長這么一說,老侯越加納悶了。因為他本以為是給老校長添亂,可沒想到老校長卻說起自己的不是了。又一次老侯駕車接闕森華回遼大住處。車駛過瀋陽市第四醫院,左拐岐山路500米處,車被一男子和一抱小孩的婦女攔住。那女人上氣不接下氣地哀求老侯說行行好吧。原來她的孩子抽瘋得急著去四院。老侯打開後車門,只讓上來一大一小。於是車又調頭直奔四院,等那母子下車,心急火燎的老侯像個做錯了事的孩子,自言自語地叨念:做得不對吧?可闕森華則說你做得對!今天這才叫救死扶傷呢!
由於積勞成疾和坎坷的20年,闕森華身心受到極大的傷害。1984年初檢查身體發現患了中心性肺癌。赴北京中日友好醫院治療,由於雙肺都有病變,不宜手術,只能採取保守療法。闕森華十分清楚自己的病情,忍著化療和放療給身體帶來的痛苦。醫院院長辛育令把實情告訴闕森華的大女兒連春和小兒子連才。闕森華克制自己,仍保持著平常人的心態,連春、連才姐弟倆小心翼翼地保守秘密。某日,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紅軍衛校第2期畢業生塗通今到病室探望闕森華,剛一見面,塗通今便毫無掩蓋地說:“老闕呀!你怎么得癌症了?”這一剎那,嚇壞了站在一旁的連春和連才。可闕森華卻哈哈大笑說:“我死了幾回都沒死,這回馬克思還不會要我!”闕森華的樂觀、大度,使連春、連才禁不住流下眼淚。
經過一段治療,闕森華以罹感肺結核的名義返沈休養。1984年7月,衛生部黨組檔案通知:闕森華任中國醫科大學顧問。任顧問期間,他還經常到學校四處走走看看,遇有會議,仍一如既往的獻計獻策。偶遇有人問起病情,則笑談結核防治,預後良好,消除民眾疑慮,不給關心他的人以懸念。就在他身患重病之際,還為有求於他的42期畢業生邢磊,重新豎起人生坐標。1985年11月25日下午4時40分,闕森華因心臟病突發,與世長辭,終年69歲。
闕森華在紅軍衛校學習近8個月,到1934年10月,衛校作為軍委直屬隊的一部分,從瑞金隨軍出發,開始了戰略大轉移——二萬五千里長征。第三任校長陳義厚、政委王立中奉命留在江西堅持鬥爭。衛校由總衛生部醫政局局長陳志方帶領隨總衛生部一起踏上征程。長征前,校長在動員會上只是講:為了粉碎敵人第五次“圍剿",我們必須隨部隊轉移!並且說轉移中還要堅持學習。於是學員們在出發時,把能帶的東西幾乎全帶了。闕森華和其他學員一樣背著書籍、行李、器材、槍枝彈藥等20多斤重的物品,每天走80~90里路。行軍路上,有些學員還把老師布置的學習內容抄在紙上掛在背包後面,讓跟在後面的同學瀏覽。
過敵人封鎖的湘江後,由於敵人尾追甚緊,戰事頻繁。當進行到貴州省黎平時進行一次整編,衛校除了幾位老師外,大部分學員都分散到部隊中去,做衛生救護工作。為了教員的安全,闕森華等5名學員被調出任練習生,和教師相伴共同前進。途中上有敵機轟炸,下有敵軍堵截。
1931年1月上旬,闕森華隨部隊進了遵義城。總衛生部長賀誠興致勃勃地向全體人員傳達了剛剛結束的遵義會議精神。闕森華聽了傳達,如同撥開雲霧,重見了陽光。遵義會議後,衛校召回分散在各部隊的學員,就行軍中的衛生勤務和有關急救知識進行了總結、學習。隨即開始了新的行軍,學員們又回到各自的部隊中去了。1月下旬,在赤水河畔,紅軍擊潰了土城守敵貴州軍閥侯之垣部隊,闕森華隨軍進城。當天,領導找到了闕森華說:中央一位首長需要一名護士,決定讓你去。闕森華服從分配去了。到了中央領導的住處,闕森華才知道這位領導是王稼祥。早在江西作戰時,王稼祥腰部中彈負傷,長征開始後,一路上坐擔架。這時已有一名陳醫生在王稼祥身邊,闕森華是在陳醫生指導下,按時給王稼祥注射止痛針劑,並為其患處換藥。1月末,紅軍第一次勝利渡過赤水河。紅軍在扎西地區休整,2月中旬從扎西掉頭東進,在太平渡、二郎灘等渡口第二次過赤水重新進入貴州。闕森華為王稼祥當了不到兩個月的看護員後,又調到財政部四局在李醫生指導下做練習生。1935年3月,闕森華又被調至中央首長駐地,給鄧小平當了3個月的警衛員。
毛澤東率領的紅軍部隊中的衛校師生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吳起鎮。隨左路軍行軍的衛校師生經過艱苦跋涉,經甘肅哈達鋪於1936年10月才抵達陝北。衛校師生開始聚攏。這一期間,衛生學校輾轉於陝北的瓦窯堡—康家溝—台兒灣—閻店子—張村驛,直至延安柳樹店辦學。到達陝北後的1935年至1936年10月,闕森華被調到軍委衛生部第一後方醫院,先後任護士長、副所長、政治指導員。1937年10月至1938年3月又被調至軍委警衛營任1連連長。每逢給戰士講課,闕森華都能認真備課並聯繫實際。一次在講革命理想時,他結合長征偉大創舉說:“蔣介石以占絕對優勢的兵力和槍炮包圍紅軍,紅軍北上抗日邊走邊打,鬥爭環境十分艱苦。是什麼力量鼓舞我們爬雪山、過草地?是實現共產主義的理想,這就是我們戰無不勝的精神力量。”其後闕森華又任軍委警衛營營部總支書記。1940年5月到中央黨校學習1年,學習結業後歷任新兵團政治處組織股長、陝甘寧邊區征糧工作團綏德分團團員、陝甘寧邊區留守兵團考察團團員。1940年紅軍衛生學校更名為中國醫科大學。闕森華調入中國醫科大學,任學生隊隊長、附屬醫院政治協理員、政治處主任兼附屬醫院政治委員等職。
闕森華擔任學生隊隊長,經常深入學員中去,和學員同吃同住同勞動,以其平易近人的作風廣泛聯繫學員,以其面和心慈的寬容團結同學,出色地完成了管理工作。
在延安辦學是中國醫大發展史上一個輝煌時期。闕森華經過長征洗禮後,在履行思想政治工作職責中,也逐步領悟了醫生是以人的生命為工作對象的,因此為培養每一名學員都成為合格的醫生,所付出的辛勞是值得的。同時,也進一步認識到:一名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否合格,則在於他是否以心度人,以政策度人和以德度人。闕森華開擴了眼界,提高了文化素養,更掌握了工作方法。闕森華在中國醫科大學的發展中,也在逐步完善自己。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根據黨中央建立鞏固的東北革命根據地的指示精神,同年11月,中國醫科大學從延安出發,經晉北、張家口北上到達佳木斯以北的興山(今鶴崗市),合併了東北軍醫大學和東北大學醫學院,1946年8月15日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以王斌校長為核心的校領導,制訂了在短期內培養出“政治堅定,技術優良”的衛生幹部的辦學方針,學校對教學內容和學製作了調整和改革。即重點突出外科教學,學制縮短為一年,實施專科重點制和形象教學法。中國醫科大學遷至興山後,闕森華被任命為政治處主任兼政治委員。他忠實執行黨委決定,為保證辦學方針的貫徹實施,創造性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針對東北青年當時存在的模糊認識,在開展政治思想教育中著重解決學員對“美國和蘇聯問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問題"、“土改問題”、“人生觀問題”的認識。教育形式以宣講為主,討論為輔,其間,結合學員提出的問題穿插輔導報告。
在政治學習中,政治處選派得力教師認真備課,針對性極強地使學員自覺聯繫思想實際,動搖舊思想,萌生新觀念。闕森華經常深入班組參加討論,用親身體驗與學員交流思想,從而掌握第一手資料,不斷完善學習形式和內容。經過政治學習,學員大都洗心革面。有的學員說:“改正糊塗思想,離開混沌世界,過一場清白人生。”有的說:“批判了錯誤思想,才得以轉變立場,不拋棄舊我,就難以重新做人。”
闕森華在工作和生活中發揚老紅軍、老八路的作風,密切聯繫民眾,除和延安來的老領導、老戰友合作共事外,也善於團結投奔中國醫大,有志獻身革命醫學教育事業的閻德潤、王一介、崔秀漢、靳士信、畢涉、何維為、趙乃才等一大批老專家和中青年教師,鼓勵他們珍愛三尺講壇,為他們提供相應的工作、生活環境。
1948年10月底,按東北行政委員會暨東北軍區司令部“接收、合併原瀋陽醫學院和遼寧醫科大學”的指示,校長王斌和闕森華等分兩批南下瀋陽,於瀋陽解放當日,先後進駐原瀋陽醫學院。中國醫科大學從根據地進入城市,開始為和平建設服務。闕森華在接管沈醫後的百廢待興之中,首當其衝地具體領導抓了兩件大事。一是緊張而有序地組織全院3255名教職員工進行為期3個月的政治學習。經過開展《社會發展史》、《國際問題》、《國共問題》、《土地改革問題》、《革命人生觀》等幾個專題學習和討論,使他們初步學到馬列主義和中國革命的基本知識,劃清了政治上大是大非的界線,明確了政治方向,促進了人生觀的轉變,奠定了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基礎。第二件大事是組織全院人員開展建校勞動,清除爐灰垃圾1.6萬噸;植樹2.68萬棵;整修了大操場....校容校貌煥然一新。在整頓思想,清理環境之後,經過在校生的重組與編班,進城後的中國醫科大學於1949年6月6日舉行了開學典禮。
闕森華的知人善任和遠見,大大超出一般工農幹部視野。中國醫大進城伊始,闕森華力主基礎部藥理教研室主任,崔秀漢教授任圖書館主任。他建立了科學的管理制度、開創了良好的館風,為其後圖書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闕森華還決定從學生隊中調出一大批各年級的在校生充任學生輔導員或黨群機關的工作人員。1951年2~3月間,又從41期、42期學員中調人充實馬列主義教研室和行政各部門。從而,開始轉變各級管理幹部的知識結構。闕森華平素很少張揚,而更多的是一步一個腳窩地為辦好新型正規化的醫科大學而積聚力量。
1949年5月,東北行政委員會和東北軍區司令部下達命令:學校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劃歸東北行政委員會領導,任命東北行政委員會衛生部長王斌兼校長,闕森華等為副校長。為貫徹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精神,闕森華主持召開了校政治工作會議,把學校工作重點從為革命戰爭服務,轉變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培養高級衛生人才服務。與此相適應,撤銷政治委員制度和政治部機構,組建黨委和群團組織,迅速完成了體制轉變。1950年6月,中共中國醫科大學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闕森華作《為更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而努力》的工作報告。他首先指出:“全校黨政工青都要一致地圍繞一切為了學員學好,一切為了傷病員恢復健康而積極工作。”又指出:“團結全體人員特別是高級技術人員,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開展教學、醫療和科研工作。”他也參照東北軍區衛生部部長賀誠的一次講話,寄希望於全校人員:“要相互幫助,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做到上下級之間、彼此間、單位間的親密團結。不應區分國籍、種族、門戶、派別....要防止或克服互相排擠的現象發生。在人們思想中殘留的英美派、德日派;興山來的,瀋陽就地的;遼醫的、沈醫的等等,都是我們接受世界先進醫學的障礙,應該克服。在我們人民醫務工作者內部應該是無派的。如果硬要加上一個‘派’字的話,那我們只有一派,即老老實實地做為人民服務派。一切願為人民服務的科學家、醫務工作者,我們都要爭取團結,一切有利於人民衛生事業的新技術,我們都要吸收和利用。”這段話極具說服力,有利於形成合力,消除內耗。這次黨代會選舉產生了中國醫科大學第一屆黨委會,闕森華任黨委書記。
進城後的闕森華,開會講話仍然很少用他人事先擬好的講稿。偶爾用了,他也要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因此,他講話少官話,多實話,聽之人耳,耐人尋味。
闕森華經常在開會之餘深入到各基層單位去。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他走遍了醫大各個角落,上至醫大各級領導、專家教授;下至司機、鍋爐工,“認識醫大人人,醫大人人也認識他”(民眾贊語)。一次,事先未打招呼,他走進了基礎部生理教研主任閻德潤教授的辦公室,他和閻是老相識了,見了面便直言說:“聽學生們講,都愛聽你講的課么。”“哪裡,哪裡,我也是現發現賣罷了!”閻德潤故作謙虛地說。“從課堂上看,學生學習還要注意什麼問題呢?":閻德潤稍事思索後脫口而出:“只學會不行,關鍵是得會——學”。“你是說這裡有個學習方法問題?"“是的!”“看來該老老實實地抓一抓學習了!”闕森華像是悟出此中道理地說。事隔不久,教務長王一介在一次會上提出“設立一個輔助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的研究室"的構想時,闕森華首先表示支持。
一天,闕森華從基礎一樓出來,徑直朝北走去。臨近汽車隊休息室,只聽室內聲聲鼓譟,進屋一看,原來是司機們急著收拾棋盤,地面上還散著紅兵黑炮。闕森華先是彎腰拾起棋子,接著便是衝著驚魂未定的司機們說:“來啊!誰和我來一盤?大個子姜師傅果真和他對奕了。闕森華一邊下棋一邊說:“作為司機,不出車休息時間,下棋是可以的。問題是出車時,要老打老實地、全神貫注地開車。”
1950年10月,美帝國主義發動了侵朝戰爭,威脅東北安全,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迅速開展。校務會議決定把學校大部人員和設備疏散到黑龍江省北安縣城,校部設在北安縣。基礎一院、二院合併為北安基礎學院承擔基礎醫學課教學,並成立北安醫院,承擔抗美援朝傷病員的搶救任務。留在瀋陽的部分師生組成擔架隊、手術隊,參加救護傷員工作。開往北安的疏散列車在江北平原上賓士。隨車同行的闕森華漫步到裝著儀器設備車廂,恰好遇見押運員、法醫研究室助教賈靜濤等幾個人,正若有所思地眺望窗外。闕森華走進車廂席地而坐後和他們拉起家常,並提議玩撲克以解旅途睏倦。玩牌中,闕森華不時地念道說:“美帝打到家門口,實質是砍刀就要架在我們脖子上,你說打不打?我看得一打!” 闕森華隨後甩出一張草花K,然後哈哈大笑。闕森華的平易近人和老紅軍的知人知心,一下子把車廂里的困惑趕跑了。
1952年底,王斌調去國家衛生部工作,闕森華任代理校長。這一期間,他主持實施了《新校章》,向蘇聯學習辦好新型正規化醫科大學工作。根據《新校章》進一步修改教育計畫,制定施行《中國醫科大學生產實習條件》,並責成副校長任國祥在各附屬醫院開展向蘇聯學習實行醫療保護制。同時制訂下發了《開展科研工作的要求》和《培養師資三年規劃》......學校工作在健康穩步地向前發展中迎來了“向科學進軍"的到來。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開知識分子工作會議,周恩來總理作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校內廣大知識分子精神振奮,歡欣鼓舞,紛紛為提高業務和政治水平而一顯身手。為適應這一形勢,闕森華因勢利導,經討論撤銷校務委員會,成立在校長領導下的學術會議。在原有校務委員會成員基礎上,增加部分專家教授共44人組成,闕森華任主席。知名專家教授李佩琳、高文翰、閻德潤、吳執中等盡在其中。3月,學術會議為研究《學校工作全面規劃》組成7個專題小組進行《規劃》的修訂工作。全校上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爭做學校主人,積極參與治校的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
1956年3月,中國醫科大學歷史上首次從全國招生的、具有高中畢業程度的第42期685名學生,經過5年學習學成畢業。從畢業前教育、制定分配方案以至分配談話、直至到車站送別最後一批學生,闕森華自始至終都參加了。他事必躬親,既掌握原則,又不負學員期望的長者風範,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畢業分配方案制定前,發給學生人手一份《調查表》,匯總後發現第一志願欄目中,大都填寫了“堅決服從組織分配”,或“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志願”。而在校期間處了朋友或已有海誓山盟之約的男女同學以及有其他要求者,也在《調查表》上坦誠地寫到:“我與某班女同學某某相識已4年,願結連理之好,盼分配到一起,懇請組織上照顧。”組織上根據學生們要求及需要與可能大多滿足了學員的要求。闕森華做分配動員報告,他講道:“根據國內各地區醫療衛生院所、機關的需要,可能有成批的同學去一個單位,但也有可能某一邊陲地區只要一個人。你去也不去?應當去!去乾什麼?去創業!好男兒志在四方,就靠你是中國醫大第42期畢業生!相信你們每一個同學都不負母校的期望、老師的教誨和人民的重託。”分配談話,闕森華或坐在一旁或參與談話。遇有和對象分到一處的女同學,闕森華還會慢條斯理地說:“將來你們要建立家庭,要共同分擔家務,和美相處,百年合好。”他的殷切和愛護,使得這位女同學走出輔導員辦公室,一眼望見面前的對象時,便趕忙說:“老校長,老校長....“老校長怎么了?”“老校長像個老媽媽似的,還叫我們兩個....”說著說著抑制不住的喜淚奪眶而出。
闕森華思賢如渴,知人善任。為開英語課,經請示市委教育部力主從本市一重點中學中聘來兩名資深的英語教師,實踐證明:這兩名教師雖然在爭議中調進,但他倆卓而不群,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說明:闕森華堅持“重在表現”的用人觀點是正確的。
在辦學實踐中,闕森華深感沒有知識、沒有知識分子、沒有對知識分子的正確政策,一個大學就難以取得發展,社會也難以求得繁榮,歷史更難以走向光明和輝煌。因此,闕森華在工作中以其沉著自信和政治魄力於1956年召開了人事工作會議,中心議題是在校院間施行“權利下放”,教研室主任、科主任“有職有權”。同時,制訂了《關於發揮老教師、老技術人員作用的方案》、《培養青年教師的方案》並下發實施。工作在教學、醫療、科研第一線的廣大知識分子,從闕森華身上體驗到了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的溫暖,全身心地投入各項工作中去。為更有效地調動知識分子的積極性,闕森華還提出:學校領導幹部要與老教師交朋友,要求中層幹部每人也要交上兩個朋友,並要求經常串門、走訪,溝通情況,上情下達,以利當好知識分子的好後勤。
1956年9月1日,中國醫科大學更名為瀋陽醫學院。1957年,按中共中央指示,學院黨委於5月10日、11日召開黨委擴大會議,討論黨內開展整風運動,決定立即開展整風。闕森華在反右鬥爭前後的狀態是:他認為沈醫不同於其他綜合院校,鑽技術和搞社會科學的不一樣。因此,闕森華當著有關領導的面說,沈醫不會有那么多右派,按比例要求抓右派,難以完成任務。於是那位領導親自坐陣沈醫,雖然也抓了一些“右派",但他仍認為闕森華太右了。
1959年10月5日,闕森華率領中層以上幹部20多人參加中共瀋陽市委擴大會議。這次會上,把瀋陽醫學院黨委於1956年確定的“依靠知識分子辦學”、“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等正確論斷和實踐,斥之為“徹頭徹尾的投降主義路線。”對闕森華及一批中層幹部進行了殘酷的鬥爭,並被極端錯誤地定性為“以闕森華為首的反黨反社會主義集團。”鬥爭會上用捏造的“事實”,誣陷闕森華包庇其兄、反革命分子闕志英和收留兩個反革命侄子安排工作。緊接著又把一批社會關係、工作關係經歷複雜的某些教師的受聘來校,統統說成“闕森華踐踏階級路線”。並把闕森華安排一些有專長、有聲望的人士任領導職務斥之為“拱手把領導權交給資產階級",加以鞭答和批判。在鬥爭會上,闕森華面對無端的指責,面不改色,理直氣壯地慷慨陳詞:“依靠知識分子辦學,這是中央的精神,是醫學院黨委正式討論通過的,又是遼寧省委《黨的生活》刊登過的,是正確的。”在無數次的鬥爭會上他也不諉過於人。在逼問之下,總是:“這是我定的!”“那是我定的!”“這是我點頭同意的!”等等。他這樣把“錯誤”攬於自身,無非是意欲解脫學院的一批老幹部和周邊的工作人員,人們無不為闕森華的無私無畏和高風亮節而感佩不已。
一場“反右傾”鬥爭把瀋陽醫學院於1956年確定的“依靠知識分子辦學”的正確路線,說成是“徹頭徹尾的投降主義路線”,把醫學院描繪為“白旗飄飄"的“小台灣"。把闕森華和一批中層幹部,極其錯誤地定性為“以闕林華為首的反黨反社會主義集團。”闕森華則被定性為“反黨分子”,受到“開除黨籍、撤銷瀋陽醫學副院長職務”,由行政9級降至14級的處分。
1960年10月,中共瀋陽市委決定調闕森華任遼寧大學總務處總務長。闕森華對瀋陽醫學院黨委給予的“處分”,持組織上服從、思想上保留的態度。仍以一名共產黨員應有的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態度去了遼大。闕森華擔起擔子投人既陌生又熟悉的為知識分子當好後勤的實踐中去。在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和《高教六十條》工作中,按校黨委和校部的意見,為加強後勤工作,減輕各系的事務負擔,把困難時期分到各系辦的食堂,收回總務處統一管理;把儀器設備管理和印刷廠劃歸總務處領導。並據《高教六十條》規定,明確了總務處的任務是為教學與科研服務,為教職工的生活服務。闕森華不改老紅軍、老幹部本色,滿腔熱情地帶領總務處的幹部和工人,克服人力、物力上的困難,較好地完成了校內校外的後勤保證工作。1962年還完成了,1060平方米的生物實驗室建設任務。當幹部工人和闕森華一起工作或勞動時,仍然看到其毫不吝惜精力,用心對待人和事。
闕森華在新環境裡,敞開胸膛,坦蕩度日,珍惜分秒地經營著這塊屬於他自己的天地。日子長了,工人們熟知這位老紅軍並把他當作隊伍中的一員。從那時開始,大家都親切地叫他“老闕頭”。就是這個老闕頭,被開除黨籍,由國家行政9級降至14級,一家8口擠在不足40平方米的兩間小屋裡,照樣情緒飽滿地一心撲在工作上。
在我國國民經濟出現暫時困難時期,遼大黨委和校部決定辦農場,為教職工提供糧食和蔬菜。闕森華負責制定生產計畫,並不定期地帶領有關人員到5處農場檢查工作。行色匆匆,起居從簡,為保證農場興旺,把汗水灑遍瀋陽郊區大地。
提起闕森華的恩澤,原副校長張恩桐任職數學系黨總支書記時,被打成右派,1962年從凌源勞政農場回遼大戶口落不上,派出所非得讓遼大出據不可。在求助無門時,去找闕森華,他問明原由後,當即寫出證明:“此人,學校有重用。請予落戶。”下署遼寧大學。落戶後,還給張安排工作。
闕森華把沉冤埋在心底,依然故我地以一個平常心態,勤懇地對待工作。惟其如此他也越發急於把心裡話向黨傾訴。苦不講,累不說,就一件事非說不可,這就是他要回到黨里來。他曾幾次向省、市委有關部門和遼大黨委提出要求,期盼黨組織敞開大門,讓他重新回到溫暖的家。1978年3月,他接過校務機關黨支部交給他的入黨自願書。當他重新履行入黨手續時,這位有著40多年黨齡、被錯誤地開除黨籍的老黨員也忍不住高興地對家人和鄰居們說:“讓我填表入黨了!” 1978年4月,經支部大會討論,全體黨員一致認為闕森華符合黨員的條件,同意其加入中國共產黨。經過20年的工作實踐,事實已經替闕森華翻了案。他常講:“生我者父母,讓我認知社會、並教我改造社會者是黨。”
20世紀70年代,一批下鄉知識青年返城和一部分工農兵學員畢業留校,職工住宅(房)驟然緊張。面對這突來的房荒,闕森華果斷地拍板,決定建臨時住房。鑒於建房資金短缺,他提出“自家出工,學校備料,輔以工人師傅指導”的原則,組織動員返城戶共同完成建房任務。這個辦法很快得到認可,返城戶老少齊動員,在很短時間內一排排整齊劃一的自建公助帶有廚房的簡易住宅建成了。40餘戶人家喜氣洋洋地搬進了新居。當年的受益者,現任遼大老幹部處副處長的林建國撫今追昔,感觸頗深地說:“這是老校長的創舉。急民眾之所急,想民眾之所想。我深深感受到老紅軍、老八路作風的溫暖。”
當簡易住宅里的人們對學校和闕森華關心民眾生活而讚不絕口時,在闕森華家裡卻發生了女兒抱怨老爸的事:闕森華的二女兒連秋原本想結婚後仍然和父母住一起,但仔細一想,父親到遼大後,原本有3間房可住,但其中一間被父親給了一無房的教師,而且兩個妹妹還在家住。無奈,只好暫住公婆家中。好心的左鄰右舍都不解地對連秋說:“老校長也太‘正統'了,只要一句話,在哪還擠不出一間房子?”也有的為連秋支招:“九舍還有半間空房一直閒著,你何不....”連秋果真和父親說了借住半間房的打算。“不行!落實政策的教師還都沒有解決,我們不能搞特殊。”這恰好說明闕森華在處理親情和民眾的關係上,表現出的是公私分明的一派正氣。
從1960年至1979年近20年間,闕森華遭受了長期的不公正待遇,這是段被扭曲了的歷史。闕森華個人的經歷不是孤立的。長時期以來,他多次想找組織說明問題,但在黨的指導思想發生失誤的情況下,他的需求未能實現。只有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黨的指導思想重新回到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上來以後,在胡耀邦親自過問下,近20年的沉冤,才得以徹底平反。
1978年3月1日,瀋陽醫學院恢復中國醫科大學校名。1979年8月27日,中國醫科大學黨委做出<關 於對闕森華為首的反黨集團的平反決定》,恢復了闕森華的黨籍和工資級別。
1978年9月闕森華任遼寧大學副長,1981年任校長。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全黨開展了落實幹部政策,平反冤假錯案的工作。闕森華在主持遼大的平反冤假錯案、落實政策中,組織精幹班子,經過審慎細緻的工作,使152名錯劃右派和105名有各種歷史遺留問題的教職員工、特別是因冤假錯案而身受其害的同志及其家屬的精神枷鎖得以解脫。就在這時,因在“文化大革命”運動中參加指揮大型武鬥,死傷40多名民眾,而被中級人民法院判刑獲釋的、原哲經系學生張祥久也登門來找闕森華平反。要求繁多,糾纏不斷,長達一年之久。而闕森華嚴格執行政策,堅持原則,不為其平反。但事多蹊蹺,就在落實政策期間,校內一位具有相當身份的幹部,上告闕森華說:“闕森華在平反冤假錯案中,執行政策又右了,不該平反的也平反了....”省委有關部門派人來校查對,沒發現任何問題,所告情況純屬子虛烏有。
1984年,闕森華因患肺癌住進北京中日友好醫院治療時,聽說誣告他的這位幹部也來京求醫。闕森華主動幫其住進中日友好醫院乾診病房,並為其請專家會診。無獨有偶。就在闕森華治療告一段落,返沈休養期間,一名在“文化大革命”中帶領“革命民眾”抄了闕森華家的人,因病到家求助。孩子們余怒未消地紛紛勸阻老爸不要管這個人的事,但闕森華還是帶這個人到醫院找專家為其診治。當得知其家屬買不起特效藥時,闕森華拖著病體到各醫院四處求索。孩子們仍然激憤不已,而闕森華只是抿嘴一笑說:“運動中的事,不是哪一個人的錯。凡事要容人,別人有困難,就要幫助。”
闕森華在遼寧大學工作近20年,他忠於黨的教育事業,忘我工作的精神和極富感染力的人格魅力,從上到下,有口皆碑。遼寧大學資深的老校長、省政協副主席唐鐸的俄羅斯籍夫人由哈爾濱來沈,闕森華特地撥專款,修一獨樓,敦請這一對老人入住;原副院長張立吾患胃癌後,闕森華和金鐵群共同囑其放下思想包袱,並聯繫醫大一院為其手術,特重託副校長艾鴻銘專門照應。張病故後,對其子女做了妥善安排。闕森華對同級幹部如此,對普通教師,也依然坦誠相待。教師佟雨順落實政策後寄居親戚家。某日晨練遇上闕森華,佟雨順直言居無.定所寄人籬下的苦衷。闕森華耐心地聽完佟的訴說後說:我知道了,讓我想想看。佟雨順帶著沒有結果的悵惘離去。待到第二天一早,又是同一個地方,闕森華走到佟雨順跟前說:“房源短缺,只好先騰出一間教室供你居住。今天就有人去為你安排。”問題解決之快,大大超出佟的預想。
1981年12月,經中共中央組織部批覆,同意闕森華任中國醫科大學黨委書記。闕森華重新回到他魂牽夢繞的醫大校園。回歸伊始,闕森華廣泛接觸教職工。他思賢如渴,就在這一期間,他挽留了多位因各種原因意欲離開醫大的老教師、老科技人員,使他們解除疑慮,堅定信心,為共同建設醫大而重新各就崗位。
當他得知原法醫教研室賈靜濤教授意想離開醫大而另謀“高就”時,特地帶領有關人員到賈家訪談,等賈靜濤訴說完生活和工作遇到的波折,想離開醫大時,闕森華便直言不諱地說:“怎么,我回來了,你就走么?”這一句貼心話,使賈靜濤面紅耳赤,面對這位長者,剎時間,他聯想到他所仰慕的闕森華。幾十年來和醫大血肉相連,他曾敲著戰鼓,把大批白衣戰士輸送到解放戰爭的第一線,他也曾拍案決策,誓把醫大建成發揮知識分子作用的樂園。曾幾何時,“反右傾”的鳥雲從天際滾來,醫大迷失了方向,他也被迫離開了辛勤耕耘的地方。粉碎“四人幫”後,遍體鱗傷的醫大發出呼喚,才使他有機會重整受盡折磨的校園。老書記聲聲細語,句句都是為了醫大的發展。事後,有人問賈靜濤:還走不走?賈靜濤斷言說:不走了。
原衛生學系教授萬伯健,於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攻讀衛生毒理學博士學位。在美期間,湖南一大學欲聘萬到該校執教,並著手與中國醫科大學商調。萬伯健學成歸國,轉道北京。闕森華指派原衛生學系主任朱紹鑫進京專程迎接,此時在北京參加會議的闕森華也藉機到萬下榻處看望。闕森華說:“你是醫大一手培養的畢業生,為母校做貢獻是你的心愿,你所學的毒理學在湖南能發揮,在瀋陽也能發揮。沒有設備給你添設備,沒場地給你換房間。辦好醫大需要你!”闕森華語重心長的一席話,擲地有聲。萬伯健豁然開朗,決心不去湖南了。
闕森華返回醫大工作不久,獨自一人到校圖書館邊走邊看。他深知圖書館對一所大學發展至關重要。他從第一閱覽室走到書庫,又從期刊閱覽室走到學生閱覽室。這一路他遇見了資深的兒科教授項全申、神經內科教授孫世驥等多名老教師,他們無不為闕森華的重返醫大而歡欣鼓舞。就在闕森華“落難”的20年中,許多醫大的教師、職工,都曾踏進他在遼大的兩間小屋。就在闕森華行將返回醫大前夕,費聲重、樓介治等42期畢業生60餘人到遼大看望闕森華。令人驚喜的是對這60餘人中的大多數人,闕森華能直呼其名。
幾十年的實踐證明,闕森華並不因為文化程度低而影響他的領導才能的發揮,相反,在學校建設的實踐中,他出色的工作和務實的作風,逐步得到了師生員工的信賴和擁戴。闕森華返校適值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代表大會召開前。改革開放的春風已徐徐吹來,開創學校工作新局面勢在必行。此時此刻,他想到了受“反右傾"運動影響,而棄官出走哈爾濱的原教務長王一介。他認為:王一介經驗豐富,第42期畢業生在校內外享有盛譽,王一介功不可沒。他尤其認為:王一介有能力更進一步密切與日本醫學科技界的關係,起用他有利於辦學與國際接軌。於是經黨委討論,派專人專程赴哈敦請王一介“出山”。因各種原因,王一介未能如願應聘。但闕森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依靠知識分子辦學的痴迷不改。他深感時間的緊迫,在振興醫大的時間表上,必須調用第一批5年制、即第42期畢業生充任校內各部門的領導骨幹。於是啟用孫開來等多名42期畢業生出任校院(系)領導。
1983年初,瀋陽市有關部門就中國醫科大學離休人員多提出質疑,其實質是學校本身的軍隊屬性不被有關領導機關所理解。這件事涉及幾千名早期畢業生的離休待遇。闕森華於同年3月帶領校辦主任李蔭德,校史資料徵集辦主任劉民安晉京,解決學校的軍籍證明。此行住在中組部招待所,闕森華拒絕住高間,和兩名工作人員住進4床一室的普通客房。洗漱間在簡子樓盡頭,就餐在大食堂,出門辦事擠公共汽車。中央軍委組織部門告訴闕森華:“中國醫科大學的軍籍,下限到1953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如果沒有中國醫大,那么軍隊的衛生史就無從寫起了。”闕森華帶著一紙完美的結論返沈。
嚴以律己的事,在闕森華身上真是太多了:他在遼大主持平反冤假錯案落實政策期間,某日一位衣著襤褸、手拎一個大兜的人到他家要求落實政策,還為他帶了香油和酒。闕森華說:你還是把東西帶回去,這樣做很不好,你要相信黨組織是會實事求是地落實你的問題的。來訪者只好拎著香油、酒走了。又一天早上,在中國醫大工作的三兒子闕連才上班前,只見爸爸拎著兩個空油桶和手拿40元錢站在他面前說:你把這桶和錢交給在基礎二樓工作的XX X。他是落實政策回來的,由於是老同志不好當面拒絕。我們不能白拿人家的東西,只好按議價油錢交給他吧!當年在遼大任“工宜隊”,隊長的XXX,通過闕森華成功地做了角膜移植手術。他帶著厚禮登門向闕森華致謝,一進門便撲通一聲跪在地上,感謝闕森華不計前嫌,幫他重見光明,並執意要闕森華留下禮品。闕森華趕忙扶他起來,熱情地請到裡屋敘談。結果,該人原封不動地帶著禮品離去。
侯連玉是為闕森華開專車的司機。一接一送的機緣,使他更多地體驗了闕森華聯繫民眾、關心民眾以德度人的風範。在接送闕森華上下班過程中,老侯曾3次受有的教師和職工之託,轉信給闕森華。當老侯交上第三封信後,終於開口說:我接二連三地乾起郵差勾當,不合適吧?可闕森華卻說老侯做得:對,並且由衷地說道:找我的都是有事的,找不著我,說明我還是浮在上面多,接觸民眾少啊!聽老校長這么一說,老侯越加納悶了。因為他本以為是給老校長添亂,可沒想到老校長卻說起自己的不是了。又一次老侯駕車接闕森華回遼大住處。車駛過瀋陽市第四醫院,左拐岐山路500米處,車被一男子和一抱小孩的婦女攔住。那女人上氣不接下氣地哀求老侯說行行好吧。原來她的孩子抽瘋得急著去四院。老侯打開後車門,只讓上來一大一小。於是車又調頭直奔四院,等那母子下車,心急火燎的老侯像個做錯了事的孩子,自言自語地叨念:做得不對吧?可闕森華則說你做得對!今天這才叫救死扶傷呢!
由於積勞成疾和坎坷的20年,闕森華身心受到極大的傷害。1984年初檢查身體發現患了中心性肺癌。赴北京中日友好醫院治療,由於雙肺都有病變,不宜手術,只能採取保守療法。闕森華十分清楚自己的病情,忍著化療和放療給身體帶來的痛苦。醫院院長辛育令把實情告訴闕森華的大女兒連春和小兒子連才。闕森華克制自己,仍保持著平常人的心態,連春、連才姐弟倆小心翼翼地保守秘密。某日,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紅軍衛校第2期畢業生塗通今到病室探望闕森華,剛一見面,塗通今便毫無掩蓋地說:“老闕呀!你怎么得癌症了?”這一剎那,嚇壞了站在一旁的連春和連才。可闕森華卻哈哈大笑說:“我死了幾回都沒死,這回馬克思還不會要我!”闕森華的樂觀、大度,使連春、連才禁不住流下眼淚。
經過一段治療,闕森華以罹感肺結核的名義返沈休養。1984年7月,衛生部黨組檔案通知:闕森華任中國醫科大學顧問。任顧問期間,他還經常到學校四處走走看看,遇有會議,仍一如既往的獻計獻策。偶遇有人問起病情,則笑談結核防治,預後良好,消除民眾疑慮,不給關心他的人以懸念。就在他身患重病之際,還為有求於他的42期畢業生邢磊,重新豎起人生坐標。1985年11月25日下午4時40分,闕森華因心臟病突發,與世長辭,終年69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