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為例探究流水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長江為例探究流水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長江為例探究流水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是北京師範大學南山附屬學校提供的微課課程,主講老師是陳敏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江為例探究流水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 類別:微課課程
  • 主講老師:陳敏如
  • 提供學校:北京師範大學南山附屬學校
課程簡介,設計思路,

課程簡介

課例是將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外力作用之一流水作用與區域地理中《中國地理》之《滔滔長江》結合起來,通過案例探究的形式,在真實的情境中,從源頭到入海口,一邊遊覽長江風光一邊探究流水作用的相關內容。

設計思路

設計思路: 在總起時回顧外力作用的概念、作用力、能量來源、表現形式和影響,隨後設計四個主要教學環節: 教學環節一:識別典型的河流地貌對應的外力作用。教師讓學生在評論區里快速地打出景觀圖片對應的外力作用。該環節不僅是為了調動學習興趣,營造活躍積極的學習氛圍,為接下來的學習埋下伏筆和懸念,更是是為了讓學生在欣賞地理景觀的同時,將所學知識調動出來,拉近真實生活場景與課本教學內容的距離,在後期的生活和實踐中,讓所學知識真正服務於實際生活。 教學環節二:從地質歷史時期看今日長江的形成。一條河流的形成過程,往往是多階段和多種作用力綜合作用下形成的。這一設計通過線上播放相關視頻與學生連麥上台進行表格梳理的形式展開教學,主要意圖是結合新教材必修一中對地質歷史演化知識的要求,讓學生能夠藉由直觀的畫面用更巨觀的時間尺度來了解和認識地理事物。在高考考查的熱點中地貌的形成過程對學生來說是有難度的,希望藉此提高學生對地理事物和地貌景觀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學環節三:從空間的角度探究長江不同河段的流水外力作用。此環節是本課的重點。由長江源頭到入海口,分上游、中游和下游,選取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觀進行遊覽和考察。本設計意圖通過真實的圖片提高學生對長江整體的認知。 上游選取三江源地區、金沙江河段、重慶河段、三峽河段的景觀,主要講解源頭處的溯源侵蝕過程和河流的下蝕形成V型河谷的形態。中游選取的是荊江河曲景觀,會採用視頻加講解的方式分析河曲以及牛軛湖的形成過程,同時側重河流凸凹岸的形成中流水的作用,以及側蝕增強下的河谷形態的變化。下游選取的是長江三角洲的地形圖,從河湖分布的情況和河流水文特徵進一步推測流水作用下河床形態的變化。 因為無法囊括所有流水地貌,只能對上游地區常見流水堆積地貌的講解做出適當的捨棄,以維持整體思路的完整性。同時,在每一個河段講解完配套有一個對應河段的習題,選擇題由學生線上答題,並用線上統計的手段直接呈現各個選項的答題人數,由學生的實際作答情況來決定講解的重點。主觀題也是由學生連麥上台來發表見解,再順勢引導其思考。本環節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放到具體情境中進行鞏固與加強。 教學環節四:小結和延伸。將本節所學的河流從上游到下游的河床形態瀏覽一遍,同時以表格的形式對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的主要類型和典型代表進行梳理,並強調河流形成的初期、中期和後期對應著河流上游、中游和下遊河段的情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