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須卷盔鮫

長須卷盔鮫,體粗壯,吻廣圓,短而平扁,棘鮫科魚類。以底棲魚類及無脊椎動物為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須卷盔鮫
  • 拉丁學名:Notorynchus cepedianus
  • :動物界
  • :脊椎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物種簡介,參考文獻,形態特徵,棲所生態,地理分布,漁業利用,

物種簡介

長須卷盔鮫
長須卷盔鮫
學名:Cirrhigaleusbarbifer
命名者:Tanaka,1912
中文名:長須卷盔鮫
科中文名:棘鮫科
中國大陸名:長須卷盔鯊
俗名:棘沙、刺鯊、沙魚、長須棘鮫
科號科名:F034Squalidae
模式種產地:SoutheasternHonshu,Japan
最大體長:126cm
英文俗名:Mandarindogfish;Mandarinshark
長須卷盔鮫
長須卷盔鮫
瀕危狀態:瀕危狀態
世界分布: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東部、東北部
棲息深度:140-650公尺
棲息環境: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同種異名:Phaenopogonbarbulifer
經濟性:否
食用魚類:否
觀賞魚類:否

參考文獻

台灣魚類志(沈等,1993);李柏峰(2003)碩士論文;中國動物志-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2001);FAOSpeciesCatalogue,Vol.4SharksoftheworldGarrick,J.A.F.etc.1971Compagno,L.J.V.1984Compagno,L.J.V.1984沈世傑編Shih-ChiehShened.1993Last,P.R.etc.1994朱元鼎,孟慶聞等編2001李柏鋒2003

形態特徵

體粗壯;吻廣圓,短而平扁,吻長小於1/3頭長,遠短於口裂到胸鰭起點之距離;前鼻瓣延長為肉質鼻須,末端細尖,向後延伸至口裂;口前吻長為鼻孔間距的1.8倍;眼橢圓形,無瞬膜和瞬褶,眼徑稍小於吻長;具唇褶;上下顎齒形相似,扁長形,似刀片狀,側緣相互重疊,具一傾斜齒尖,上顎齒稍小於下顎齒,齒緣光滑,齒式26-27/22-26;噴水孔大,為眼徑的2/5,橢圓形,位眼後上方;鰓裂幾乎等大等距離;皮膚粗糙,盾鱗大。兩背鰭同型,幾乎等大,前端均具長而粗之硬棘,兩棘均無溝痕,鰭高大於基底長;第一背鰭起點位於胸鰭后角稍後方,基底末端則遠在腹鰭起點之前,距胸鰭較距腹鰭為近,上角尖,後緣凹入,后角稍延長;第二背鰭約與腹鰭后角相對,硬棘長大於第一背鰭硬棘長;尾柄有側脊而無尾前凹窪;胸鰭后角鈍圓;尾鰭寬短,上葉發達無缺刻,大於下葉,下葉與上葉相連,成一寬圓形後緣;腹鰭起點距第二背鰭較距第一背鰭為近,前後緣連續呈半圓弧形;胸鰭大於第一背鰭,後緣稍凹入。身體背部灰褐色,腹部白色,各鰭具明顯白色邊緣。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水深140-650公尺大陸棚近底層水域,在紐西蘭較常見。以底棲魚類及無脊椎動物為食。卵胎生,每產10子(每側子宮有5子)。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日本至紐西蘭海域。台灣分布於東北部及東部海域。

漁業利用

較少見魚種,不被商業利用,但此魚含高量之角鯊烯,值得利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