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山歌(長沙縣山歌黃材山歌瀏陽客家山歌),中國湖南省長沙市長沙市民眾藝術館傳統音樂,湖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長沙山歌(長沙縣山歌黃材山歌瀏陽客家山歌)
- 主題詞:傳統音樂,長沙山歌,長沙市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音樂
- 認證時間:2016年
- 認證批次:第四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湖南省長沙市長沙市民眾藝術館
- 所屬國家:中國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
簡介
長沙山歌流布於瀏陽河、撈刀河中下游地區及湘江兩岸,是人們在各種個體勞動和生活中,如行路、農耕、砍柴或民間歌會上自娛自樂演唱的節奏自由、旋律悠長的民歌,它具有個體勞動者詠唱,歌腔自由舒展,歌詞隨意發揮,自娛自樂等基本特徵。因此,它具有永恆的歷史文化價值。它是歷代長沙人民生活習俗和勞動生產的真實寫照,它完美的歌詞、獨特的發聲,形成了它獨有的民間音樂特色。
歷史淵源
古長沙縣屬楚國轄境,域內的民間文化及民間信仰,具有獨特的“湘楚”特色。從屈原根據這一帶民間歌曲而創作的《楚辭》中,就可略知當時民間音樂的風格,它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充滿了大膽的想像與追求。《漢書》云:“自孝武立樂而采歌謠,於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厚薄。”這表明楚之歌謠實為民間歌謠,能反映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風俗習慣。流傳至今的長沙山歌有動人的歌詞,曲調也清新脫俗,別具一格,仍是浪漫主義創作風格的延續。上世紀八十年代輯錄的《中國民間歌謠集成長沙縣卷》中,收集整理了長沙山歌近千首,長沙山歌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時,在原來的基礎上又收集到有價值的長沙山歌百餘首。由此可知長沙山歌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旺盛的生命力。
基本內容
長沙民間流傳的山歌,唱法多樣,各有特點,地域不同,唱法也不同,從各個角度反映了長沙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願望。山歌在勞動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插田、車水、砍柴、放牛等勞動場合都要唱山歌,過去甚至有“踩田不打歌,扮谷挑空籮”之說。千百年來,長沙山歌在長沙縣農村廣為流傳,其內容極為豐富,形式也多種多樣,通常為七字四韻,五句為一首。長沙山歌是用十分單純的聲腔唱出來的,不需要樂器伴奏,因為它無固定曲譜,唱者任意發揮,音色十分古樸,一人唱的與另一人唱不一樣,所以無法記譜。目前,聲樂界無法掌握長沙山歌這種原始又古樸、奇特而又高亢的聲腔。長沙山歌的節拍,除“哼山歌”外基本上屬於自由節拍,當地人歸納為“打山歌”、“唱山歌”、“哼山歌”三種。長沙山歌的傳承十分單一,完全是口傳心授,從不拜師,更無書本可讀,不分輩分,大多是大家坐在一起對唱,一起學歌,一起交流,因為他們都沒有讀過書,所以山歌歌詞只能靠自己死記。唱山歌也講究規矩,即山歌不進屋,屋前屋後和屋裡不打歌,可以獨自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