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佩衡,曾用名曉言、曉川、非子,別號半學屋主人。男,漢族,生於l950年,甘肅臨洮人。畢業於西北師大,曾在羅馬尼亞錫比烏大學文學藝術學院英美研究系留學。現任西北民族大學教授。甘肅省書法家協會理事,甘肅省美術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根藝美術學會會員,北京海天藝術中心特聘書法家。曾隨趙育齋、何聚川等專攻書法,作品多次在全國和省內外獲獎,另外涉獵根藝盆景和石玩等,並撰有《在感覺的反省中把握藝術》、《旨在根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蒼天造化·情通人間》等文論,發表在《西北師大學報》、《中國根藝論文選》、《甘肅輕紡科技》和《甘肅工藝美術論文集》等刊物上。幼承家學,隨父(西北著名書家閻心田)學書,敏而好問;師從張崇昭、趙育齋及何聚川諸先生專攻書道,轉貼入碑,臨池不輟。書法作品被“中國雲南石林碑林"收藏,入編《中國書法家選集》、《當代書畫名家作品集》等書。1999年,他在蘭州秋田會館成功地舉辦了個人書展。曾被《中國書畫報》、《甘肅日報》以及羅馬尼亞《錫比烏省報》諸媒體均報導並專題評述了他的書藝成就。辭條收入《當代書畫家作品選》、《國際書法美術家大辭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華人物辭海·當代文化卷》、《世界文化名人辭海》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閻佩衡
- 別名:曉言、曉川、非子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性別:男
個人簡介,課題:,設課,職業所悟,藝術主張,
個人簡介
他1982西北師大外語系英語專業畢業,學士;2001-12至2002-12在羅國錫比烏大學文藝學院英美研究系訪學;曾執小教、中專教,當過臨工、礦山工;任民大外院教授,碩導。設翻譯學、二語習得、教學論和中國書法等課程;研究方向:語言學、翻譯學、教學論、中國書法。完成了“心(與)物對話” 說建構;確立了“英語教學場論研究與套用”(國家社科2009立項)、外層結構、三維語境及藝術本質研究與套用等課題;初創了354-2英語語法教學法(193-1994)及英語精讀四步設問教學法(1995);提出了邏輯語法、外層結構、口語語法及語文翻譯等學術理念;參加了國內外召開的語言、翻譯、跨文化、二語習得及藝術類國際學術會議。論文40餘篇,發表於《歐洲高等教育》、羅馬尼亞人類語言學期刊《UNIVERSALIA》、《西北師大學報》、《翻譯、語法、外語教學文粹》、《翻譯理論與教學研究論叢》、《中國根藝論文選》及《讀者》等相關書刊;著有《英漢與漢英翻譯教學論》(高教社,2005 & 2007);譯有尼采著《天才,捨我其誰》(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10);另有《英漢與漢英翻譯實踐論》、《字心跡》、《扉頁筆記》和《半學屋文稿》等,將於近年面世。完成“二度對話翻譯模式”及其“翻譯教學論”,獲省教育廳級及甘肅省高校社科成果二等獎;舉辦《閻佩衡書展》,書作及小傳見於《中國書法家選集》、《中國書畫報》、《甘肅日報》及(羅馬尼亞)《錫比烏省報》諸書刊。職業立言,“辦教育就是經營環境”;藝事立論,“在感覺的反省中把握藝術”;學途立說, “從有到無,從無到有” 。力行:“教師是在理論與實踐之間搭建橋樑的人”;力求:完成學與問的“三段論”;力圖:把人做真,把書教正,把字寫活。
課題:
1.完成:
1)獨立完成“環境教育場論的理論研究與套用”(1996);
2)主持完成“二度對話翻譯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套用”(2003)
2.執行:
4) “英語教學場論的理論研究和套用”(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2009立項);
5) “英語教學多元化實踐研究”(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2009立項)。
設課
《大學英語》、《英文寫作》、《英語修辭學》、《英語會話》、《英漢與漢英筆譯》、《西方翻譯理論評介》、《翻譯教學論》和《英語教學論》、《二語習得》及《中國書法》等。
職業所悟
— “教化”,乃社稷之根本,家國之大計,余情願終生事之,初衷不改。
— 教在育,重教不如重育;學貴問,尚信不如尚疑。
— 語言是工具,需要 “在乎法內”的規矩;文學是藝術,需要“出乎法外”的靈性;語言與文化的進步,必雙管齊下,兼而顧之。
— 語言和文化之間,必以翻譯作媒介,學則如魚得水,教則得心應手;久之,則 “語”(言)“文”(化)修成亦。
藝術主張
—以柔弱的筆鋒劃出剛毅的軌跡,在營黑白與虛實的經營中,尋覓書法的真諦——以手寫心,以實寫虛,在感覺的反省中把握藝術。
—用文化浸泡人生,用勞動創造境界,在人生歷練中陶冶心靈,在相反相成中錘鍊思維,一旦將心智意識升華為對生命的領悟,便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