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府

長沙府

長沙府是明朝清朝時期在湖南的行政區劃,主體以今長沙市轄域為中心,包括周邊鄰近地區(如今益陽市湘潭市株洲市等)。府治長沙城,長沙縣善化縣同治。

明洪武五年(1372年),將潭州府改名為長沙府,隸湖廣布政使司,轄11縣1州:長沙縣善化縣湘潭縣湘陰縣寧鄉縣、瀏陽縣、醴陵縣、益陽縣湘鄉縣攸縣安化縣、茶陵州,府治長沙城。清承明制仍設長沙府,轄十二州縣。康熙三年(1664年)湖廣省設右布政使司、湖南按察使司於長沙,偏沅巡撫移駐長沙。清雍正元年(1723年)改湖廣右布政使司為湖南布政使司。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偏沅巡撫為湖南巡撫(仍隸湖廣),長沙(府)城自此為湖南省會。民國二年(1913年),撤長沙府,裁善化縣併入長沙縣。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析城區成立長沙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長沙府
  • 所屬地區:湖廣行省、湖南行省
  • 下轄地區:11縣1州
  • 方言:長沙話
《明史·地理志》
長沙府元天臨路,屬湖南道宣慰司。太祖甲辰年為潭州府。洪武五年六月更名長沙。領州一,縣十一。東北距布政司八百八十里。
長沙倚。治西北。洪武三年四月建潭王府,二十三年除。永樂元年,谷王府自北直宣府遷於此,十五年除。二十二年建襄王府,正統元年遷於襄陽。天順元年三月建吉王府。縣舊治城外,洪武初,徙城中。十八年復徙北門外。萬曆二十四年徙朝宗門內。西有湘水,源出廣西興安縣,流入境,合瀟水、烝水北流,環府城,東北出至湘陰縣,達青草湖,注洞庭湖,行二千五百餘里。北有瀏陽水,西流入湘,謂之瀏口。又有麻溪,流入湘水,曰麻溪口。又西北有喬口巡檢司,喬江與澬江合流處。
善化倚。治東南。舊治在城外,洪武四年徙於城中。十年五月省入長沙縣。十三年五月復置,治在南門外。成化十八年仍徙城中。西南有嶽麓山,湘江繞其東麓。又有靳江,流入湘江。西有橘洲,在湘江中。南有暮雲市巡檢司。
湘陰府北。元湘陰州。洪武初降為縣。北有黃陵山。西有湘水,北達青草湖,謂之湘口。湖在縣北,與洞庭連,亦曰重湖。南有哀江。又北有汨羅江,汨水自平江縣流入,分流為羅水,會於屈潭,西流注湘,謂之汨羅口。西北有營田巡檢司。
湘潭府西南。元湘潭州。洪武三年三月降為縣。東有昭山,下有昭潭。西有湘水,西南有涓水流入焉。南有下灄市巡檢司。
瀏陽府東。元瀏陽州。洪武二年降為縣。北有道吾山。東北有大光山。又有大圍山,瀏水出焉,經縣南,入長沙縣界,曰瀏陽水。東南有渠城界、梅子園二巡檢司。又有翟家寨巡檢司,後廢。
醴陵府東南。元醴陵州。洪武二年降為縣。南有淥水,亦曰漉水,西北注於湘水,有淥口巡檢司。
寧鄉府西。西有大溈山。北有澬江,源出綏寧縣,經此入沅江縣界,注洞庭。
益陽府西北。元益陽州。洪武初降為縣。西南有澬江,亦曰益水。東有喬江,澬江之分流也,下流複合於澬江。
湘鄉府西南。元湘鄉州。太祖甲辰年降為縣。西有龍山,漣水出焉,經縣東南,下流入於湘水。又西有湄水,南有豐溪水,俱入於漣水。西南有武障市巡檢司。又有永豐市、虞磨市二巡檢司,後廢。
攸府南少東。元攸州。洪武三年三月降為縣。南有司空山。東有攸水,自江西安福縣流入,東南有洣水流合焉,下流至衡山縣,入於湘水。南有鳳嶺巡檢司,後廢。
安化府西。東有浮泥山,有大峰山。西北有辰山,西有澬江。又南有善溪,自武陵縣流注於澬江。
茶陵州元直隸湖南道。太祖甲辰年降為縣。成化十八年十月復為州。西有雲陽山。西北有洣水,自酃縣流入。又東南有茶水,源出江西永新縣之景陽山,西流來合焉,北入攸縣之攸水。東有視渡口巡檢司。北距府四百五十里。
《清史稿·地理志》
長沙府:沖,繁,難。巡撫治;布政、提學、提法三司,巡警、勸業、鹽法、長寶四道同治。府隸之。明隸湖廣布政使司。康熙中,偏沅巡撫自沅州徙駐,為省治。雍正二年改湖南巡撫。東北至京師三千五百八十五里。廣一千里,袤五百九十里。北極高二十八度十三分。京師偏西三度四十分。領州一,縣十一。
長沙:沖,繁,難。倚。東:天井。西:谷山。北:羅洋、石寶、麻潭、智度、銅山。巨川則大江,洞庭湖匯湘、沅、資、澧入焉。湘江自湘潭、善化入,納潦滸河及白沙河。又西北,右合下泥港,左桐樹港,納八曲河,逕銅官山,至靖港,為古新康江口。又西北,會喬口河,入湘陰。瀏陽河在縣南,源出大圍山,西北流,經縣界入湘。陶關在縣西南。有喬頭鎮巡司。喬頭、長沙二驛。長株鐵路。
善化:沖,繁,難。倚。南:昭山。西:嶽麓。西北:金盤。東南:錫山,湘水在西,自湘潭入,西北流,左納觀音港,至瓦官口,靳江水從西南來注之。北過水陸洲,入於長沙。東:瀏渭水自瀏陽入,北合金塘港,至長沙入湘水。又西,卯江水,一名滿官江,源出寧鄉嵇架山,東北與螺陂河水合,入長沙,是為八曲河。南有暮雲市廢巡司。有驛。長株鐵路。
湘潭:沖,繁,難。府西南一百里。西:烏台。東:石潭。南:曉霞。東北:昭山,其下有昭潭。西北:韶山。西南:隱山。東南:鳳凰山。湘水自衡山入,東南流,過晚洲,屈而北,朱亭港水注之。又東北,過淦田市,東與醴陵縣界。又北,過空冷峽,又東北至於鑿石浦。屈而西,涓水自西南來會。水逕縣西易俗鄉,又名曰易俗河。又北至湘河口,左合漣水。又東北過縣治南,又西北為峨洲,入於善化。其西靳江水自寧鄉入,迤東至善化入湘水。二鎮:朱亭,縣丞駐;下灄,舊有巡司,廢。又永寧巡司亦廢。黃茅巡司,乾隆二十六年置,後遷縣東株洲市,更名。有南岸驛。有商埠,光緒三十一年奏開。有長株、株萍鐵路。
湘陰:沖,繁,難。府北一百二十里。北:黃陵。東:神鼎。東南:玉池。東北:汨羅山、玉笥山。西北:錫山。湘水在西,自長沙入,北合門涇江,又北流,西別出為濠河水,西北與資水分流,其合處曰臨資口。其正渠又北至縣治西南,白水江注之。又北過蘆林潭,錫江水合濠河水自西來會。又北合汨水,西與湄水合。又西北會羅水,為汨羅江,西北流,歧為二,至屈潭複合。西北過屈羅戍南,分流注湘水。湘水西北至磊石山,入於洞庭湖。鎮三:營田,蕭婆、大荊。縣丞治林子口。西北有營田巡司,後廢。新市、大荊鎮二巡司。湘陰、歸義二驛。
寧鄉:沖。府西北一百里。南:石鼓。北:香林。東:天馬。東南:嵇山。西:大溈山,溈水出,東南流,右納黃絹水,左瑕溪,至雙江口,流沙河水自西南來注之。又東北,左合玉堂江水,右烏江水,又東北至縣治南,屈而東,會平江水,又東北入於長沙,為新康江。又有靳江水在縣南,源出湘鄉,迤東至湘潭入湘。有唐市鎮。有驛。
瀏陽:繁,疲,難。府東一百五十里。西:洞陽山。北:道吾。東北:大光山。又大圍山,瀏水出,西南至雙江口,小溪水自東來會。又過縣治西南,瀏渭水北流入焉。又西與小河水合,西北入於長沙。北:石柱峰,潦滸河出,西南流,屈西北至長沙為澇塘水。又南川水即澄潭江,自江西萬載入,西南過江口入於醴陵,其下流是為淥水也。永興、居仁二鎮。梅子園一巡司,澄潭江,後遷縣西永安市。
醴陵:簡。府東南一百八十里。北:小溈山。東:王喬。東南:大屏。西南:君子山。湘水瀆自湘潭入。又南淥江水,有二源:北源曰南川水,自瀏陽入,西南至雙江口,萍水自南來會;水出江西萍鄉縣,是為南源。又西過縣治南,右納姜灣水,又西與鐵江水合。水一名北江,自攸縣入,北合清水江,又北流為泗汾河。水又北入淥水,至淥口入於湘。有插嶺關。淥口鎮巡司及驛,與醴陵驛為二。株萍鐵路。
益陽:沖,難。府西北二百里。北:五溪山。南:小廬。西:修山。西北:紫雲。西南:浮丘山。益陽江在南,一名茱萸江,即資水,自安化入,東合泥溪、沾溪、桃花江、志溪諸水,過縣治南,別出為蘭溪水。合喬江,東北流,北別出為甘溪,入沅江。東有喬江水,首受資水,自沅江入。西:西林港,歧為二,一東北入湘陰,一東南入長沙,皆合湘水。北有益水,出五溪山,東與甘溪水合,至沅江入資。有瓦湖鎮。有驛。
湘鄉:沖,疲,難。府西南二百一十里。北:仙女山。東:東台。西:石佛。西北:靈羊。西南有大禹山。漣水一名湘鄉河,自邵陽入,北合金竹水,又北與藍田水會。東北流,左納西陽水,屈東南至大江口,側水合崖源水自西南來注。又東北過石魚山東,青陂水南流合焉,東北至湘潭入湘水。虞塘、定勝二鎮。縣丞治永豐市。婁底巡司。明置武障,乾隆三年徙改。
攸:繁,疲,難。府東南二百八十里。東:司空。東北:羅浮。西北:明月山。攸水在東,源出江西萍鄉縣西,合陽升江水,西南至縣治東南入洣水。水自茶陵入,亦名曰茶陵江也。洣水又西與陰山江合,入衡山。東北有鳳嶺巡司,雍正十一年置。
安化:簡。府西二百六十里。東:移風。南:浮青。北:大峰。西北:小辰。西南:大熊山。山與新化接界。資水在西,一名邵河,自新化入。西北合渠水,屈東北流,過縣治北,屈而東,敷溪水自南來注。又東納善溪水,入於益陽。東南有藍田水,亦自新化入,東北至湘鄉入漣水。又歸溪水,源出縣西司徒嶺,西南流,與湄江合。屈東南,至湘鄉合藍田水。
茶陵州:繁,難。府東南四百八十里。西:雲陽。東:皇雩。東北:景陽山,即茶山。洣水自酃入,亦曰茶陵江,西北流,右納洮水,北過州治東,茶水自東北來注,又西北入攸。有視渡口巡司,治州南視渡關,後遷高岡南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