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河口河槽沉積物捕集對河口大型工程的回響機制

長江河口河槽沉積物捕集對河口大型工程的回響機制

《長江河口河槽沉積物捕集對河口大型工程的回響機制》是依託華東師範大學,由程和琴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江河口河槽沉積物捕集對河口大型工程的回響機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程和琴
  • 依託單位:華東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近年來,長江河口河槽動力沉積地貌發生顯著變化,使得近兩千年來自然作用形成的三級分汊四口入海格局出現了顯著變異,迄今研究主要集中於其與流域大壩導致來沙減少的統計關聯,但有關其與流域大壩及河口圍海造地、深水航道、青草沙水庫等大型工程的關在線上制研究尚未見報導。本項目採用歷史資料對比、現場觀測、基於過程的解析模型與數值模型相結合的模擬分析等方法,分析河口大型工程導致的典型河槽橫向與縱向水動力、懸沙和底沙分布、床面微地貌、縱剖面與橫剖面及平面形態等變異特徵,重點分析北港河槽徑流、潮流、淺水分潮、風應力、密度梯度和沉降延遲對河槽縱橫向沉積物輸運與捕集的影響機制,探討新的流域來沙條件下北港河槽縱橫向沉積物捕集對青草沙水庫和深水航道工程的疊加回響機制,以此增進對流域-河口-海洋系統內自然過程與人類活動相互作用機理的了解。

結題摘要

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利用ADCP、多波束、淺地層和三維雷射掃瞄器等多模態感測器系統,對長江河口自口外-45m水深至北港、南槽、北槽、南港、南支河段乃至潮區界大通河段河槽動力、沉積、地貌進行了8個航次的定點和走航測量,開展了的同步走航測量和部分定點測量,並對重點岸段進行了三維雷射掃瞄器和RTK的準同步測量。而且,在項目執行期間,受項目負責人執行的其它項目野外測量啟發,將原計畫任務書中的長江入海河口拓展至長江中下游支流入幹流河口,具體從松滋口以下的各個河口。 獲得以下主要創新成果:(1) 構建潮汐河口側向水沙輸運解析模型,模擬分析河口地貌結構對水沙輸運及捕集模式的影響,並套用到長江入海河口河槽橫斷面時發現河槽水動力受控於半日潮流,余流主要由陸相徑流及本地非線性對流驅動,懸沙分布上北側副槽遠大於南側主槽,水沙分布計算結果與實測結果在結構上基本一致。在各輸沙因子的綜合作用下,大量懸沙捕集於河槽北側,使得河槽北部底層潮平均含沙量值達到最大值。(2) 三峽截流以來長江潮區界顯著上移,洪季上移82km,枯季上移220km,潮區界變動河段沖刷地貌發育顯著。(3) 長江三峽大壩至入海河口外-40m水深河槽侵蝕型沙波和巨型沙波的形態特徵與發育機制。(4) 利用多波束測深技術評估長江河口橋墩沖刷狀態。(5)長江大通以下幹流河槽水下地形演變的人為驅動效應。(6)長江河口河槽沖淤對相對海平面變化的貢獻。(7)弗勞德數在長江河口低流速區床面形態判別中的套用。共發表論文42篇,其中SCI論文10篇,專著1部,遠超預期目標和任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