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清大街遺址群

大街遺址位於濟南市長清區孝里鎮大街和四街村西100米,東北距長清區政府駐地約27、西去黃河約4公里,東距齊長城源頭約400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清大街遺址群
  • 館藏地點:濟南市長清區孝里鎮大街
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濟平乾渠段建設中,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清區文物管理所聯合組隊對該遺址進行發掘。實際揭露面積1200多平方米,發現戰國、唐、宋元時期的灰坑、溝、陶窯、井等遺蹟190多個,獲取陶、瓷器等遺物數百件。
戰國遺蹟有灰坑20餘座、陶窯1座,多分布於發掘區的西部。灰坑形制以圓形、直壁、平底者居多,口徑一般1.2—1.6、深0.8—1.5米,少量橢圓形和不規則形,其中不規則形坑較大,面積約10多平方米,深約1.5—1.8米,其內堆積有多層,包含物較豐富,出土大量陶片,有的還含較多紅燒土塊、草木灰、木炭等。灰坑中所出陶器有豆、盆、罐、盂等。陶窯為橫穴式,被晚期遺蹟破壞,僅存窯室、火塘的底部。窯室呈圓角方形,窯壁殘存不足10厘米,底部有燒結的光滑紅燒土平面,無遺物;火塘位於窯室的西下方,瓢形,近直壁、平底,壁面燒成青黑色,其內堆滿殘陶器,主要器形為圈足器和直口折腹盆形器,還有豆等。
唐代的遺蹟均為灰坑,僅有幾座,形制多為圓形、直壁。所出遺物較少,僅發現少量的瓷器殘片,器形有青、白瓷的假圈足碗等。
宋元時期的遺蹟最多,有灰坑100多座、溝幾條、陶窯2座、井1眼。灰坑平面多呈圓形,其次為長方形,少量為橢圓形和不規則形。溝一般寬0.2—0.4、深約0.5、長約數米。陶窯2座,分別位於發掘區的西部和西北部,均為豎穴式饅頭窯,保存較好,形制結構相近,皆由操作間、窯門、火塘、窯室、煙道、煙囪幾部分組成。操作間為橢圓形,底部向窯室傾斜;在操作間和窯室間掏挖出券頂小門;火塘位於窯室的前下方,約占窯室面積的1/3;窯室為圓袋形,口徑約3.5米,底部用青磚砌成窯床;煙道和煙囪位於窯室的後方,Y1用青磚砌成長方形煙囪,在隔牆下留出7個長方形煙道,Y2是在窯壁外掏挖3個長方形豎穴小孔,底部用青磚砌出長方形煙道與窯室相通。井位於Y1的東北部,圓形,口部用石塊壘砌,由於水位較淺,未清理到底。該時期的遺物有瓷器和陶器,主要器形有黑、白、青或青花瓷的碗、碟及灰、紅陶罐、缸、青磚、瓦等。
陶窯及周圍相關遺蹟的揭露是這次發掘的重要收穫。戰國遺蹟主要集中於發掘區西部的陶窯附近,灰坑內的堆積包含有大量的紅燒土塊、木炭灰、殘陶器及制陶工具等,有的坑較大且不規則,推測這些坑與陶窯有關,或許是燒陶器時的取土、垃圾坑。另外,陶窯火塘內殘存的燒陶器具及灰坑內同類器物的存在,為尋求這些遺蹟間的相互關係提供了更直接的物證。同樣,在宋元時期的2座陶窯周圍,也發現了許多大型坑、長條形的淺坑或溝及水井等遺蹟。由窯室內遺物推測,Y1用於燒瓦,Y2燒青磚,它們與同期的周圍遺蹟可能反映了從取土到燒造的生產場景。
由此推測,該發掘區當為戰國日用陶器及宋元時期建築材料的燒造區。它們均布局於聚落的邊緣,規模似不大,可能反映了當時社會手工業的組織形式,對推斷髮掘區的功能及其該遺址的整體布局提供了重要參考信息,對探討當時制陶手工業的發展亦具有較大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