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中裂谷鉛鋅礦成礦規律研究

《閩中裂谷鉛鋅礦成礦規律研究》是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擔任第一完成單位,張達、吳淦國、狄永軍、余心起、陶建華、吳建設、黃仁生、石建基、周珍琦、張克堯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閩中裂谷鉛鋅礦成礦規律研究
  •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福建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福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福建省閩西地質大隊、福建省閩北地質大隊
  • 主要完成人:張達、吳淦國、狄永軍、余心起、陶建華、吳建設、黃仁生、石建基、周珍琦、張克堯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080025
  • 獲獎證書編號:KJ2008-2-19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近十餘年來,隨著閩中地區找礦工作的深入,與變質岩有關的鉛鋅及貴金屬成礦構造背景、成礦規律、礦床成因、賦礦地層時代、層序、構造變形特徵、岩漿熱液疊加改造等基礎及礦產地質問題制約找礦工作進展。本項目以研究閩中地區鉛鋅多金屬礦成礦規律為主線,利用變質構造解析學、岩石學、區域成礦學及成礦預測理論為指導,解析了前寒武紀變質岩構造變形特徵。厘定了馬面山群斜長角閃岩系、綠片岩系屬拉斑玄武岩系列,變粒岩屬中酸性火山岩。並確定了賦礦地層東岩組存在三個雙峰式火山旋迴。首次取得閩中馬面山群三個岩組的SHRIMP鋯石U-Pb年齡為新元古代,並厘定其正常層序由下至上應為龍北溪組、東岩組、大嶺組。首次提出馬面山群形成於弧裂谷環境;認為“竹洲礫岩”不能作為“迪口運動”的依據。提出了岩漿作用的模型及其對早期成礦的疊加改造作用;首次發現並提出含鋅尖晶石族礦物可以指示該區深部可能存在富鋅的地球化學背景;發現富Mn輝石,並指出其可作為塊狀硫化物Pb-Zn礦床的找礦標誌。建立了閩中地區鉛鋅礦的成礦模式;將全區金屬礦床劃分為7個成礦系列、15個礦床式。提出海底火山噴氣(噴流)成礦作用、火山熱液成礦作用、斑岩成礦作用、岩漿熱液疊加改造及構造充填作用是該區的主要成礦類型;指出布格重力異常、航磁異常及化探異常與鉛鋅多金屬礦空間分布的關係;利用遙感數據提取出該區地層岩性、岩體、構造和礦化蝕變信息。深入研究了該區不同類型的構造對鉛鋅銅金多金屬礦的有利控制作用。劃分了研究區Ⅳ級、Ⅴ級成礦遠景區,並優選了找礦靶區,提出了閩中地區下一步戰略性礦產遠景調查及找礦勘查具體部署的建議。以上成果對於弄清閩中新元古代成礦構造背景等基礎地質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對閩中及鄰區海底火山噴流沉積塊狀硫化物礦床的找尋具有實際意義。成果套用到閩中及鄰區的找礦勘查工作中,取得了顯著的找礦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