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水庫

高州水庫

高州水庫位於廣東省高州市東北部鑒江上游支流的大井河曹江,由良德,石骨兩水庫通過龍頭坳連通渠連結而成,是以工業用水和農田灌溉為主,結合防洪、發電、航運、養魚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庫。總集水面積1022平方公里,總庫容11.5億立方米。

20世紀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高州縣化州縣電白縣茂名市郊組織了強大的興修隊伍,匯集鑒江上游,大搞宏偉的高州水庫工程以及受益五縣一市的灌溉工程。高州水庫工程蓄水11.5億立方米,灌溉農田118萬畝,水庫建成後解決了茂名市的工業用水,也使鑒江平原解除了水旱災害。當年建水庫和灌溉工程,沒有今天的大型機械設備,硬是靠手拉肩扛小車推,苦幹實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高州水庫
  • 地理位置:廣東省高州市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10元/人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廣東省高州市
  • 其他名稱:長坡水庫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主要景點,建設緣起,水庫特徵,樞紐工程,灌區工程,工程施工,運用效益,

主要景點

高州水庫,別稱玉湖,是一幅描繪山水的圖畫。高州水庫山腰還建有“綠水山莊”,湖光山色盡收眼底,具備了“東迎旭日、西送夕陽、數星攬月、沐風浴綠”的獨特自然條件。高州水庫是粵西地區著名的遊覽、度假勝地。

建設緣起

20世紀
高州水庫風景旅遊區
50年代初,國家決定開發茂名油頁岩資源,需首先解決用水15立方米每秒的水源問題。燃料工業部提出在鑒江上游修建水庫以調節水量。並於1954年委託廣東省水利廳提供建庫資料。省水利廳於1955年提出《茂名工業區鑒江引水工程計畫任務書》和《大拜水庫查勘報告》,建議由茂名石鼓分變村開渠引鑒江水於金塘附近匯入公館河,並於鑒江上游支流曹江修建大拜水庫。
1956年水利部廣州勘測設計院對鑒江流域進行全面查勘規劃,提出興建良德水庫的建議。茂名頁岩油廠籌建處委託水利部廣州勘測設計院負責設計,煤炭部中南煤田地質勘探局130隊進行地質勘探。
良德水庫工程設計,於1957年7月開始。1958年3月,水利部組織蘇聯專家到現場審查,肯定了工程布置及有關主要技術問題,工程設計任務書於1958年5月7日經廣東省計畫委員會批准,廣東省委為充分發揮地方積極性,將興建良德水庫的國家投資3000萬元給湛江地區包乾使用。
1958年9月,湛江地委、茂名縣委和省水利電力廳研究,報經省委同意,利用良德水庫節餘資金和自籌部份資金在良德水庫的鑒江大井河毗鄰支流曹江興建水庫,壩址選在石骨圩下游500米處,定名石骨水庫。1959年9月,良德水庫竣工。次年7月,石骨水庫竣工。9月,龍頭坳連通渠挖開,從此兩庫連通,互相調節,合稱高州水庫。

水庫特徵

高州水庫由良德水庫和石骨水庫連通組成。良德水庫集水面積497平方公里,總庫容6.46億立方米;石骨水庫集水面積525平方公里,總庫容5.02億立方米。兩庫相通後設計正常高水位同為90.0米,集水面積合計1022平方公里,總庫容11.48億立方米。

樞紐工程

良德樞紐有主副壩6座,輸水隧洞、開敞式溢洪道、壩後電站各一座。主壩為砂土混合壩,設定砂殼,在壩軸線上游設定截水牆壩趾設定反濾排水稜體,壩頂高程93.5米,最大壩高43.2米。壩頂長320米,寬7米,上有高1米的漿砌石防浪牆。迎水坡用乾砌塊石護坡,背水坡用草皮護坡。副壩五座,壩高最大的13.8米,最小的4米。開敞式溢洪道淨寬16米,下游陡坡長145米,設2孔弧形鋼閘門控制,設計最大泄量520立方米每秒。採用挑流消能。輸水隧洞長304米,洞徑4米,進口設平板閘門控制,設計最大輸水流量70立方米每秒。壩後電站裝機2台,容量1萬千瓦。
石骨樞紐有主壩1座,副壩2座,開敞式溢洪道1座,輸水涵1座,壩後電站1座。主壩為複合碾壓式土壩,壩頂高程93.7米,最大壩高52.7米,壩頂長775米,寬6米。副壩有:厘更副壩,最大壩高39.2米,壩頂長318米;三叉塘副壩,最大壩高32.2米,壩頂長165米。開敞式溢洪道在主壩右岸,淨寬32米,設4孔,裝8×6.7米鋼弧形閘門,設計最大泄量1510立方米每秒。設三級消力池消能。輸水涵位於三叉塘副壩,為壩下埋管,分前後兩段,前段為鋼筋混凝土管,後段內外兩層,外層為鋼筋混凝土馬蹄形廊道,淨空高4.6米,內層為內徑3米的鋼筋混凝土壓力管。進水塔設園筒閘門,出口設平板門控制,設計最大輸水流量60立方米每秒,壩後電站裝機容量2×3000千瓦。

灌區工程

良德灌區:採用沿鑒江分級築壩多首制引水灌溉。1957年至1967年,先後建成秧地坡(又名高州)、南盛、江邊村、高嶺、積美、吳陽6座攔河壩,設計年引水量4.7億立方米。灌溉高州、化州、茂名(今茂南區)、吳川四縣農田62.4萬畝。
石骨灌區:有總乾、北乾、東乾、西乾、電茂乾等主幹渠。灌溉高州、茂名(今茂南區)、電白農田55.6萬畝。其中總乾渠長14.6公里。
上述兩灌區共有乾支渠448條,全長1300公里,橋樑、涵閘、渡槽等建築物3854座。合計灌區面積118萬畝。

工程施工

良德水庫於1958年5月18日動工,1959年9月24日基本竣工。石骨水庫施工分兩期:第一期工程於1958年10月14日動工,按臨時斷面填築成底寬110米,頂寬2米,高24米,壩頂高程為66米的單邊壩。至1959年8月基本結束。第二期工程於1959年10月1日動工,1960年7月16日竣工。同年9月29日龍頭坳連通渠開通,但未達設計標準,經多年施工,至1987年,挖成渠底寬40米,底高程81.5米,邊坡1:1。
良德水庫工程由湛江地委負責組織施工。水庫工程指揮部於1958年5月1日成立,由湛江地區專員莫懷任指揮,省水利廳派出余仕超任設計總負責人、總工程師,陳國乾任副總工程師負責施工,並同時派出技術幹部40人。茂名抽調幹部59人,臨時錄用幹部33人,共133名幹部具體組織施工。施工技術人員和機械由省水利廳工程局調撥,民工隊伍由茂名縣(後茂名、信宜縣合併稱高州縣)負責組織。施工隊伍隨工作面的不斷鋪開而擴大,到1958年8月,民工近萬人,幹部增至359人。
石骨水庫工程於1958年9月成立施工機構。當時為“大拜水庫工程司令部”由韓寶東任司令員,後改為石骨水庫工程司令部。第一期工程高峰期有民工2.4萬餘人。第二期工程於1959年10月復工,當時良德水庫已竣工,指揮部和民工隊伍轉移石骨,合稱高州水庫工程指揮部。民工隊伍來自高州縣。同年12月出勤人數達4.8萬人。1962年10月,灌區工程總指揮部成立,湛江地委常委、高州縣委第一書記賴鴻維任總指揮,總指揮部下設高州、電白、茂名3個指揮部,共有幹部3000人,民工12萬人進場施工。
庫區工程從開工至轉上管理的1962年,共完成土方917萬立方米,石方53.1萬立方米,混凝土6.56萬立方米;使用勞動力885.5萬工日;使用鋼材937噸,水泥8610噸,木材2.2萬立方米;用去工款4481萬元,其中國家投資3164萬元,地方自籌1316萬元。庫區淹沒耕地3.95萬畝,移民5.88萬人。
庫區灌區合計工程總投資為8661萬元,其中國家投資7077萬元,地方自籌1584萬元(灌區工程費列入鑒江流域各梯級引水工程統計)。

運用效益

高州水庫建成後,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院於1961年8月至1962年10月組織力量對工程的地勘、測量、洪水及水工建築物等進行全面複查。洪水複查結果較原設計偏大較多,百年、千年一遇洪水位均高出原設計水位,從而提出那年在不加高大壩或擴大溢洪道的條件下,為確保水庫防洪安全,水庫汛期限制水位不超過85米高程,即原設計的正常水位90米高程降為85米高程控制運用,並經省水電廳批准執行。後來於1964年、1977年又先後進行兩次較大的複查,一直堅持按防汛限制水位85米高程控制運用。30年間,水庫雖進行控制運用,仍發揮了巨大效益:
(1)灌溉:解決了高州、化州、電白、吳川茂南四縣一區118萬畝乾旱農田的自流灌溉用水,使鑒江平原兩岸農業得到較大的發展。1963年和1977年大旱,灌區仍增產增收。1961年平均畝產只有175公斤,1971年增至390公斤,1979年超過500公斤。
(2)供水:設計供給茂名市區工業和生活用水21.76立方米每秒,那年15立方米每秒。平均年供水量5億立方米,保證了工業、生活用水。
(3)防洪:水庫控制了高州縣城以上鑒江集水面積的三分之一,調蓄削減洪水流量,從而減輕了鑒江中下游近百萬畝的洪澇災害。
(4)通航:改善了鑒江中下游128公里河道的通航條件。
(5)發電:利用壩後和渠道跌水發電,裝機3.144萬千瓦。
(6)綜合利用:水庫有6萬畝水面,適宜淡水養殖;四面青山,優良的生態環境,適宜發展橡膠、胡椒、香蕉等熱帶亞熱帶作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