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麥6789

長麥6789是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穀子研究所以中國農科院引進材料P236(19)為母本,以新培育的自主創新的中間材料長治02-6502為父本進行雜交培育而成的小麥品種。

長麥6789幼苗半直立,葉片細長,葉色深綠,抗倒性強。穗色(成熟期)白色、長芒、芒白色、殼白色。一般穗數675萬/公頃,穗粒數35.5個,千粒重40克,籽粒容重771克/升,中感葉鏽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麥6789
  • 選育單位: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穀子研究所
  • 審定編號:晉審麥20170009
  • 作物名稱:小麥
  • 親本來源:P236(19)/長治02-6502
選育過程,材料選擇,具體過程,特徵特性,產量表現,適種區域,栽培技術,播前準備,精細整地培肥地力,播種,冬前管理,春季管理,收穫,

選育過程

材料選擇

選擇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穀子研究所於1999年以從中國農科院引進的材料P236(19)為母本,新培育的自主創新材料長治02-6502為父本進行雜交。雙親突出的特點主要如下:母本P236(19)綜合性狀好,分櫱能力強,成穗率高,矮桿抗倒,抗病,早熟;缺點是不抗青乾,後期灌漿速度慢。父本長治02-6502在綜合性狀好的基礎上,突出優點是灌漿快、落黃好;缺點是抗倒性差,較晚熟,二者性狀互補且遺傳力強,通過有性雜交,經9年系譜選擇選育成長麥6789。
長麥6789

具體過程

於2004年秋點播F0雜交種子,行號為2005-178,F1表現性狀整齊一致,生長繁茂,長芒,選穗混脫,被列為優良組合;F2種植5行,200粒種子,表現分離,株高、熟期、粒色、株型等差異大,田間根據目標性狀選留3株,株系號為2006-1277;F3按單株繼續點播為株系,株系號為2007-2897,繼續分離,繼續選擇,當年表現抗凍、對條銹免疫。加大對株高、越冬性、抗病性、分櫱成穗、株型等選擇壓,選留符合育種目標單株3株;F4點播為株系,株系號為2008-3064,分離趨勢下降,表現分櫱能力強、多花多實、株葉型結構好,重點突出豐產性、結實性、飽滿度,田間及室內考種選留1株;F5將單株種成株系,株系號為2009-4049,繼續優中選優,田間及室內考種選擇1株;F6將單株種成1個株系,株系號為2010-5084,繼續優中選優,田間及室內考種選擇3株;F7將單株種成1個株系,株系號為2011-4387,繼續優中選優,田間及室內考種選擇3株;F8將單株種成1個株系,株系號為2012-6789,性狀表現基本一致,出圃進行鑑定,經田間產量及抗性鑑定,綜合性狀表現突出。後經鑑定、品比試驗顯示綜合性狀均優於對照。2017年通過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晉審麥20170009。

特徵特性

  • 農藝特徵:長麥6789幼苗半直立,葉片細長,葉色深綠。株高80厘米,株型緊湊,莖稈彈性好,抗倒性強。莖葉蠟質,旗葉直立,穗層整齊,熟相好。穗型長方型,穗長6.8厘米,穗色(成熟期)白色、長芒、芒白色、殼白色。護穎卵形,穎肩斜肩,穎嘴中彎,小穗密度中。籽粒長圓、紅色、硬粒、飽滿。一般穗數675萬/公頃,穗粒數35.5個,千粒重40克。
  • 抗性:長麥6789抗冬春凍害強,節水耐旱,抗青乾,灌漿快落黃好。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通過接菌鑑定,2014—2015年輕感條鏽病,中感葉鏽病,中感白粉病;2015—2016年中抗條鏽病,中感葉鏽病,中感白粉病。2016—2017年中感條鏽病,中感葉鏽病,中感白粉病。
  • 品質特性:2017年農業部穀物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分析顯示,長麥6789籽粒容重771克/升,粗蛋白(乾基)13.32%,濕麵筋30.2%,吸水量605毫升/千克,麵團形成時間2.4分鐘,穩定時間1.2分鐘,弱化度179F.U,粉質質量指數30毫米。

產量表現

2013年參加所內水地鑑定試驗,平均產量5670.0千克/公頃,比相鄰對照長4738增產17.9%;2014參加所內水地品比試驗,平均產量8145.0千克/公頃,比相鄰對照長4738增產10.44%。
區域試驗。2015年平均產量8001.0千克/公頃,比對照長中麥175平均產量7456.5千克/公頃增產7.3%。2016年平均產量7444.5千克/公頃,比對照中麥175平均產量7158.0千克/公頃增產4.0%。2年共試13點次,10增3減,增產點次達76.9%。
2017年平均產量7537.5千克/公頃,比對照中麥175平均產量7011.0千克/公頃增產7.5%,6點6增,增產點次達100%。

適種區域

長麥6789適合在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麥區水地種植。

栽培技術

播前準備

  • 種子質量種子質量要求籽粒均勻飽滿,純度不低於99.0%,淨度不低於99.0%,發芽率不低於85%。
  • 種子處理:為防治小麥紅蜘蛛、蚜蟲、地下害蟲,種子需要進行包衣或拌種。預防地下害蟲,每50千克種子用200克/升的氯蟲苯甲醯胺50毫升,或40%辛硫磷乳油100克,對水3—4千克配成藥液,噴灑在麥種上,攪拌均勻後堆悶10小時,即可播種。預防小麥蚜蟲,可用60克/升吡蟲啉懸浮種衣劑60毫升加水3—4千克,拌麥種50千克。小麥全蝕病小麥腥黑穗病小麥白粉病小麥鏽病等病害發生區,可每50千克種子用25克/升咯菌腈懸浮種衣劑50毫升,或2%戊唑醇濕拌種劑50—100克,對水2.5—5.0千克拌種。

精細整地培肥地力

  • 前茬作物收穫後,將秸稈粉碎,秸稈長度小於10厘米,立即深耕,深耕隨即耙耱做到土細疏鬆,上虛下實。未深翻(松)的麥田旋耕2遍,旋耕深度15厘米左右。小麥播種前旋耕整地;一年二作麥田只進行播前旋耕或免耕的地塊,間隔2—3年進行深耕或深松一次。
  • 在深耕整地前施入有機肥,2000—3000千克。播前一次性施入底肥,一般整地前施用純氮8—10千克、磷(P2O5)6—8千克作底肥,土壤速效鉀含量低於60毫克/千克地塊施7—10千克硫酸鉀。施用的肥料質量要符合中國相關標準的規定。

播種

一般中部晚熟冬麥區適宜播種期9月30日至10月5日。採用機械條播技術,行距18—22厘米左右,畝每公頃播量以187.5千克,晚播麥田酌情增加播量,一般每推遲1天每公頃增加播量7.5千克。一般播種深度3—5厘米,下種要均勻。

冬前管理

  • 查苗補種,確保苗全苗勻播種後10—15天應查苗,發現有漏播或遭地下害蟲而造成缺苗時應補種。補種應品種相同,最好浸種露白後播種,並適當增加播量。表墒差時,應先開溝撒種,順溝澆水,水下滲後覆土,最後踩踏,促進出苗。
  • 冬前病蟲草害防治出苗後注意防治地下害蟲、小麥蚜蟲、土蝗等,冬前化學除草應在小麥3—5葉期,雜草2—4葉期,平均氣溫10℃以上時進行。防除播娘蒿、薺菜、藜等闊葉雜草,每畝用40%唑草酮水分散粒劑4克左右,對水30—40千克噴霧;防除節節麥、野燕麥、雀麥草等禾本科雜草,每畝用3%世瑪油懸劑20—30毫升,加水25—30千克噴霧;冬前氣溫高,蚜蟲發生的地塊,每畝用4.5%高效氯氰菊酯防治蚜蟲,兼治灰飛虱、蝗蟲等。
  • 澆越冬水一般麥田冬前晝消夜凍時,澆灌冬水,每公頃灌水量600—750立方米。秸稈直接粉碎還田麥田,根據表層土壤墒情酌情提前澆灌冬水。

春季管理

  • 鋤劃鎮壓早春頂凌淺耙、鎮壓。小麥返青期前後,及時清壟劃鋤鎮壓。
  • 澆水追肥一般年份在起身拔節期澆春季第一水,抽穗揚花期澆春季第二水。特別乾旱年份在揚花後10—15天補澆第三水。每次每公頃灌水量600立方米。結合澆春季第一水,追將小麥全生育期氮肥施用總量的1/3—1/2一次性追施,中等肥力麥田每畝施純氮3—5千克,高肥力麥田6—8千克。
  • 春季化學調控,防草、防蟲、防倒伏小麥起身拔節前,如果植株過旺生長,每畝用小麥力克矮大穗水劑(A+B)40毫升和15%多效唑可濕粉劑40克一起對水30—40千克噴施,既防治了倒伏,也顯著增加穗粒數。如果冬季未進行除草的麥田,可加除草劑一起噴施。
  • 預防晚霜凍害山西省冬春凍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發生,尤其以4月上中旬的晚霜凍(冷)害危害最大,一旦氣溫降至5℃以下,就可能造成幼穗受凍死亡或禿尖、缺位穗等,導致減產。根據天氣預報,寒潮來臨之前及時澆水預防低溫冷害或晚霜凍害。發生凍害或冷害的麥田要及時澆水施肥,噴施葉面肥、生長調節劑如天達-2116(壯苗靈)、蕓薹素內酯、力克矮大穗等,或採取熏煙預防和減輕低溫凍(冷)害的損失。
  • 生育後期“一噴三防”在小麥生育後期,“一噴三防”是關鍵的技術措施。葉面噴施肥料、殺菌(蟲)劑混合液,可以防早衰、病蟲害、防乾熱風、促進灌漿增加粒重,提高產量。在小麥揚花灌漿期,每畝用尿素1千克+磷酸二氫鉀100克+加10%吡蟲啉乳油10—15毫升,對水35—50千克,葉面噴施。
  • 田間噴霧應在無露水情況下進行,一般在上午10點至下午5點進行,並嚴格遵守農藥使用操作規程,以免藥害和中毒事件發生。噴施後6小時內遇降雨應補噴,最好確保24小時內無降雨,否則會影響效果。

收穫

麥蠟熟末期是機械收穫的最佳時期,應及時脫粒、晾曬,防止遇雨和潮濕霉爛,確保顆粒歸倉。防止失時收穫引起田間發芽,造成損失。籽粒曬乾入庫時水分不能高出13%,倉貯要防蟲蛀和霉變。留種田要去雜去劣,單收、單打、單曬、單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