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標體系
長江經濟帶綠色高質量發展指數(2021)報告以經濟發展指數、生態發展指數、創新發展指數、質量發展指數為維度,設定8大二級指標,20項三級指標,科學綜合評價長江經濟帶綠色高質量發展水平,指數會在體現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的同時,對各領域仍存在的發展短板也將有所涉及。
長江經濟帶綠色高質量發展指數(2022)報告繼續沿用去年經濟發展指數、生態發展指數、創新發展指數、質量發展指數四大維度,設定8大二級指標,20項三級指標,按照二十大報告指出的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並進一步最佳化評分項目,科學綜合評價長江經濟帶綠色高質量發展水平。
長江經濟帶綠色高質量發展指數(2023)報告緊密圍繞沿江各地完整、準確、全面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的實踐成果, “以創新謀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長遠之勢”、“以協同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長久之策“、”以產業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久安之基“為基線,巨觀與微觀視角相結合,將經濟、生態、創新、質量發展要素相綜合,通過大量有效數據和縱向橫向的維度研判、剖析,經過科學客觀的評價,最終形成長江經濟帶沿線各省市綠色高質量發展情況報告。
指標特色
《長江經濟帶綠色高質量發展指數(2021)》將在長江經濟帶整體評價的基礎上,細分上中下游發展評價,重點針對長三角城市群、中游城市群、成渝雙城經濟圈板塊專項評價,科學分析三大城市群發展水平,針對11省市發展維度進行立體刻畫與縱向比較,著力分析各省發展亮點,剖析發展短板,指明發展方向,挖掘專項發展典型案例重點剖析。
《長江經濟帶綠色高質量發展指數(2022)》對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政策演進思路進行了系統性梳理,從“粗放式發展”到“科學發展”再到“生態文明”的歷史性變遷,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綠色,已經成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長江經濟帶綠色高質量發展指數(2023)》將“對外開放(合作)指數”列入2023年評價指標體系,旨在突出長江經濟帶110座城市綠色高質量綜合發展能力,為提高長江經濟帶城市高質量發展水平、縮小東部沿海與中西部內陸地區發展差距、實現共同富裕提供決策參考。
指標結果
從《長江經濟帶綠色高質量發展指數(2021)》報告數據看,上海以91.34分居榜首,龍頭作用顯著。長江經濟帶綠色高質量發展情況呈東中西部呈階梯形發展態勢。長江經濟帶省市綠色高質量發展能力各分領域表現存在一定的差異。上海龍頭地位凸顯,但一騎絕塵的側面也可以看到,上海與長江經濟帶的互動協同發展有待加強,引領作用有待進一步提升。從城市群及區域發展來看,長江經濟帶東部(下游長三角城市群)、中部(中游城市群)、西部(上游城市群)的發展呈現階梯型趨勢。排名前三位的省份為上海、重慶、江蘇,浙江的綠色高質量發展水平與江蘇基本持平。後續依次為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四川、貴州、雲南。從經濟發展、生態發展、創新發展、質量發展四大具體的評估維度及評估數據中,能看出各省在四大領域的具體優劣勢,也為各省在“十四五”期間揚長補短、綠色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
《長江經濟帶綠色高質量發展指數(2022)》根據評價結果,上海以92.75分居榜首,繼續延續龍頭優勢。江蘇、浙江分別位列長江經濟帶綠色高質量發展前三位。下游地區的重慶、中游地區的湖北分別位列第四位和第五位。與去年指數評價結果相比,上海與其他省市的得分差距相對縮小,上海以龍頭優勢一騎絕塵同時,與長江經濟帶的互動協同發展正在逐步加強。
《長江經濟帶綠色高質量發展指數(2023)》報告顯示,在110個城市中(不含州及省級直管縣),排名前20名的城市分別為:上海、杭州、蘇州、南京、成都、武漢、合肥、長沙、重慶、無錫、寧波、南通、常州、嘉興、南昌、揚州、貴陽、溫州、徐州、台州。
指標套用
在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部門的支持與指導下,《長江經濟帶綠色高質量發展指數報告》將作為一項長期課題逐年研究並發布。《長江經濟帶綠色高質量發展指數報告(2021)》完整版將於2021年下半年經學術出版社刊發,屆時也會收錄長江經濟帶沿江省市綠色高質量發展案例。文獻資料將用於高校教材、圖書館收藏、並報送相關部門。
社會影響
與會專家對長江經濟帶綠色高質量發展指數(2021)報告進行了深入研討,他們認為由經濟發展指數、生態發展指數、創新發展指數、質量發展指數四大領域20個核心指標組成的評價指標體系,數據詳實,科學合理。同時,極為務實地對標上中下游具體發展情況,進一步提升了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和專業性。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這一指數報告必將為相關政府部門有關政策的制定提供極具參考價值的決策依據。在目前有關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的評估體系中,維度相對全面、指標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