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武經濟走廊

長武經濟走廊

長武經濟走廊主要由長株潭城市群、武漢城市圈及之間地域組成。長株潭城市群指“3+5”,包括長沙、株洲、湘潭3地及衡陽、岳陽、常德、益陽、婁底5市;武漢城市圈涵蓋“1+8”,即武漢、黃石、鄂州、黃岡、孝感、鹹寧、仙桃、天門、潛江,還涉及荊州洪湖市、荊門京山縣、隨州廣水市等地區。長武經濟走廊除了長、武兩大城市群,還包括兩大城市群之間城鎮及周邊地區和湖北省荊州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武經濟走廊
  • 外文名:The Economic Corridor of Changsha and Wuhan
  • 首次提出時間:2011年10月
  • 首次提出者:彭培根
定義,背景,意義,對策,發展,

定義

長武經濟走廊概念有狹廣兩義。從狹義角度來看,長武經濟走廊由長株潭城市群和武漢城市圈組成。從廣義角度看,長株潭是指“3+5”,除了長沙、株洲、湘潭,還包括衡陽、岳陽、常德、益陽、婁底5個省轄市;武漢城市圈不僅包括“1+8”,還涵蓋了荊州洪湖市、荊門京山縣、隨州廣水市等地區;除此之外,還包括兩大城市群之間城鎮及周邊地域和湖北省荊州地區。

背景

湘鄂兩省自古以來就有著深厚而悠久的文化淵遠,經貿交流往來也很頻繁。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兩省呈現出多層次、全方位、廣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為長武經濟走廊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湖南、湖北同為楚國的發源地,是楚文化的中心地區,湖湘文化和荊楚文化是古代楚文化的兩個重要部分。在唐朝時,湖南、湖北同屬江南西道。至宋朝時分屬為荊湖南路和荊湖北路,元、明朝時同屬湖廣省,兩地交往得到加強。到清康熙三年1664年,才正式分為湖南省和湖北省,康熙十六年間,中原地區書寫“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人口大移民宏偉史詩。“兩湖熟,天下足”,兩湖地區農產品豐盛,農產品貿易活躍。在宋代,全國“四大米市”,兩湖居半,為湖南長沙和湖北沙市,有“兩沙半天下”之說。

至近現代,湘鄂是革命和紅色政權的發源地,1928年成立中共湘鄂贛特委,成為一個一體化軍事、政治、經濟板塊。新中國成立後,長江中游湖北、湖南隸屬中南行政區。從行政管理上來看,建國初期,兩地曾屬於同一行政區。

改革開放以來,早在20世紀80年底,由政府主導的湘鄂兩地行政管理協調和橫向聯合就開始了,先後召開稅收、工商行政管理、民間糾紛聯防聯調、食品藥品監管等協作會議並形成成果。報刊、廣電、白蟻防治交流、文物保護等學術交流和各類業務比賽也蓬勃開展起來。同時,象棋賽、政協聯誼會、老年人運動會等文體交流和聯誼活動不斷。進入21世紀後,長江航運逐步復興,長武高速初步形成網路,長武高鐵通車運營,長沙到武漢僅為70分鐘,“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成為一種常態,長武交流更加頻繁密切。

進入新世紀以來,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進程中,長武交流合作步伐加快,先後參與達成《武漢共識》、《長沙宣言》等協定,就“放大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國家戰略優勢、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大城市群、推動區域開放融合創新發展”等方面達成合作共識,在交通、衛生、文化、商務、科技等方面形成協定,產生較大影響。2014年7月,長沙、武漢舉行兩地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交流會,進一步加強交流合作,共推長江經濟帶建設和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
國家近年提出了“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重大區域開放合作戰略,將推動湖南湖北拓展生態文明和“兩型社會”建設的互動合作。2013年11月3日-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提出希望湖南發揮作為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過渡帶、長江開放經濟帶和沿海開放經濟帶結合部的區位優勢,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競爭力。2013年7月21日-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視察時提出湖北發展新定位:“努力把湖北建設成為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走在全國前列。”長株潭城市群和武漢城市群作為兩省的重要支撐,理應在此中承擔重要的責任。加上長武經濟走廊位於“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交叉口,兩大國家重大區域戰略的實施,將對長武經濟走廊建設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由此可見,長株潭城市群和武漢城市圈兩者地緣相近、文化相通、人緣相親,具有天然合作的基因;加上兩地交通便利、信息快捷、互相信任這些後天努力的品質。可以說,長武經濟走廊建設,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而且具有厚實的現實基礎。

意義

回顧中國30多年波瀾壯闊的改革歷程,我們走過了一條從點到面、從局部到整體、從單一探索到全面改革的路徑。繼深圳等第一批經濟特區後,國家實施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標誌著我國進入向縱深推進全面改革的階段。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不僅具有“經濟開發區”、“經濟特區”、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的內涵,還涉及社會經濟改革的方方面面,是一項以全面制度體制建設方式推進改革的系統過程。為協調我國東、中、西部發展,中央在東部批准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為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主要探索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新城市發展模式;在西部批准重慶和成都為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主要探索協調城鄉二元發展的經驗;在中部批准長株潭城市群和武漢城市圈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簡稱“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重點破解當下困擾我國改革發展的結構性難題。與以往試驗區不同,以“兩型社會”建設為主要內容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其必要性和獨特性,承載了獨有的歷史責任和現實使命。

1.有利於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布局。一部經濟發展的進程史,就是一部城市群發展壯大史。長武經濟走廊建設也不例外。從世界潮流來說,適應了區域整合的大趨勢,將對逐漸縮小地區差距,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起到根本性的作用,是區域經濟實踐的一種有益嘗試;從國家戰略上來說,只有中部崛起,中國經濟的“腰桿”才能挺直,而長武經濟走廊是中部崛起的關鍵;從時間節點上來說,符合“從我國經濟由東向西梯度轉移這個規律來看,也到了該中部地區發力的時候了”規律,是實施“第二個大局”的應有之舉。

2.有利於區域協同發展特別是跨省級行政區的協同發展。在中部地區部署全國唯獨兩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意味著國家更加重視中部地區的崛起,更加關注區域協同發展。長武經濟走廊的建設,其至少包含著兩層含義。一方面,中央關於“兩型社會”的政策精神,地方關於“兩型社會”的主動探索,體現了中央頂層設計和地方自主創新相結合釋放新的改革紅利的政治邏輯。另一方面,國家迫切需要為跨區域協同發展破題,處於探索階段的協同發展尚未有可推廣成功經驗。長武經濟走廊建設,將為跨省行政區協同發展提供新鮮經驗。

3.有利於“兩型社會”建設的全面推廣。“兩型社會”建設的試驗田落戶中部,就是期望兩大城市群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一些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體制性方面率先實現實質性突破,為全國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創建和諧社會起示範作用,對全國的區域經濟發展起到帶動作用。“兩型社會”建設所取得的成果既要有單個特區特色,更重要的是要有全國或至少是區域的推廣價值,僅僅通過特區形成地區增長極並非唯一意圖,總結改革成果,推廣改革經驗才是最重要的。這是中央設立“兩型社會”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長武經濟走廊建設,將有力回答“兩型社會”建設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面到體整體格局中所面臨系列課題。

4.有利於產業升級、產業轉移。建設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是破解當下困擾我國改革發展結構性難題的關鍵。兩大城市群的資源環境瓶頸制約比較突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任務比較繁重,綜合了東部發達地區和西部地區的發展特徵,在全國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長武經濟走廊建設,完全符合國家轉方式、調結構的戰略選擇,完全符合打造中部經濟升級版的時代要求,完全符合產業從沿海東部轉移中部的現實訴求,有利於率先探索破解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有利於充分發揮湖南“一帶一部”、湖北“戰略支點”的區位優勢,有利於為經濟升級和產業轉移積累新經驗、形成新做法。

5.有利於實現與長江經濟帶的無縫對接。打造長江經濟帶,是中央推進改革開放的重頭戲。長江經濟帶已經形成以上海為龍頭,武漢為龍腰,重慶為龍尾的布局,分別設立上海協調會(上海、江蘇、安徽),武漢協調會(湖北、湖南),重慶協調會(重慶、四川)。落實中央精神,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迫切需要切入點。長武經濟走廊建設,有助於主動對接上海自貿區,有助於進一步加強與長三角、珠三角、成渝經濟區等區域經濟合作,有助於帶動中游、沿江城市群發展,有助於實施定向調控,有助於新型城鎮化戰略深入實施,最終為長江經濟帶形成開放發展新格局提供重要遵循。

對策

2014年9月12日,國務院提出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對增強武漢、長沙等中心城市功能,發揮長江中游城市群作用進行全面部署。近些年來,湖南、湖北省委省政府全面貫徹國家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各項決策,在協調合作、創新發展、制度設計、發展模式、政策法規等方面進行富有成效的大膽探索。但是,長武經濟走廊建設仍存在一些不適應的方面,諸如地方保護主義較重、協同領域較窄、整體規劃較弱、重複建設較多等問題。為有效解決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特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設施共建。加快交通對接,發揮武廣高鐵、京九客運專線等主體作用,加快京珠高速複線、荊岳鐵路等規劃項目建設,合力打造長江中游地區港口群,加快長江中游快速通道和綜合交通體系建設。支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發展項目建設。加強能源、信息、文化及配套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承載能力,加快要素流通。積極探索實踐“兩型”的規劃、設計、材料,力爭形成一批國家建設標準。
二、產業共融。加強產業、技術、市場等多層次、全方位合作,共同開發長江中游經濟帶、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等重點區域,進一步促進產業共融,力爭形成優勢互補、共生髮展的良好局面。由管理部門統一協調,形成合理的產業布局,實現產業帶的分工重組,武漢城市圈主導的汽車鋼材、光電信息、生物工程、醫藥產業,可帶動、輻射長株潭城市群產業共同發展;長株潭城市群的機械和交通設備製造業可聯合、重組武漢城市圈的相關企業。加快產業集聚,發展主導產業,並在兩地邊界規劃建設示範區。
三、環境共治。借鑑國內外區域生態發展的治理經驗,建立和完善統一的管理、監察、監測體系,創建利益共享、環境共治、執法統一的行政管理體系,專門負責兩地生態文明建設重大事項。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提高工業污染防控水平,推進污水治理設施穩定運營,控制船舶流動源污染。在洞庭湖等重要湖泊及長江漢江段、湘江湘潭段等江段建設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開展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加強漁業水域生態環境保護。推進大氣污染防治交流與合作,不斷強化行政手段,積極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瞄準污染源頭“精準發力”。
四、機制共築。建立“兩省統籌,兩市為主”合力引導機制,“兩省統籌”即湖南、湖北兩省按照中央要求統一加快推進;“兩市為主”即發揮各市特別是長沙、武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帶頭作用。建立長武經濟走廊協同發展管理機制,成立協調發展領導小組,統籌、謀劃、協調政策創新。建立健全非政府組織參與機制,加大投入力度,拓寬合作範圍,為非政府組織全面參與營造良好氛圍。

發展

2011年10月,青年學者彭培根首次提出“長武經濟走廊”這一概念。撰寫的《構建長武經濟走廊的建議》進入湖南省委“三問”活動《專報》,報送湖南省級領導,論文入編《凝智聚力》一書;
2012年1月,彭培根撰寫的《城市群整合視野下的長武經濟走廊建設》發表在《湖南社會科學》2012年第1期;
2012年12月,彭培根撰寫的《略談長武經濟走廊建設》入編《湖南省社會科學界第二屆學術年會論文集》,獲第二屆湖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學術年會二等獎;
2013年5月,彭培根主持的《跨省級行政區域背景下的長武經濟走廊建設研究》課題在湖南省科技廳立項;
2014年6月,彭培根撰寫的《推進長武經濟走廊建設的四點建議》發表在湖南省委宣傳部組織的《為改革攻堅獻策“金點子”徵集活動專報》,入編《眾智攻堅》一書,獲“為改革攻堅獻策優秀金點子”,並獲省委常委、秘書長韓永文同志肯定批示
2014年9月,彭培根撰寫的《協同發展視閥下長武經濟走廊建設的理性透析》發表在《科學與財富》2014年9月上期;
2014年12月,彭培根撰寫的《協同發展視閥下長武經濟走廊建設的理性透析》獲第五屆湖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學術年會一等獎;
2015年2月,彭培根撰寫的《推進長武經濟走廊進入國家戰略層面的對策建議》獲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李友志同志的肯定批示,並送湖南省發改委研究。
2017年7月6日,彭培根撰寫的《建長武經濟走廊生態農業的四點建議》在紅網刊發。
2017年7月14日,彭培根撰寫的《以“兩型社會”連片區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在紅網刊發,引發網友熱議。
2017年7月22日,彭培根撰寫的《構建“長武經濟走廊” 連片推進“兩型社會”》在湖南日報刊發。
2017年7月23日,湖南衛視新聞聯播對長武經濟走廊進行報導。
2017年9月,彭培根撰寫的《長武經濟走廊研究》由九州出版社公開發行。
2018年3月,紅網報導“長武經濟走廊”概念提出者彭培根的幸福奮鬥故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