閤樂祠

閤樂祠

閤樂祠,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築面積1043平方米,擁有800平方米的健身廣場和500平方米的居民院落。是集重憶黨史、專題黨課等活動為一體的黨員幹部教育示範基地。閤樂祠同時也是沿灘區第一個地下黨支部-毛頭鋪黨支部的誕生地。

“閤樂祠”是“五省八廟”之禹皇宮的一部分。清鹹豐年間,湖南籍林氏家族商人,花費三年時間修建了“禹皇宮”,用來供奉家族信仰的神靈。後來,由於生意越做越大,在“禹皇宮”的基礎上,修建了附屬設施——同鄉會館,意寓“永安各祠堂會館聚會娛樂之用”,故稱“閤樂祠”,取歡聚共樂之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閤樂祠
  • 地理位置:自貢市沿灘區永安鎮
  • 所處時代:清代
  • 占地面積:1043 m
  • 開放時間:全天
  • 類型:祠堂建築
外觀形態,建築布局,規模體量,文化特色,保護措施,價值意義,

外觀形態

閤樂祠位於自貢市沿灘區永安鎮鰲頭鋪社區下車站旁,坐東南向西北。閤樂祠系湖南籍客商定居而建,是一處清代祠堂建築,始建於清鹹豐元年(1851),東西長約34.9米,南北寬約40.2米,建築占地面積1403平方米。

建築布局

整體建築結構可分為一軸兩進,呈兩重四合院疊加建築布局,為磚木結構,抬梁、穿斗式混合梁架,小青瓦屋面,懸山式屋頂。共有三座殿堂和左右廂房呈對稱性分布,從大門至正殿呈梯級分布,獻技樓與中殿之間有露天壩1個,正殿與左右廂房之間各有1個小天井相隔,過廳兩側有喚魚池。前殿面闊7間32.9米,進深8.4米。中廳面闊5間21.8米,進深6.5米。左右廂房各面闊5間21.4米,進深6.3米。正殿面闊5間22.5米,進深6.9米。
川南地區建築中天井往往具有通風、排濕、採光、排水、綠化、晾衣等多種功能,將庭院、敞口廳堂及走廊等空間連成一片,使這種比較封閉的院落自成一體,作為生活單元而獨立,又互為一體成為莊園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存在。閤樂祠內有多種形態的天井,透過天井看出去,漂亮的飛檐翹角也變得更加立體,讓人在交錯遞進而形成的光影變化中找到自然的和諧。

規模體量

東西長約34.9米,南北寬約40.2米,建築占地面積1403平方米。

文化特色

為進一步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永安鎮立足毛頭鋪黨支部歷史,依託閤樂祠打造永安紅色文化陳列館,進一步發揮以文化人、紅色傳承的作用。
從閤樂祠大門進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還原歷史人物的青銅像,講述著革命火種發祥地、陸路鹽運第一鎮的由來。再往內深入,則通過初心啟程、光輝百年、魅力永安、先鋒廣場、獻技樓、文明書屋、文明院落等部分,將閤樂祠建設成為集重憶黨史、專題黨課、重溫入黨誓詞等活動為一體的黨員幹部教育基地,積極探索建設黨史黨性教育基地網上展館,通過開設專欄,以圖文、視頻、3D展館等方式展示館內全貌,更好地為民眾提供黨史教育、紅色文化傳承學習服務。

保護措施

1992年9月,“閤樂祠”被認定為沿灘區文物保護單位,對院內單位、居民住戶進行了搬遷。
1998年3月,成功升級為自貢市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被確定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價值意義

浮雕、石雕、木雕和灰雕遍布整個建築,有《三國演義》故事和唐、宋詩詞等20餘幅。閤樂祠具有重要的文物和歷史研究價值。
閤樂祠系湖南籍客商定居而建,是一處清代祠堂建築,始建於清鹹豐元年(1851),閤樂祠建築風格別具一格,鎏金裝飾琳琅滿目,具有重要的文物和歷史研究價值。
院內計有三國戲文、飛禽走獸、花卉山水等琳琅滿目的18幅詩畫、石刻,裝飾布局別具一格,石刻木雕刀法嫻熟,構圖嚴謹,詩情達意,人物形象立體感甚強,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對研究我市鹽業發展史,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具有重要意義,歷來受到有關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