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優1號”由集大王志勇教授與寧德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合作選育,以官井洋野捕大黃魚作為基礎群體,通過常規的群體選擇結合雌核發育技術,經過十年努力,最終經過五代選育,獲得了一個新品種。 該品種具有生長速度快、成活率高、體色好和體型較長等優點,適宜在浙、閩、粵等海域養殖,已推廣3000餘萬尾,受到養殖業者的歡迎。與未經選育的普通養殖群相比,“閩優1號”大黃魚生長速度提高23.9%,成活率提高13.7%,遺傳純度也有較大提高。
基本介紹
品種來源,審定情況,審定編號,特徵特性,產量表現,適宜區域,選育單位,養殖要點,仔、稚魚培育,魚種培育,成魚養殖,
品種來源
“閩優1號”起始親本為1998年秋至1999年春在寧德市官井洋采捕野生魚種,在網箱中培育成的親魚。該品種由集美大學、寧德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合作培育。
審定情況
通過省審和國審。
審定編號
GS-01-005-2010
特徵特性
大黃魚“閩優1號”形態特徵和其他養殖大黃魚品系基本相似,不同之處表現為體色偏黃,體型較為接近野生型。大黃魚“閩優1號”對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對水體的pH、低溶解氧等理化因子亦有較強的忍受力。養殖推廣試驗證明,適宜各種養殖模式,包括適應網箱養殖、圍網養殖、室內工廠化養殖和池塘養殖。經過多年選育,大黃魚“閩優1號”部分基因得到純化,在微衛星LYC0002、LYC0054位點各有1個優勢等位基因(LYC0002的等位基因D,鹼基對88bp;LYC0054的等位基因B,鹼基對172bp),其頻率大於0.8。
產量表現
從2001年開始進行第1代選育起,對“閩優1號”進行持續跟蹤觀察,並對其生產性能進行評價。2007年開始進行較大規模的示範與推廣養殖。根據寧德海洋技術開發有限公司、連江永德水產養殖有限公司、三都鎮青山島海區郭有堂漁排等養殖單位或養殖業者的反饋信息,與普通養殖大黃魚相比,“閩優1號”大黃魚,成活率提高13.5%~24.5%、生長速度快20%以上,體型好、售價高,很受養殖業者歡迎。
適宜區域
適宜於福建、浙江和廣東等海域人工養殖。
選育單位
集美大學、寧德市水產技術推廣站
養殖要點
仔、稚魚培育
仔魚是指從卵膜內孵出到各鰭基本形成的魚苗。
(1)理化環境要求:水溫18~26℃,鹽度20‰~32‰,並避免突變。光照度以1000~2000勒克斯為好,避免光照度驟變與陽光直射。連續充氣,儘量使充氣的氣泡均勻,無死角,充氣量在10日齡前為0.1~0.5升/分鐘,之後為2~10升/分鐘,溶氧量5毫克/升以上。海水經暗沉澱、沙濾,並用250目網袋過濾入池。
(2)培育密度:仔魚期2萬~5萬尾/米3,稚魚期1萬~2萬尾/米3。
(3)餌料系列及投餵:根據仔稚魚不同發育階段,採用不同的餌料。3~12日齡:投餵褶皺臂尾輪蟲,投餵前經6小時以上密度為2.0×106個細胞/毫升小球藻液強化培養。12~16日齡:投餵鹵蟲無節幼體,水中密度為0.5~1個/毫升。16日齡以上:投餵橈足類及其無節幼體,水體中保持密度在0.2~0.5個/毫升。
(4)日常管理與操作:每天用虹吸管或吸污器吸去池底的殘餌、死苗及其他雜物。仔魚孵化後3天,若條件許可,可往培育池中增加小球藻,進行“綠水”培苗,其密度保持在3.0×105~5.0×105個細胞/毫升。10日齡前,每天換水1次,換水量為20%~30%。10日齡後,換水量增加,換水量為30%~100%。每天注意觀察仔稚魚的攝食情況,統計死魚數,監測水溫、比重、酸鹼度、溶解氧、氨氮和光照度等理化因子的變化情況。
魚種培育
魚種是指鱗片、鰭條長全,外觀已具備成魚基本特徵,用以養殖成魚的幼魚,全長大於35毫米。
(1)網箱規格:採用常用的網箱養殖的方法進行培育,網箱規格一般為長、寬各3~4米,深4米,也可用更大的網箱進行培育,網衣為無結節網片。魚苗全長25~30毫米時,網目長為3~4毫米;魚苗全長40~50毫米時,網目長為4~6毫米;魚苗全長50毫米以上時,網目長為8~10毫米。
(2)放養密度:剛放養魚苗(全長2.5厘米左右)時密度在1500尾/米3左右,隨著魚體的長大,密度逐漸降低。
(3)餌料系列及投餵:剛入網箱的魚苗,投餵適口的配合飼料如粉狀鰻魚飼料、魚肉糜、大型冷凍橈足類等;養至25克以上的魚種直接投餵經切碎的魚肉塊或配合顆粒飼料。採用少量多次、緩慢投餵的方法,剛入網箱時魚苗每天投餵10~8次,後可逐漸減少至早晨和傍晚各1次。全長30毫米以內的魚苗,剛開始時魚肉糜日投餌率100%左右,隨著魚苗長大,逐漸降低投餌率。
(4)日常管理:目長3毫米的網箱隔3~5天,目長4毫米的網箱隔5~8天,目長5毫米的網箱隔8~12天,網目長10毫米以上的網箱視水溫隔15~30天進行換洗。同時對苗種進行篩選分箱和魚體消毒。每天定時觀測水溫、鹽度、透明度與水流等理化因子,以及苗種集群、攝食、病害與死亡情況,發現問題應及時採取措施。越冬前對魚種進行分箱操作及強化飼養。水溫10~15℃時,每1~2天投餵1次,投餌率1%左右,傍晚投喂,儘量避免移箱操作。越冬後期水溫回升每天投餵1次,投餵量再緩慢逐日增加。
成魚養殖
“閩優1號”大黃魚人工養殖有框架式浮動網箱(下稱網箱)以及池塘、港灣圍網、潮下帶圍網、深水升降式大網箱等多種養殖模式,其中以網箱養殖為主要模式。下面就以網箱養殖為例,介紹一下成魚養殖。
(1)網箱規格:常用網箱規格為長、寬各4~12米,深6~10米,網目長為20~50毫米,網衣為有結節網片。
(2)放養密度:根據魚體的大小調整放養密度,一般對規格75克/尾的魚種推薦放養密度為25尾/米3。潮流流速小、水體交換條件較差的海域和網箱,放養密度應適當降低。
(3)飼料類型及投餵:養殖“閩優1號”與養殖普通大黃魚一樣,可以使用低值鮮雜魚與人工配合飼料,市面上有多個飼料廠商生產大黃魚配合飼料,效果不一,但優質優價是一般規律,推薦使用質量好、營養全面的人工配合飼料進行大黃魚成魚養殖,即使價格稍貴,只要生長好、成活率高,最終效益要優於採用劣質廉價飼料。飼料類型可以用軟顆粒飼料,也可以用浮性或半沉性硬顆粒飼料,硬顆粒飼料投餵前須用淡水浸泡。一般每天早上與傍晚各投餵1次,投飼量控制在魚總重的1%~4%,根據攝食情況進行適當增減。夏季高溫期宜減少投飼量。
(4)日常管理:根據水溫和網目堵塞情況,及時換洗網箱,同時進行篩選分箱和魚體消毒。每天定時觀測水溫、鹽度、透明度與水流等理化因子,以及魚的集群、攝食、病害與死亡情況,發現問題應及時採取措施。在潮流不大的內灣以及網箱較為密集的區域,高溫季節、尤其是小潮停潮和平潮時,以及出現大量降雨時,應採取措施對網箱進行增氧,或通過分稀疏散降低放養密度,防止魚缺氧死亡或因經常處於低氧環境導致影響其健康狀況和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