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縣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是開縣人民政府發布的規範性檔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開縣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
- 語種:中文
- 類別:規範性檔案
- 主管單位:開縣人民政府
過去一年,是開縣有效應對複雜局面、戰勝各種困難挑戰、取得重要發展成就的一年。全縣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堅強領導下,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市委四屆三次全會、縣第十三屆二次黨代會精神,全力以赴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較好完成了縣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年度任務。全縣生產總值達到265.5億元,比上年增長13.8%。地方財政收入達到31.6億元,增長26.5%,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32.7%。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56億元,增長25.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08.5億元,增長13.9%。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達到20078元、8238元,分別增長10.1%、13.3%。在巨觀經濟成長放緩的大背景下,開縣實現了經濟增速和質量效益同步提升。
一年來,我們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順應形勢發展,回應人民期盼,著力推進了最緊迫、最關鍵的六項工作:
(一)更加注重科學調度,推動經濟成長。面對錯綜複雜的巨觀環境,堅持穩中求進,樹立底線思維,定期研判經濟形勢,強化經濟運行監測調度,有序推出釋放內需潛力、提高招商實效、最佳化產業結構、改善融資環境等一攬子政策措施。實施重點項目175個,建設一批基礎設施、城鎮開發、產業發展、生態環保、社會事業等重大項目,為經濟成長、結構調整、財稅增收、民生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撐。新培育限額以上商貿企業43家,實施汽車惠農、家電惠民等消費促進政策,成功舉辦渝川陝鄂商品交易會、服裝節、濱湖美食節等行銷活動,強化產品質量和物價監管,激活了城鄉消費。全面落實各項優惠政策,推進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取消、免徵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47項。爭取中央和市級補助資金52.4億元,新增金融機構融資53億元,獲市政府批准征地3897畝,加強能源和用工調度,有效緩解了經濟發展要素制約。
(二)更加注重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以集約發展、轉型升級為主攻方向,加快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7.3∶49.5∶33.2。
工業集群效應初顯。圍繞全市五大功能區戰略,以開放眼光最佳化產業布局,主動對接“萬開雲”經濟板塊,啟動浦里工業園區發展規劃。堅持園城融合、產城互動,推動“一區三園”建設全面發力。趙家園功能配套更加完善,新區拓展有力推進,承載能力明顯增強。臨江園、臨港園完成征地拆遷2.5平方公里、場平2500畝,局部滿足企業入駐條件。園區面積達到10.5平方公里,入駐企業80戶,園區工業集中度達到67.1%。著力培育能源、新型建材、食品醫藥、紡織服裝、智慧型小家電、天然氣綜合利用六大產業集群,千能機械、千一電器等28個項目開工建設,科旺油脂、天御玻璃等17個項目竣工投產,川東北天然氣、斗星動力等11個項目加快推進,特色鮮明、多業支撐的格局基本形成。規模以上企業達到83戶,其中產值超億元的企業31戶。工業總產值達到300億元,增長23.1%,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43.6%。工業發展質量明顯提升,規模以上企業利潤增長37%,新產品產值達到45.2億元。
現代農業提質增效。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財政“三農”支出達到10.9億元,增長36.5%。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業,紮實推進市、縣、鄉鎮三級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農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糧食產量達到59.8萬噸,生豬、家禽、蔬菜等傳統產業增量提質,柑橘、中藥材、山羊、生態魚、肉兔等特色產業快速成長。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累計發展縣級以上龍頭企業85家、專業合作社1385個、專業大戶2870戶、社會化服務組織158個,農業組織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水平明顯提升。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29%。加強農商對接、網路促銷和社區直銷,建成農產品銷售市場152個、縣外農產品直銷點45個,建立訂單農業基地35萬畝,主要農產品順產順銷、價格平穩。精心培育特色知名品牌,新增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誌農產品26個。
第三產業提檔升級。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哈爾濱銀行、西南證券入駐開縣,各類金融機構達到37家。銀行存貸款餘額分別達到346.3億元、144.5億元,存貸比提高到41.7%。產業金融、小微金融、農村金融、消費金融快速發展,股份轉讓系統掛牌企業達到3家,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力度加大。產品展示中心對外開放,成為推動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平台。電子商務開始起步。做大做強生活性服務業。加速打造“百億商圈”, 安康商圈入選重慶十大“我最愛逛商圈”,東、西部片區商業中心初具形象,7天連鎖酒店等知名企業入駐開縣,商業業態更加豐富。建成鄉鎮綜合超市57個、村級便民店420個,農村商貿網路日趨完善。高起點規劃建設漢豐湖、雪寶山等重點旅遊景區,“濱湖城市一日游”、“周末游”等納入三峽特色旅遊線路。出台鄉村旅遊發展扶持政策,生態休閒、避暑養生等特色旅遊持續活躍。接待遊客180.3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7.8億元。
(三)更加注重城鄉統籌,推進開發建設。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高效能管理,推動縣城、集鎮和農村協調發展,城鄉面貌明顯改觀。
城鎮功能品質明顯提升。啟動城鄉總體規劃編制,縣城、小城市和重點小城鎮聯動發展的城鎮體系初步形成。城鎮建成區達到75平方公里,城鎮化率提高到41.06%。強力推進縣城拓展和功能開發,北部新區、紅光片區啟動建設,東、西部新區日漸成型,環湖開發上檔升級,建成區達到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萬。石龍船大橋至東河大橋濱湖路和尋盛橋建成通車,東部新區開州大道延伸段基本完工,開達高速公路、北環路升級改造、開州港綜合項目、南山旅遊公路環線進展順利,城市交通路網更加完善。移民檔案館基本建成,二、三級地下管網和新一輪人行道改造有序推進。濱湖景觀生態修復全面展開,建成防洪護岸20公里、濱湖公園175萬平方米。明鏡石公園基本建成,漢豐湖國家濕地公園加快建設,文峰島等一批文化修復項目啟動實施。城市功能不斷完備,品質明顯提升,彰顯出青山環抱、綠水環繞、山水交融的獨特魅力。郭家等重點集鎮提檔升級,一批精品小區形象初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加快完善。國家衛生縣城通過驗收,國家文明縣城創建紮實開展,違法建設、土地非法交易、車輛非法營運、城區道路交通秩序、漢豐湖水上秩序等專項整治有力有效,城鎮管理水平顯著提高。
城鄉基礎條件不斷改善。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掀起新高潮,一批打基礎、增後勁、利長遠的重大項目相繼建成。萬開、開達、開城高速公路納入國家高速路網規劃,近300公里省縣道升格為國道,硬化農村公路210公里,行政村通暢率提高到65%,對外大開放、對內大循環的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興建各類水利工程4270處,銷號小(二)型病險水庫32座,新解決10萬人飲水安全問題。整治山坪塘890口,新增改善灌面9萬畝,整治城鎮堤防16公里,治理水土流失15平方公里,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4.5萬畝,農村基礎設施長效管理機制基本建立。新增電力裝機1.4萬千瓦,主幹電網建設和農村電網改造加快推進。結合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累計啟動建設美麗鄉村點209個,主體完工156個,搬遷入住5329戶。建設巴渝新居3255戶,改造農村危房7089戶。
三峽後續工作成效顯著。最佳化完善後續規劃,完成後續項目申報156個,獲得上級批覆項目139個。全年實施項目86個,完工31個,完成投資25.7億元,建成一批產業項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庫區發展明顯提速。完成移民培訓基地建設,加大職業教育和就業培訓力度,一大批移民成功創業就業。積極解決移民當前困難和長遠發展問題,民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推進地質災害治理,實施臨水危房避險搬遷,強化蓄、退水期間安全監測與防範,保障了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四)更加注重生態環保,建設美麗開縣。強力推進節能減排,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和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圓滿完成。紮實開展“碧水、藍天、綠地、田園、寧靜”五大環保行動,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面普查污染源,科學編制漢豐湖流域、鯉魚塘水庫和次級河流水環境保護方案,建立“河長制”,實施綜合治理。建成鄉鎮污水處理廠24個,垃圾無害化處置體系覆蓋所有鄉鎮街道。劃定漢豐湖、澎溪河流域畜禽養殖禁養區和限養區,全面完成縣城43個排污口整治,重點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完成鯉魚塘水庫一、二級保護區環境綜合整治,啟動紫水、麻柳場鎮雨污分流工程,紮實推進庫周人口減載和生態屏障建設。漢豐湖、鯉魚塘水庫和江里、東里、浦里三條河流水質總體保持Ⅲ類。加強縣城周邊“四面山”保護。縣城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331天,創監測以來最高紀錄。新增造林10.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5%。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6%,人均公園綠地達到15平方米。完成10個行政村環境連片整治,新建農村沼氣池3000口,衛生改廁7000戶。投入資金6860萬元,深化鎮鄉環境綜合整治,新增垃圾桶6700餘個、垃圾池620餘個,拆除雨棚4.1萬平方米,清理河道205公里,“治髒、治亂、治水”成效明顯。大力整治噪聲污染,聲環境質量全面達標。
(五)更加注重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動力。務實推進財稅體制改革,有效防控債務風險,政府性債務被市政府確定為“綠色”範疇。完善非公有制經濟扶持體系,新增市場主體9200餘戶。加快人口梯度轉移,農轉城1.6萬人、農遷農8600人。農村新型股份合作社達到278個,帶動規模經營土地53萬畝。鼓勵城市資源下鄉,新增下鄉創業1253戶。生產地票1.8萬畝,驗收地票6500畝。深化農村金融創新,“三權”抵押融資達到35.2億元。落實擴權強鎮改革措施,鄉鎮街道發展活力不斷增強。出台加強文化建設的《決定》和8個配套措施,推動文化領域改革。建立格線化、精細化的社區管理機制,創建市級和諧示範社區6個。實施更加主動的開放戰略,開放型經濟水平進一步提升。千能機械等7個投資超億元的項目落戶開縣,實際利用內資170.6億元,增長16.9%。對外貿易實現新突破,成功創建“供港活大豬市級質量安全示範區”,進出口總額達到2928萬美元;出口結構明顯最佳化,生產型企業出口占比達到99%。
(六)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增進民生福祉。將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緊密結合,共建共享美好家園,使發展成果惠及千家萬戶。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教育綜合改革卓有成效,統籌城鄉教育經驗獲教育部肯定,村校管理經驗被新華社內參刊載。高考重本上線1125人,躋身全市區縣前列。國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階段學校比例達到96%。職業教育辦出區域特色。化解教育債務4.29億元,建成文峰、趙家幼稚園和漢豐七校、九校,新改建幼稚園27所,啟動建設中國小校2所,新增農村寄宿制學校16所。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畫惠及13.7萬人,9萬留守兒童享受政策照顧,教育資助、教育慈善惠及16.7萬人次。獲國家專利293項,新增市級以上科技成果15項。引進各類人才1000餘名。公共衛生服務水平明顯提升,食品安全事故和傳染病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99.7%。建成“三甲”醫院1所、“二甲”醫院2所、“一甲”醫院13所,鄉鎮衛生院、行政村衛生室建設全部實現標準化;基本藥物制度全面落實,藥價平均下降30%,民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較好解決。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計生民生工程惠及14.7萬人次。人均體育場地達到1.4平方米,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國民體質抽樣合格率提高到92%。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建設,文化惠民工程惠及450餘萬人次,以“開州大舞台”為標誌的民眾文化活動蓬勃開展,“快樂星期六—農民工子女免費才藝培訓”獲文化部表彰。劉帥故居被評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面推進安全標準化創建,深化重點領域專項整治,安全生產形勢持續向好。紮實開展幹部下訪和信訪穩定“三無”創建,一批積案難案得到妥善化解。不斷健全治安防控體系,強化基層基礎建設,嚴厲打擊違法犯罪,民眾安全感進一步增強。建成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台,災害防禦能力有新提升。
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大力促進創業就業,發放小額擔保貸款5.2億元,扶持5968人自主創業,帶動就業2.4萬人;指導幫助7685人就業再就業。城鎮新增就業2245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下降為3%。城鄉居民養老、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達到90%、95.3%,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城鄉居民醫保待遇穩步提高。五大保險累計參保人次達到246.4萬,發放各類保險待遇20.3億元。高山生態扶貧搬遷1.1萬人,22個貧困村整村扶貧通過驗收,減少貧困人口2.5萬人。城鄉低保應保盡保。發放民政惠民資金4.3億元,惠及民眾50餘萬人次。醫療救助困難民眾21.8萬人次、6500餘萬元。減免困難民眾電視收視維護費203萬元。改造鄉鎮敬老院9所,新建居家養老日間照料所10個,民營養老服務機構床位達到2200張。著力解決困難民眾、教師、醫生住房問題,建成保障性住房45.5萬平方米,在建31.5萬平方米,規模、進度位居全市前列,公租房配租正式啟動。
過去一年,我們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創新行政管理方式,政府自身建設邁上新台階。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嚴格執行縣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自覺接受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主動接受縣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完善“三大公共服務平台”運行機制,嚴厲打擊建設領域招投標違法行為,減少行政審批項目8項。拓展政務公開渠道,擴大公開範圍,政府工作透明度進一步增強。堅決執行中央八項規定,深入開展“轉變作風、強化學習”活動,改進調查研究,清理文山會海,強化正風肅紀,提升服務效能,發展環境不斷最佳化。加強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保持了清正廉潔的良好形象。雙擁共建活動、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取得新成效,統計、審計、普法、婦女兒童、殘疾人、民族宗教、外事、僑台、保密、消防等工作都取得新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