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峽名勝古蹟旅遊資源地質環境保護與開發研究

《長江三峽名勝古蹟旅遊資源地質環境保護與開發研究》是由四川省地質礦產局南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地質礦產部成都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中心、地質礦產部宜昌地礦所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李玉生、譚開鷗、田陵君、汪嘯風、朱學穩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江三峽名勝古蹟旅遊資源地質環境保護與開發研究
  • 成果登記號:19960461[08123]
  • 第一完成單位:四川省地質礦產局南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地質礦產部成都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中心、地質礦產部宜昌地礦所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19960461[08123]
項目名稱
長江三峽名勝古蹟旅遊資源地質環境保護與開發研究
第一完成單位
四川省地質礦產局南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地質礦產部成都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中心、地質礦產部宜昌地礦所
主要完成人
李玉生、譚開鷗、田陵君、汪嘯風、朱學穩
研究起始日期
1993-03-27
研究終止日期
1996-01-21
主題詞
長江三峽;旅遊資源;地質環境保護
任務來源
01

成果摘要

該專題研究了長江三峽河谷發育史,認為長江三峽河谷是襲奪貫通的,其時代為中40~80X10(4)a。貫通的最終關鍵部位在瞿塘峽,在這一時期,由於強烈上升,東部河流溯源浸蝕強烈,翟塘峽岩溶強烈發育,致使翟塘峽與西側的草堂河實現了續接貫通。 預測了長江三峽工程庫區旅遊景防護對策。 研究表明,長江三峽旅遊資源中岩溶景觀資源占了很大峽溶洞數以千計,分布在70~2200m不同標高,主要有流入型、流出型長江三峽岩溶景觀發育定型於第三紀末至第四紀初,這一時期形成了上的岩溶寬谷窪地;此外,隨河谷下切,河岸溶洞和河間地塊不同高度的岩育;第四紀中期以來,地殼強烈上升,河流再度下切,在河岸發育了4可與河谷階地相對比。 長江三峽工程庫區內的地質遺蹟主要有揚子寧期花崗岩岩基、各類層型剖面、地層建組命名剖面、重要地層界線剖老生物群產地共16處。它們集中分布在西陵峽黃陵背斜兩翼。為了做好的保護,除了對其可能被淹沒的狀況進行調查、樣品採集,並對其特徵相記錄外,同時必不可少的工作是儘可能尋找新的替代點,以便彌補樣記錄的不足。根據三峽工程庫區地質遺蹟的淹沒狀況和替代點研究,對位置提出了具體建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