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湖村(湖北宜昌市夷陵區鴉鵲嶺鎮長湖村)

長湖村(湖北宜昌市夷陵區鴉鵲嶺鎮長湖村)

長湖村位於鴉鵲嶺鎮西南邊垂,東南與枝江市安福寺鎮火山口村/廖家林村接壤,西與宜昌市猇亭區黃龍寺居委會毗鄰,北與長壽村、牧童村相接,地處江漢平原尾端,長,梅黃路、楊新路貫通一區兩鎮,有較強的區位優勢。江中上游丘陵地帶,漢宜高速公路途經本村,全長4.37公里,緊靠三峽國際機場,占地480餘畝,葛洲壩——上海輸電線路經過本村,距離長江、三一八國道5公里,梅黃路、楊新路貫通一區兩鎮,有較強的區位優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湖村
  • 地址:湖北宜昌市夷陵區鴉鵲嶺鎮
  • 海拔:168米
  • 居民:808戶
地理環境,歷史沿革,榮譽獎勵,政績工程,

地理環境

長湖村位於海拔168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質以紅黃壤粘土為主,土層深厚,酸鹼度適宜。漢宜高速公路途經本村,全長4.37公里,緊靠三峽國際機場,占地480餘畝,葛洲壩——上海輸電線路經過本村,距離長江、三一八國道5公里,梅黃路、楊新路貫通一區兩鎮,有較強的區位優勢。
長湖村

歷史沿革

解放前長湖村有一腳踏三縣之說,南與枝江交界,西與宜都毗鄰,屬宜昌府東湖縣高前鄉、第七十八保,所轄10個甲。新中國成立後廢除保甲制,1949年臘月成立大黃、長湖自然村。1951年定為一個農會。1955年更名為大黃大隊,長湖大隊。1966年5月聯合大隊5個生產隊與長湖大隊合併,共22個生產隊。1981年3月從長湖大隊分出9個生產隊,成立紫荊樹大隊。1984年將大隊改為村。2003年3月,村級規模調整,大黃、長湖合併為一個村,定名長湖村,25個小組合併為4個村民小組。
村委會駐地長湖沁水彎崗上,距離鎮人民政府15公里。全村808戶,2678人,勞動力1189個,版土面積14.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674畝,其中:水田2971畝,旱田703畝,林地3000畝,柑桔5000畝,茶葉1500畝,落葉果樹500畝。2005年經濟總收入3261萬元,比1979年326萬元增長10倍,人平純收入3811萬元,比1979年的65元增長60倍,糧食總產3017噸,油料369噸,生豬育肥4860頭,柑桔總產1404噸,茶葉95噸,企業產值3000萬元。二、三產業占總收入的4.59%。

榮譽獎勵

村“兩委”班子按照“改善綜合環境,提高服務水平,立足發展創新,推進三個文明”的工作指導思想,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夯實了堅定基礎,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多次受到了宜昌縣委、夷陵區委的表彰,被鎮委定為帶頭村。2005年被評為宜昌市先進黨支部,受到了宜昌市委的通報表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指引下,經歷了多次改革。1998年對土地實行了承包30年不變,讓農民吃上定心丸。2005年元月夷陵區委、區政府組織全區12個鄉鎮農辦主任、經管站長、區鎮下派幹部共50多人,依法完善二輪土地延包試點,配合村組經過30天的工作完成了全村795戶土地二輪延包。簽字率100%,經市、區領導抽查,民眾滿意率達100%,受到了省、市領導的高度評價。2005年稅費全部取消。國家對村每年補助7.2萬元,對農戶補貼14萬元,實行一卡通直接發到農民手中。

政績工程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生產條件改善,村容、村貌變化較大。1989年更治長湖河道2905米,舊 河灘改田117畝,架築橋3座,人行橋6座,綠化河道3000米。1998年至2000年大黃基本農田改造1000畝,治理河道2000米,配套U型渠3000米,總投資120萬元,自籌80萬元,國家扶助40萬元。2002年申報長湖農田整治項目,2005年國土資源部批准,授權夷陵區土管局負責實施,整治面積2400畝,投資370萬元,治理河道1500米,U型渠3萬米,形成了田成方,渠成網,路相通。興修維修村組公路105公里,確保了到組到戶晴雨通車。對嚴家徒坡小(二)型水庫進行了脫險加固,保證了汛期安全;因機場占地上下坡小(二)型水庫於1994年移地建庫,更名為大黃水庫,總投資70萬元,投勞2萬個,庫容39萬方;累計建小型水庫20座,興建維修堰塘205口。1982年自籌資金30萬元,架設1萬伏高壓線路2條1萬米,建配電室4台區,低壓線25條共14800米,戶戶通電。1992年架設高壓線路2條4000米,為村茶場、建材廠設專用變壓器2台,保證了企業用電。1997年投資30多萬元,開通了程控電話,裝機戶達95%。村廣播室從有線改為無線,裝機12台套,收聽覆蓋率100%。農業生產得到了較快發展,柑桔、茶葉形成了兩大支柱產業。村辦企業從無到有,民營企業蒸蒸日上,村辦紅磚廠年制磚1500萬塊,年創產值近300萬元,年上交村12萬元;五個茶葉加工廠服務於茶農,年加工量100噸,年銷售額500多萬元;柑桔打蠟廠,十里柑桔銷售長廊旺季繁忙;多台營運車輛常年忙於運輸,耕整收割大型農用機械、推土機、挖掘機共12台忙於服務農業生產;小超市、商店、打米粉碎、釀酒、餐飲、縫補、理髮等服務從業人員達185人,基本形成了農工商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生產格局。隨著村鎮規劃的分布實施,2個居民點的形成,農村城鎮化正在展現。村民居 住環境大有改善,85%的農戶住上了小洋樓、小別墅,配有衛生間、太陽能、彩電、機車、熱水器、飲水機、冰櫃普及農家,個別戶購置小轎車。教育、文化、衛生事業從借民房辦初小,1956年建大黃國小,1958年合併到長壽國小,1998年合併為長湖完全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均為100%,九年義務教育普及。村辦有文化技術學校,村民無文盲,民眾文體活動普及,民間樂隊常年活動在村民紅白事之中。村辦衛生室不斷鞏固加強,合村後建起了標準衛生室。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各項考核指標均為合格,符合政策生育率100%,人口出生率9.2‰,人口增長率1.3‰,“三查”服務率85%。文明創建、社會保障紮實開展,以各項活動為載體,廣泛開展雙文明戶、十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評定授星、授牌,開展致富能手、文明標兵爭先創優評比活動,每年進行科技培訓、普法學習,在村黨支部中認真開展了“雙帶”活動,爭創五好村黨支部,從多方面占領幹部民眾的思想文化陣地,樹立社會主義新風尚,反對抵制邪教,全面提高了村民的政治思想素質。社會保障工作,對7名孤寡老人實行集中供養,對32名特困人員實行了低保救助,村民的保險意識不斷增強,60%的戶購有各類保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