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江區長崗子青銅文化遺址,是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崗子青銅文化遺址
- 發現:1958年
- 試掘:1974年
- 級別: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簡介,出土文物,
簡介
1958年發現,1974年試掘,雖然遺址發掘歷史不長,但地貌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地民眾講,幾十年前這裡是一片沼澤,一旦降雨,江河泛濫,就成了汪洋大海。解放後國家修築了松花江防洪堤壩,才消除了水患,松花江流域的河灘變成了沃野良田。地貌的變化,給遺址增添了美感,每年夏季,被緊緊地圍在綠色的青紗帳里,金風吹來,在一片黃澄澄的稻菽里,迎著人們喜悅豐收的笑臉……。
1974年4月,吉林大學考古專業調查組經伯都鄉伯都屯西北3公里處,來到第二松花江支流的馬場溝子河南岸,進入一個東西走向的小漫崗,對長崗子遺址進行試掘,開兩條1x10米的探溝,試掘地層堆積和遺物,結果表明:“長崗子遺址是被遼金時代地層壓著的一種比較單純的‘漢書二期文化’類型的原始文化遺存”。因為“漢書二期文化”類型,處於青銅文化時期,所以又稱長崗子為青銅文化遺址,其年代相當於戰國至漢。對“漢書二期文化”的看法,學術界有人認為,是“古代夫余族的先世”。
出土文物
長崗子育銅文化遺址,出土了眾多的文物,有石器、陶器、蚌器;有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兒童玩具;還有遼金遺物和北宋銅錢。在出土的陶器中,紅褐陶最多。有鬲、鼎、罐、缽、碗、杯,還有稀奇的船形器。器形別致,形態各異,“藝術家”又給它描繪和刻印上細繩紋、錐刺紋、篦點紋、壓印紋;紅衣陶也很美觀,不論是壺、碗、杯,還是缽、盆、罐,外表都塗有一層紅彩,別具一番姿色;陶紡輪更是引人入勝,扁圓形、算珠形、饅頭形、球形等等,可以看出古人改革生產工具的情形。特別使人感到有情趣的,是泥塑的小雞、小豬、小馬,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它形象地記錄著當時人們已普遍伺養了家畜和家禽。這裡大量的魚骨、蚌殼和獸骨。泥塑的出現,反映出這個村落居民在經濟生活中,畜牧業、漁業還占相當比重。至於北未的“皇宗通寶”、“天聖通寶”、“熙寧元寶”等銅錢和遼金遺留的泥質灰陶片、灰色布紋瓦片和瓷片,則使人浮想聯翩。不同時代文化的堆積,說明不同社會的形成和發展。
長崗子青銅文化遺址,經歷一個漫長的歲月。從戰國至漢到遼金時代,由於人們已長期在這裡過著定居生活,所以形成了完整的村落,使今人看到一個人類社會發展的雛形和縮影。
吉林大學 青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