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棘鰏

長棘鰏

吻鈍,前端略呈截形。兩頜可向前伸出,形成一向下斜的口管。口裂始於眼下緣的水平線上。第一鰓弓的下鰓耙數少,14~16個。眶上骨嵴平滑。胸部無鱗。背鰭第二棘延長呈細條狀,其長略等於體高。暖水性近海魚類。一般體長為50-180毫米。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中國僅見於南海

基本介紹

簡介,種群分布,形態特徵,棲息環境,漁業方法,

簡介

長棘鰏 Leiognathus fasciatus
分類學地位 taxonomy
|__真核生物域 Eukarya
|__動物界 Fauna
|__有頜上綱 Gnathastomata
|__硬骨魚綱 Osteichthyes (魚綱 Pisces__硬骨魚系)
|__幅鰭亞綱 Subclass Neopterygii
|__棘鰭總目 Acanthopterygii
|__鱸形目 Perciformes
|__鱸亞目 Percoidei
|__鱸總科 Percoidea
|__鰏科 Leiognathidae

種群分布

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中國僅見於南海

形態特徵

體卵圓形而側扁,背部之輪廓較腹部為凸。眼上緣具二鼻後棘。口小,可向下方伸出;上下頜僅一列細小齒;下頜輪廓深凹;吻端截平,眶間隔凹入。頭部不具鱗;體被圓鱗,除了胸部無鱗;腹鰭具腋鱗,背鰭及臀鰭具鞘鱗;側線明顯,延伸至尾鰭基部。背鰭第二棘延長如絲,略長於體高之一半。體背灰白色,體側銀白。體側上半部另具11條較寬且排列較疏鬆但不顯明的垂直黑帶,其下方另具多個黃色斑。背鰭軟條部灰色;胸、腹及臀鰭色淡或具黃色緣;尾鰭後緣黑色。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舄湖

漁業方法

一般漁法以底拖網、待袋網、小型圍網捕獲。肉質細嫩,適合煮湯;或當延繩釣之魚餌或以下雜魚般餵食高經濟價值之養殖魚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