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秋霞

閻秋霞

閻秋霞,女,京韻大鼓演員。白派京韻大鼓創始人白雲鵬親傳弟子,白派京韻大鼓傳承的關鍵人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閻秋霞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河北
  • 出生日期:1927年
  • 逝世日期:1988年
  • 職業:京韻大鼓演員
  • 主要成就:傳承和發展白派京韻大鼓演唱藝術
  • 代表作品:《黛玉焚稿》 《探晴雯》《愚公移山》
  • 師承:白雲鵬
  • 主要弟子:趙學義、劉志光
生平介紹,出身寒微,繼承創新,重返舞台,後繼有人,主要作品,出版物,紀念活動,誕辰78周年,誕辰85周年,歷代演員,

生平介紹

出身寒微

閻秋霞出生於河北省農村的一戶貧苦家庭中,十幾歲開始在北京學藝,後來拜白派京韻大鼓創始人白雲鵬為師。
白雲鵬先生弟子數目雖不少,但韓德全、程樹棠均為伴奏員,富少舫(藝名“山藥蛋”)專攻滑稽大鼓,方紅寶雖拜白雲鵬,但藝宗劉派,因而白氏門下唯有閻秋霞能繼承其衣缽。白老先生性厚道、慈祥,對她頗為憐愛,遂在藝術上傾心教導,她也聰穎勤奮,不久即與其師同台演唱,四十年代中期已成名。
師徒合影(左起:閻秋霞、白雲鵬、富少舫)師徒合影(左起:閻秋霞、白雲鵬、富少舫)
解放後,閻秋霞致力於新中國的曲藝事業,白老先生倍加教誨,使其深得真傳。她演唱的紅樓夢曲目《黛玉焚稿》、《探晴雯》、《遣晴雯》、《太虛幻境》等節目皆宗其師之格,倍受觀眾讚許。解放後不久白雲鵬先生逝世,閻秋霞則為白派藝術的主要傳播者(另有南開區曲藝團聞書屏),加入了天津市和平區曲藝雜技團(文革後重組為天津市實驗曲藝雜技團),把白派的演唱藝術保留了下來。

繼承創新

閻秋霞不但繼承了白派的演唱藝術,而且結合自己的嗓音特點,在白派基礎上有所發揮和創新,在京韻大鼓女性化的征途上書寫了重要的一筆。
閻秋霞閻秋霞
她的演唱韻味濃厚,行腔委婉,不飄不濁,清脆真切,纏綿緋惻。尤其擅長通過高低勻和的唱腔,細緻微妙的眼神,傳神入化的手勢揭示人物的內心和人物之間的複雜感情。她擅演的曲目有《探晴雯》、《黛玉焚稿》、《寶玉哭黛玉》、《綠衣女》等。其中以《探晴雯》和《黛玉焚稿》最為家喻戶曉,自80年代的馬志明起,便有相聲演員常常模仿閻秋霞的這兩段經典之作,也促使了更廣大的群體了解白派京韻大鼓藝術。
20世紀60年代她與曲藝作家孫世甲及樂師韓德榮韓玉山共同創作了的白派新作《愚公移山》,一炮打響,成為白派京韻大鼓的保留曲目,也是北方曲藝各大曲種中為數不多的能夠在舞台常演不衰的新編曲目。

重返舞台

閻秋霞在文革中受到了精神和肉體的摧殘,一度患有間歇性精神病,四人幫被打倒後,她激發了繼續工作的鬥智,堅強的戰勝病魔,加入了以原和平區曲藝雜技團為曲藝班底組建的天津市實驗曲藝雜技團,重新回到舞台,恢復了業務演出。此時,閻秋霞由於身體狀況不佳,氣力大不如前,但唱腔較青年時期更為蒼勁古樸。
1984年搶救性錄像1984年搶救性錄像
這一期間,閻秋霞多次參加重大演出,保留下很多現場錄音資料:1980年2月,中國曲協及天津、北京分會在京舉辦京韻大鼓專場,閻秋霞與駱玉笙、孫書筠、劉鳳霞等老藝人聯袂登台,演唱了《黛玉焚稿》、《探晴雯》,同年10月,第二屆津門曲薈上演唱了《遣晴雯》、《哭黛玉》;1981年,在紀念程樹棠、常寶堃二烈士犧牲30周年的紀念演出上,閻秋霞演唱了《雙玉聽琴》,這段節目是劉寶全生前上演的最後一段曲目,程樹棠生前把教授給了閻秋霞;1982年10月,第三屆津門曲薈上,她演唱了《探晴雯》;1984年,她在中國唱片公司錄製了一批節目,後來出版了錄音帶,同年6月,文化局組織天津老曲藝家錄像演出,她演唱了《探晴雯》、《孟姜女》、《黛玉焚稿》,這是有記載的閻秋霞的最後一次登台,90年代末這批錄像資料被製作成了VCD光碟出版發行,光碟里的閻秋霞,面容憔悴、步履蹣跚,在台上,不時扶著鼓架子以支撐虛弱的身體,給後輩曲藝迷留下很深的印象。
1985年,中國曲協天津分會、中國北方曲校、天津市曲藝團、天津市實驗曲藝雜技團聯合為馬三立、小嵐雲、王毓寶、花五寶等老曲藝家舉辦了“天津市著名老曲藝家舞台生活45-60周年紀念座談會”,閻秋霞也名列其中,市委領導、文化局領導及中國曲協負責同志到會祝賀,並向老藝術家們頒發獎品。
閻秋霞於1988年死於脈管炎,享年61歲。

後繼有人

1961年,在天津相關領導的支持下,閻秋霞收徒儀式隆重舉行,天津市曲藝團的趙學義劉志光;和平區曲藝團雜技團的李世明、韓桂芬成為了閻秋霞的弟子,使得白派藝術後繼有人。
閻秋霞鼓勵弟子根據自己的條件選擇自己的演唱風格,並提倡男演員要多從老白先生身上汲取精髓,不能死學自己。幾年間的傾心的傳授使得四位弟子各有建樹,其中趙學義成就最大,80年代已經成為白派京韻大鼓的頂樑柱,可惜於2006年不幸逝世;年過花甲的劉志光和韓桂芬還在堅持舞台演唱。除四位弟子之外,60年代初,紅橋區曲藝團的馬慕容也深得閻秋霞的指點。
1961年劇照1961年劇照
80年代初,閻秋霞傾力培養團內的藝術骨幹張雅麗,由於張雅麗原為天津時調演員,轉行學京韻面臨著很大困難,閻秋霞悉心地指點、說活,使得張雅麗深得白派神韻。網上流傳著一段閻秋霞清唱的金定罵城,這便是其生前為張雅麗教學時留下的資料。
80年代中期以後,因患有嚴重的脈管炎,閻秋霞做了截肢手術,不得不告別舞台,但她仍然關心著曲藝事業,關心著傾注了她畢生心血的白派京韻大鼓藝術。1986年北方曲校成立,閻秋霞與天津曲藝界眾多老藝人一起出席了開學典禮,但身患重病的她已經無力任課,她最後的幾年曾為業餘京韻大鼓演員李樹盛、王莉做過指導。

主要作品

閻秋霞常演的傳統曲目有:《探晴雯》、《黛玉焚稿》、《遣晴雯》、《寶玉娶親》、《哭黛玉》、《太虛幻境》、《雙玉聽琴》、《連環計》、《金定罵城》、《孟姜女》、《紅梅閣》、《綠衣女》、《擂鼓戰金山》、《花舫緣》(又稱《三笑》)共15段。
新編曲目中,以《愚公移山》最為著名,50年常演不衰。此外,閻秋霞還曾演唱過《繡紅旗》、《井壁燈光》、《青春讚歌》等革命題材新曲目。

出版物

從上世紀80年代起,中國唱片公司和天津市文化音像藝術出版社就曾多次出版閻秋霞的白派京韻大鼓的錄音帶,其中,中唱公司發行的“京韻大鼓四名家”(第5盤)就收錄了她於1984年錄製的《探晴雯》、《黛玉焚稿》、《哭黛玉》(片段)、《孟姜女》(片段),這是她生前的最後一次靜場錄音。
“曲壇薈萃”系列盒帶“曲壇薈萃”系列盒帶
2000年,閻秋霞京韻大鼓VCD專輯發行,收錄了她1984年天津市文化局錄製的3段實況演出錄像。
2010年,由天津市曲藝團青年演員,白派京韻大鼓第四代傳人王莉配像的閻秋霞白派京韻大鼓音配像DVD專輯發行,收錄了閻秋霞早年演唱的《雙玉聽琴》、《寶玉娶親》、《愚公移山》等經典曲目。

紀念活動

誕辰78周年

2004年5月14-16日,由天津曲協、天津曲藝促進會、天津市曲藝團、天津永安公墓管委會聯合主辦的“紀念京韻大鼓表演藝術家閻秋霞誕辰78周年暨閻秋霞墓碑落成儀式”系列活動隆重舉行。此次系列紀念活動包括5月14日在武清區人民禮堂舉辦的綜藝晚會、15日在永安公墓舉行的閻秋霞墓碑落成儀式、以及16日下午在中華曲苑劇場舉行的紀念專場。

誕辰85周年

2012年6月,由天津市文聯、天津市文化廣播影視局主辦,天津市曲協、天津市曲藝團承辦的第十五屆津門曲薈隆重開幕,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紀念閻秋霞先生誕辰八十五周年”系列活動,其中包括6月2日在天華景戲院舉辦的白派京韻大鼓專場演出以及6月4日的“紀念閻秋霞先生誕辰八十五周年藝術研討會”。
專場演出中,白派京韻大鼓第三代、第四代傳人時唯、鄭菲、王秋霞、王莉、李世明、李樹盛、劉志光等分別上演了《連環計》、《寶玉娶親》、《寶玉探晴雯》、《寶玉哭黛玉》、《孟姜女》、《遣晴雯》、《黛玉焚稿》等經典曲目。

歷代演員

第一代 白雲鵬
第二代 閻秋霞、鄭蝶影、聞書屏
第三代 趙學義、馬慕容、劉志光、李樹盛、李世明、張雅麗、韓桂芬 等
第四代 王莉、王惠(郭德綱妻)、王秋霞、鄭菲、於會江、王茹、時唯、運廼巧 等
第五代 喬羽、張藝瀠 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