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汀四都打石公

長汀四都打石公

長汀四都打石公,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民俗,龍巖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長汀縣四都鎮漁溪村“打石公”(石聖祖師)習俗(也叫“打菩薩”)。參與打“菩薩”的,要選擇身強力壯的已“婚”成年男子。按當地習俗,村內青年男丁以抽籤方式參加打石公活動。“高高興興打菩薩”,這是一種融競技、娛樂和體育運動為一體的鬧元宵民俗盛事。身強力壯的村民抬著石聖祖師巡遊,然後扛著石佛趟過小河直往岸上的田坎衝去,十幾名客家青年手持毛竹竿劈頭蓋臉地打來,並將抬石佛的轎子推倒。起了又倒,倒了又起,直到闖關成功。隨後將石聖祖師抬到村中大坪,供村民供奉。

2018年7月30日,“長汀四都打石公”被列入龍巖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序號:15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汀四都打石公
  • 批准時間:2018年7月30日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
  • 別名:長汀四都打菩薩
  • 項目序號:152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長汀縣四都鎮漁溪村有三個自然村。村民主要是廖、劉、王三大姓。廖氏於元朝末年從寧化石壁遷到上杭古田,又遷到長汀四都,開基至今700多年。這個村每年的元宵前後都要舉行“打菩薩”活動,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
傳說明朝時期,一位農民給稻田放滿了水,然後用填缺石堵住。可是第二天,田裡的水都流光了。他晚上躲在田邊觀察,發現那塊填缺石會自己浮起來,水嘩嘩地流走。於是他用鋤頭把石塊打下去。過一會它又浮起來,他再打時,突然一塊小石片飛進他的眼裡,又疼又弄不出來。於是他祈求說:“不知你是哪路神靈,我打你、得罪你了,可是,我田裡不能沒有水啊!請你挪地方吧!我用青藤把你挑走,哪裡掉下來,就在哪裡給你做庵。”農夫挑石走到村東的山邊時,石頭掉落,於是就在那裡建了庵,農夫眼裡的小石頭也出來了。結果當年的糧食竟然獲得大豐收。從此這裡就有了供奉“石聖祖師”菩薩又“打菩薩”的風俗。
又一傳說是過去當地的菩薩,常變化成一塊石頭,隱藏自己的原形,以暗中觀察人間善惡,並懲惡揚善。不料這石頭被一壞人偷去,用它把村中唯一的水源堵住。可誰知第二天渠水照流。壞人覺得奇怪,便半夜埋伏在那裡偷看。卻見這石頭化作了人形,離開水渠,讓渠水照流。從此壞人便改惡從善,村民也才知道這石頭是菩薩所變,便有了爭搶這石頭不讓抬走的“打菩薩”習俗。每年這天,周邊鄉鎮甚至外縣眾多遊客都前往漁溪觀賞“打菩薩”,這成為了當地一個奇特的節慶民俗。
這樣,他們打的並非是佛教的菩薩,其實只是一塊纏上紅布二、三尺見方灰黑色三角形的石塊,人稱石聖祖師,是道教中的土地神之屬,相當於石頭伯公。

民俗內容

從每年的正月十二開始,村民抬著鎮溪庵里的真武祖師、三寶菩薩、五穀大神等巡遊全村。沿路彩旗飄揚、鼓樂鞭炮、燒香照燭。
到了正月十四,其他菩薩巡遊全村後停在橋邊,供人祭拜。然後幾個年輕人去到庵里抬出石聖祖師“菩薩”,並將它以紅布綁紮在竹轎上抬過小河巡遊。抬“菩薩”的前後各兩人,旁邊幾個年輕人前後保護。雙方隔山鳴炮後,便抬石聖菩薩出發過河。所謂“打”,其實是“搶”,雙方爭奪,不讓別村把這石聖菩薩抬走,以利於本村灌田的水量充足。在河灘上,對岸八、九個青年,人人手持一棵砍下的被紅布纏綁緊緊的毛竹,沖向抬來的石聖菩薩打壓,不讓對方把它抬走。一方要抬走,一方以長毛竹打壓不讓抬走,如此激烈爭奪。從河灘到村中心八百米的田間小路,被沿途年青人持著的上百根毛竹一次又一次的“打壓”不讓走——寓意守住水才有豐收,又一次次的突出重圍,前進一小段路。如此從上午9點進行到12點多,才到達村中心的祭壇擺放好,供人們祭拜。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以前有恩怨或過結的年輕參與者,一起參與活動後化敵為友,消除隔閡,有資格參加打石公活動的人可帶來福祉,是弘揚美德,增加團結的民俗活動。
傳承人物
廖先桂,男,漢族,1957年11月生,2019年12月被評為龍巖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長汀四都打石公”。

社會影響

節目攝製
2015年,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走遍中國》欄目拍攝“鬧春田”“百壺宴”“打石公”等客家鬧新春習俗及客家美食“美味河田雞”。
社會活動
2016年2月21日(猴年正月十四),長汀縣四都鎮漁溪村進行“打石頭鬧元宵”活動。
2017年2月10日,長汀縣四都鎮漁溪村舉行一年一度的“打石公菩薩”歡樂鬧元宵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