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源古城

門源古城

門源古城位於門源縣境中部,縣城東南,高踞浩門河北岸的一塊台地上。隔河與照壁山相望,東、西臨古城東路與古城西路,北今為房舍建築物,距東關街二百米,習稱古城。

2013年5月國務院公布門源古城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門源古城
  • 所屬年代:1099年
  • 保護批次: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所處時代:宋
  • 所屬國家:中國
  • 東西長:約360米
  • 南北寬:約300米
簡介,古城舊址,回族自治縣,

簡介


目前城內無任何建築物。舊時房舍早已蕩然無存,唯破碎瓦片俯拾即是。根據《西寧府新志、地理、山川》及《大通縣誌、建置沿革》記載,門源古城建於宋代,被命名為大通城,浩門河並因城名而改為大通河員拳晚,具體築城年代當在1099年宋軍收復河湟地區至1125年西煮船束檔夏攻占門源期間。關於古城被毀的原因,民間有駱駝客屠城的傳說。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城牆西北角豎有青海省人民政府的石刻保護標誌。

古城舊址

門源縣城叫浩門鎮,以回、藏、漢三大民族為主。縣城邊上有一個地方叫古城,據說是以前該鎮的舊址,曾有600人住在裡面。 與其說這是一個舊址,不如說這是一片草地。三個牧羊人百無聊賴地坐在那兒,三群羊悠然自得地啃著草兒。艱船套在這寬闊得就像一個足球場的草坪上,唯一有一點古城跡象的便是四周留下的高高的、斷斷續續的土墩。它的西邊有一個用水泥砌成的看台,據說每年的油菜花節的開幕式就是在這兒舉行的。第二天早上我再到這兒時,不見了牧羊人,取而代之的是幾個學生哥模樣的人,他們正在大聲晨讀,想必他們是想借祖先的護佑為學業加油!

回族自治縣

源回族自治縣位於中國青海省東北部,屬海北藏族自治州管轄。距省會西寧150千米,距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府駐地海晏縣250千米。北負祁連山脈,南依達坂山。面積6902平方千米。2004年總人口15萬人,少數民族占51.82%。有回、漢、藏、土、蒙古、撒拉等民族,1929 年設門源縣,1953年成立門源回族自治區,1955年改門源回族自治縣。地形複雜,平均海拔2866米,山、、台、丘、溝、谷、川、灘兼有。屬高原亞寒帶氣候,1月均溫-13.4℃,7月均溫11.9℃,極端最低氣溫-30.6℃估道,最高氣溫24.5℃。年均降水量520毫米。有水資源21.43億立方米。有煤、銅、金、鐵、欠挨趨鉛、鋅及稀有金屬等16種礦產資源。尤以煤分布廣,探明儲量 5500 余萬噸。農牧產品有油菜籽、青稞、小麥、墓辣少馬鈴薯、浩門馬、氂牛。 縣人民政府駐浩門鎮,郵編:810300。代碼:632221。區號:0970。拼音:體陵肯凳Menyuan Huizu Zizhixian。
門源古城
地處祁連山系東端,地形複雜,高差懸殊。北部祁連山麓群峰聳立,南部達板山高拔陡峻,大通河谷地較平坦。大通河自西向東流徑全境,寧纏河、老虎溝河、討拉河等28條大小河流匯入大通河。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年均溫-5℃,年降水量518毫米。
門源回族自治縣轄4個鎮、7個鄉、1個民族鄉:浩門鎮青石咀鎮泉口鎮東川鎮皇城蒙古族鄉蘇吉灘鄉、北山鄉、西灘鄉、麻蓮鄉、陰田鄉、仙米鄉、珠固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