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物集:華翰品墨1

長物集:華翰品墨1

《長物集:華翰品墨1》是2014年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羅久芳、 高艷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物集:華翰品墨1
  • 作者:羅久芳 高艷華
  • 出版社:北方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8月1日
  • 頁數:226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31733157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媒體推薦,

內容簡介

信札花箋之美近年來廣泛受到關注,尤其是花箋上的書法之美更加令人讚嘆,花箋書法以其書寫者的書法底蘊及書寫字型的隨意,發乎情而止於書,表達出非凡的流暢與力道,是無意為之的“小品”,更是才情與性情的雙重記載。本書從書法與花箋欣賞的角度收錄作品,是臨池學書的珍貴範本和研究花箋及書法歷史的寶貴資料,也可作為收藏家們收藏的依據。不僅如此,此書還承載了巨大的信息容量,在題材上也幾乎無所不包,是研究書寫民國人物生平經歷和當時社會精神風貌的珍貴文獻。
明清至民國的數百年間,信箋製作繁榮至極。坊間的十竹齋、朵雲軒、榮寶齋等等都是制箋名家,這些信箋玲瓏纖巧,典雅古樸,刻畫精美,染色砑光,餖版拱花,制工考究。如果能收到使用這樣信箋書寫的信札,無論任何人都會滿心歡喜,讚嘆不已,華翰一詞就是對這種心境的最好描述。
收藏欣賞名家的墨跡,尤其是把玩那些書寫在優美華麗紙箋上,突顯書者靈動飄逸書風的信箋早就被視為雅玩。鄭逸梅先生曾收藏前至明朝王守仁,後至近代名流的信札近萬通,並著書多卷,傳後世,存墨韻。王樹村先生則收藏花箋數千件,雅致精絕,亦著有專著,後世流芳。品讀前人墨跡,體味文脈風骨,賞析華麗紙箋,感悟歲月傳承。這就是《華翰品墨》的由來。
晴窗案頭,翠竹蔭里,沏一壺香茗,焚一爐梵香,展讀一通前人書札。那墨跡真性灑脫,那花箋秀美輕盈,品味著前人的文墨風采、磊落襟懷。一時間時空靜止,在茶香梵煙中,純淨心靈,忘卻俗憂。
如果機緣不遇,不能一睹真跡,讓我們翻開這本《華翰品墨》,那舊時名家的文采與率真,那塵封百年的筆墨與紙箋,追思懷古之風無不撲面而來,亦能滌心,亦能忘憂。正如宋人葉適詩云:“今日觀來翰,如親見古人”。

圖書目錄

總序001
序言001
引子002
圖版與釋文005
吳敬恆書札墨跡(二通)006
張元濟書札墨跡(三通)010
蔡元培書札墨跡018
于右任書札墨跡020
陳獨秀書札墨跡(二通)026
朱希祖書札墨跡030
譚延闓書札墨跡(二通)032
劉大白書札墨跡038
章士釗書札墨跡040
馬衡書札墨跡042
李煜瀛書札墨跡046
陳樹人書札墨跡048
蔣夢麟書札墨跡(二通)050
任鴻雋書札墨跡(三通)054
金毓黻書札墨跡(二通)062
丁文江書札墨跡068
黃子通書札墨跡072
陶孟和書札墨跡076
葉楚傖書札墨跡078
王星拱書札墨跡080
王雲五書札墨跡082
胡光煒書札墨跡084
周鯁生書札墨跡086
翁文灝書札墨跡088
陳衡哲書札墨跡090
竺可楨書札墨跡094
陳寅恪書札墨跡098
劉復書札墨跡104
胡適書札墨跡106
饒毓泰書札墨跡110
王世傑書札墨跡114
朱紹良書札墨跡120
孫本文書札墨跡122
楊銓書札墨跡126
白崇禧書札墨跡132
顧頡剛書札墨跡136
袁昌英書札墨跡140
蕭瑜書札墨跡144
馮友蘭書札墨跡146
傅作義書札墨跡148
董作賓書札墨跡(三通)150
徐悲鴻書札墨跡156
傅斯年書札墨跡158
沈剛伯書札墨跡160
李濟書札墨跡162
陳源書札墨跡164
羅家倫書札墨跡(三通)168
歐陽翥書札墨跡(二通)178
樊際昌書札墨跡182
方東美書札墨跡184
張大千書札墨跡(三通)186
莊嚴書札墨跡194
凌叔華書札墨跡196
張書旂書札墨跡198
臺靜農書札墨跡200
葉公超書札墨跡204
錢锺書書札墨跡(三通)206
謝稚柳書札墨跡216
附書者小傳223

作者簡介

羅久芳:浙江紹興人,前清華大學和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之女。1934年生於南京長於重慶,1948年出國留學,在印度和澳大利亞念完高中,1955年悉尼大學文科畢業,同年入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院,主修近代史。1956年獲碩士學位,1958年獲博士候選人資格,曾任密大中文系助教,華盛頓大學遠東學院研究助理,1977年任職於州立西雅圖中央社區學院,講授英語及中國歷史課程。 高艷華:百花文藝出版社資深編輯,編審,一直從事文學藝術類圖書策劃與出版。著有《憶舊》《散落的珍珠》《樂山紀念冊》等圖書。近年主編一系列書法墨跡收藏類圖書。

媒體推薦

書畫藝術是中國國粹,是中華民族得以延續的文化血脈。近百年中國跌宕起伏的歲月中,很多時代風雲人物,留下了他們豐富的書法繪畫作品,而書札尺牘則是眾多書畫作品中的奇葩。《華翰品墨》收錄的墨跡足以使得當代讀者在欣賞、研究、體會他們書法墨跡藝術的同時,從多個角度印證和求索社會的精神風貌和時代風雲。本書收入民國時名家的傑作,可作為研究他們足跡及思想文化傳承的補充。每一通書札,幾乎沒有一個作者是為了純粹展示書法而動墨,這樣天然成趣的墨跡渾厚而灑脫,自然而平實。當年很多前輩也絕不會想到他們私下之間的通信、他們的日記、他們的記錄半個多世紀後會公開亮相,這正是本書的價值所在。讀者在欣賞他們墨寶的同時,會更加了解到文化傳承的光榮與責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